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简称TGE)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1956年Fee和Efo等报导该病毒可在猪肾细胞培养物上传代,1963年Harada首次报导了TGE病毒在猪肾细胞培养物上能出现细胞病变(CPE)(1)。也有报导(2)TGE病毒可在鸡胚、猪肾细胞、猪脾细胞和狗肾细胞培养物内传代增殖。  相似文献   

2.
将猪细小病毒S-1A株在不同的细胞中培养,测定病毒含量,以确定适合猪细小病毒S-1A株增殖的细胞。结果表明:猪细小病毒S-1A株能在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猪肾原代细胞(PK)、猪睾丸细胞(ST)和仔猪肾细胞(IBRS-2)中生长增殖,不能在幼仓鼠肾细胞系(BHK-21)、绿猴肾细胞(Vero)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增殖;当ST细胞生长至2/3单层时,将猪细小病毒S-1A株种毒液100倍或1000倍稀释后接种ST细胞,37℃培养96~144h,获得的病毒载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细胞培养是病毒学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以猪乙型脑炎病毒在猪肾上皮细胞(PK-15细胞)增殖培养为例,介绍一下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猪伪狂犬病毒京A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细胞培养方法从北京某猪场一死亡仔猪中分离到1株伪狂犬病毒,定名为京A株。该病毒可在乳兔肾原(次)代细胞或兔肾传代细胞上繁殖继代,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接种家兔则呈现以奇痒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并导致死亡;病毒能被伪狂犬特异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及纤突,直径120—150nm,部分粒子尚可见到核衣壳。  相似文献   

5.
正1病毒的发现与特征1974年,德国学者Tischer等首次从多株猪肾连续传代的PK-15(ATCCCCL31)细胞中检出一种形态学上与小核糖核酸病毒相似的小球形病毒和乳多泡病毒样病毒粒子,当时认为它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可以持续感染PK-15细胞,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用该分离株感染猪,未见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感染猪的常规病毒,不会对猪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6.
猪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死胎和胎猪中分离的3株病毒均可在胎猪肾或仔猪肾原代细胞上增殖、继代,并可产生细胞病变;能凝集鸡、豚鼠及小白鼠的红细胞;对乙醚、氯仿不敏惑;耐酸(pH3.0)、耐热。病毒颗粒多呈圆形,无囊摸,直径为20~23nm。这些病毒的特性及形态等均酷似猪细小病毒,而且在血清学上与从日本和美国引进的毒株有共同抗原性,故认为分离的3株病毒均系猪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7.
从吉林省长春市某猪场送检的一头发热、流涎、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的9日龄仔猪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猪肾细胞(PK-15),仓鼠肾细胞(BHK-21)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增殖并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CPE),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伪狂犬病相似,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可见椭圆形、直径为110-180nm典型疤疹病毒粒子,用该病毒接种家免和小白鼠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经鉴定,证明此病毒确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并将该病毒命名为PRVCC株。  相似文献   

8.
为确诊衡阳市某猪场育肥猪发生的疑似猪伪狂犬病(PR)疫情,采集发病猪脾脏,运用PCR方法进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核酸检测,利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法(IPMA)进行病毒血清学鉴定;用分离培养物进行家兔感染试验,观察临床症状和病例剖检变化,采用PCR检测各器官中的病毒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病料接种Vero细胞培养3 d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分离培养的病毒与PRV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家兔感染后出现奇痒等神经症状并死亡,其肝、脾组织均为PRV gE核酸检测阳性。试验结果证实,分离到的病毒为PRV野毒,从而确诊了该疑似疫情。  相似文献   

9.
从广东省某猪场疑为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猪采集腹泻粪便样品,以PCR方法扩增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基因后,采用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用套式PCR、胶体金试纸卡和血清中和试验对细胞分离物进行检验,证实其为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命名为ShT株.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hT株在Vero细胞上进行传代培养,观察其培养特性.结果表明,PEDV ShT株能在Vero细胞稳定传代,第20代、25代、30代病毒液的TCID50/0.1 mL分别为10-7.0、10-7.13、10-7.33.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分离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将RT-PCR检测PDCoV阳性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猪肾(PK-15)细胞并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M基因序列分析及耐热、耐酸等试验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PDCoV的TCID50,应用5×104.0TCID50/mL的病毒悬液接种11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将其命名为TJ1株,该病毒的第5代病毒效价为104.5 TCID50/mL;TJ1株对脂溶剂氯仿和乙醚不敏感,耐酸,在pH 3.0的环境下稳定,对热较敏感,在50℃条件下1h便可将其灭活;其M基因和GenBank中已发表的PDCoV 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99%;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发病率100%。本研究成功分离了1株PDCoV毒株TJ1株,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PDCoV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猪乙型脑炎发病养猪场流产胎儿病料中分离出适应在细胞培养的猪源乙型脑炎病毒.本试验采用猪乙型脑炎病毒RT-PCR检测的阳性样品,在BHK-21细胞上培养和驯化,经过JEV特异阳性血清中和试验、小鼠致死量测定等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分离获得的JEV(A6株)能造成BHK-21细胞明显而稳定的细胞病变,经过连续传代...  相似文献   

