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贮粮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对贮粮通风,可改善贮粮的贮存条件,防止贮粮发热、霉变。  相似文献   

2.
贮粮害虫是一种危害贮藏及其它流转过程中的粮食、油料、贮粮包装物、装具、器材和仓厂建筑物的昆虫和螨类.贮粮害虫可以造成贮粮重量损失,降低贮粮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危及仓房,传播疾病,对安全贮粮危害很大.搞好贮粮害虫防治工作,对减少收获后粮食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1空调低温贮粮技术发展概况 空调低温贮粮技术是近50年才发展起来的贮粮新技术.国外空调低温贮粮技术发展最早最快的是日本,自1951年建成第1座空调低温粮库后,空调低温贮粮技术发展迅速,到1976年已建成1527座空调低温粮仓,贮粮190万t(占全国总仓容的15%),2000年已发展到贮粮600万t(占总仓容的48%),基本实现大米贮藏低温化.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粮食产量连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和商品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高达7700多亿斤,由于粮食大幅度的增长,随之带来了农民“卖粮难”,国家“贮粮难”、“调粮难”等一系列新问题。为此,国家在1984年提出了“民代国贮”。目前农村贮粮已占全部贮粮的60%左右,高达1400亿斤上下。因农村仓房简陋,贮粮又比较分散,再加上管理和贮藏技术运用不当,贮粮损失为2~10%,按平均5%计算,农村每年贮粮损失高达70亿  相似文献   

5.
农村贮粮新方法据调查,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粮食贮存难,粮食贮存过程损失大的问题,因此,很多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并运用新的贮粮方法,以减少粮食损失。为此,特介绍几种农村中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贮粮方法,供各地在贮粮实际工作中参考应用。一、谷壳灰压顶贮...  相似文献   

6.
一、影响高粱籽粒安全贮藏的主要因素1.温度、水分与贮粮的关系。引起贮粮霉变的直接原因是贮粮微生物的繁殖为害。微生物的繁殖以水分和温度为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贮粮害虫不但可以造成贮粮重量损失,而且降低贮粮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甚至危及仓房,传播疾病,对安全贮粮危害很大。搞好贮粮害虫防治工作,对减少收获后粮食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意义十分重大。常见贮粮害虫主要有玉米象、米象、谷蠢、麦蛾、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等、防治贮粮害虫,应当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把“防”作为防治工作的基本手段,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全面开展综合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80年代以来,农户贮粮普遍增多,但因仓贮设备简陋,加之仓虫防治工作跟不上,导致贮粮害虫发生危害十分猖獗,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粮食葬于虫口,使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遭受巨大损失,出现严重的“贮粮难”问题。为了澄清我省农民在贮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搞好产后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植保植检站于1990年采取重点抽查、  相似文献   

9.
一、影响高粱籽粒安全贮藏的主要因素1.温度、水分与贮粮的关系。引起贮粮霉变的直接原因是贮粮微生物的繁殖为害。微生物的繁殖以水分和温度为主要条件。高粱安全贮存必须具备的条  相似文献   

10.
天然蜂粮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蜂粮是蜂群中幼虫和幼蜂的食物,也是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全价营养来源,同时也是供人类食用的蜂产品,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因生产技术的制约导致不能市场化。本论文旨在研究如何快速生产优质的天然蜂粮,为天然蜂粮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贮粉生物学原理设计一种能快速生产天然蜂粮的装置——天然蜂粮生产器,包括贮粮器和脱粮器,并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材料,研究天然蜂粮生产器在蜂群中使用的可行性。在白莲花期,选取5个强势相当的继箱群作为试验蜂群,分别将贮粮器放入每个试验继箱群巢箱内,待蜂粮酿制为成熟蜂粮后将其从蜂群提出,利用脱粮器将蜂粮生产出来(贮粮器蜂粮);在相同蜂群利用脱粉器分别收集新鲜白莲蜂花粉(新鲜蜂花粉);同时从蜂群中提出贮有成熟蜂粮的天然巢脾,采用手工挖取方法收集蜂粮(蜡脾蜂粮)。所有样品分别进行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分析:在常温下利用p H计测定其p H,利用水分活度仪扩散法测定其水活度,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其水分含量,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其花粉粒活性,运用Marklund法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过氧化氢酶活力,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工蜂能在天然蜂粮贮粮器中贮存并酿制蜂粮,脱粮器可以快速地将贮粮器中的蜂粮生产出来,且生产出的蜂粮保持了原有状态。新鲜蜂花粉的p H、水活度、水分含量、花粉粒活性、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蜡脾蜂粮和贮粮器蜂粮。新鲜蜂花粉、蜡脾蜂粮和贮粮器蜂粮中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和水解氨基酸总含量三者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蜡脾蜂粮和贮粮器蜂粮水解氨基酸中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含量,以及游离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新鲜蜂花粉。蜡脾蜂粮与贮粮器蜂粮两者间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总体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天然蜂粮生产器,可以生产天然蜂粮,值得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精油防治仓库害虫的实仓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种精油对4种仓库害虫进行了模拟实仓防治试验.结果发现,0.2%(W/W)肉桂油拌种对小麦的保护效果可维持8个月以上.以0.45mg/cm~2的剂量处理麻袋,齿叶黄皮和八角茴香精油处理能保持小麦4个月无虫,肉桂油可保持8个月无虫.实仓试验中发现,15ppm马拉硫磷加15ppm肉桂油混用处理.虫口减退率达100%.30ppm马拉硫磷和30ppm肉桂油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8%和98.5%.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磷库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农肥、化肥、秸秆三因素中,农肥对土壤磷库的贡献最佳,化肥次之,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测试与分析,偏重电源电压对农用电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从而为农电部门及农用电动机用户的节能降损工作提供寻求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机制。本文着重就该机制与农产品质量监控利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及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建立利完善该机制的背景及措施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国营农场的统计工作历来是农场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农场实行“财务包干制”,调整产业结构,试办职工家庭农场以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场统计工作的领导,要健全机构,充实队伍;要改革统计方法,讲求实效,同时要大力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倡导统计分析,做到优质服务;要改进统计手段,不断提高农场统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户粮食储备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有关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的研究文献甚少,笔者从农户粮食储备概念、衡量标准、储备量估算、品种结构、储备动机、影响因素、农户粮食储备模型、对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作用、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研究意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进行系统综述,最后提出农户粮食储备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系统的方法,对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管理系统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介绍并论述了国营农场管理系统的现状,提出了目前黑龙江垦区农场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认为需要加强生产管理子系统中生产队的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加强信息构通工作;加强农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年来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量连续下降的问题,以及农户群体储粮行为常表现出的"共振效应"现象,利用进化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存在3个进化稳定策略。2)在预期粮价与粮食产储成本满足一定关系时,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常表现出趋同性,出现"共振效应"。3)可以通过调整未来预期粮价与改变农户粮食产储成本的方式,影响农户群体的粮食储备策略,进而将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保持在可调控的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密度、农家肥和N、P、K、的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因素的产量数学模型效应依次为农肥(X_2)>严度(X_1)>化肥(X_3);最优组合方案为秘度6600株/亩,农肥1800kg/亩,N、