12.
用几株猪肾传代细胞,在覆盖琼脂下获得几株有代表性的猪瘟病毒形成直接蚀斑(direet plaque formation)。用间接光观察,病毒感染细胞出现模糊的蚀斑,用中性红染色后,则现白色蚀斑,使用直接蚀斑技术检定猪瘟病毒,迅速而简便,所得病毒滴度和使用免疫萤光灶分析术所测结果是—致的。  相似文献   

13.
猪细小病毒(PPV)强毒,在1~5日龄仔猪肾原代细胞上传代,传至20代左右毒力下降。为保持PPV强毒的毒力,我们用一头妊娠母猪(妊娠48d)做剖腹术。用大剂量的PPV细胞培养物注入猪胎儿的羊膜腔内,人工感染猪胎儿,病毒通过猪胎儿体内的组织进行复制,使毒力增强。术后12d迫杀母猪,取胎儿分离PPV强毒。  相似文献   

14.
研究出一种检测猪瘟病毒(HCV)及其抗体的新方法,首次证实了HCV对某些HCV株产生的干扰素(IFN)有抑制作用。感染HCV的猪肾细胞培养物不产生IFN,即使加入IFN诱生剂也不产生IFN,而感染HCV的细胞对IFN的敏感性不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建立了一种反向干扰法。此法通过水泡性口炎病毒(VSV)产生的CPE来检测HCV的感染滴度,即在猪肾细胞培养物中,用HCV GPE^-株对VSV的干扰而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动物轮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特性和分离方法,建立FQ-PCR检测方法,旨在为研发诊断试剂盒和疫苗莫定基础.37℃5%CO2下用细胞培养液C培养ELISA检测的阳性猪粪便样本,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用RV感染MA-104细胞,分离纯化病毒,测定VP6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同源性,在普通PCR和实时定量PCR的基础上,建立FQ-PCR检测方法.结果,MA-104细胞培养的最佳条件为37℃5%CO2 ;接毒后18 h出现细胞膜缩融合、细胞层裂开、细胞核固缩及空泡化等明显的细胞病变(CPE),CPE达到90%时可收毒;分离到1株猪轮状病毒(暂命名为GSPRV01株),得到VP6为1 200 bp,与标准株(AV-55)的同源性为88.50%.  相似文献   

16.
猪微小病毒(PPV)引起猪的流产、死胎不同于日本脑炎。作者研制了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用于预防胎儿的感染。疫苗用的病毒为PPV 90 HS株。培养于猪肾ESK传代细胞株细胞13代。接种ESK细胞置37℃培养7天后转入30℃环境加入0.2%福尔马林置7天灭活。灭活前的  相似文献   

17.
用犬肾细胞 (MDCK)从疑似犬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感染犬的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血凝试验、免疫电镜观察、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细胞培养特征观察和回归动物试验等鉴定 ,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犬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命名为 BJ- JB- 3。  相似文献   

18.
从临床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病料中,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证实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感染,采用无PCV1污染的猪肾细胞系(PK-15)分离培养,经蚀斑克隆纯化,培育1株细胞培养适应毒,命名为PRV-JF株。该分离株经细胞培养传代,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随代次显著增加,第24代毒价达10^8.5 TCID50/mL。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核及细胞质内。病毒感染细胞可被已知PRV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负染观察到病毒粒子呈椭圆或圆形外观,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约110nm~150nm,有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直径约150nm~180nm。PCR鉴定该毒株含有gE基因,其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7株PRV同源性为97.7%~100%。用不同剂量病毒培养物接种家兔于24h~72h内全部死亡。研究表明,PRV-JF分离株对易感动物具有高致病性,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免疫与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将He Bei-12株猪轮状病毒在MA-104细胞上培养,通过对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核酸提取及RT-PCR检测证明,该病毒可以很好的适应细胞。为获得最佳的病毒培养量,本试验分别从间接免疫荧光,增殖动力学曲线以及病毒感染细胞后的超薄切片电镜对病毒的繁殖周期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He Bei-12株猪轮状病毒在感染MA-104细胞时,病毒粒子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病毒接种20 h时即可在细胞质中观察到病毒粒子。当病毒感染细胞64 h时,滴度达到最大值4.8 log TCID50/m L,此后滴度逐渐下降。本试验对猪轮状病毒地方流行株He Bei-12株在MA-104细胞上的最佳繁殖时间进行摸索,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黑龙江省某猪场腹泻仔猪的粪便进行病毒分离,获得1株疑似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命名为LJ-12株。在原代猪肾细胞上盲传8代后细胞出现病变,用TGEV S基因的1段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方法检测,扩增出与预期结果相一致的约48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核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段基因与TGEV TH-9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5%,氨基酸同源性为98.8%;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等方法确定该分离毒株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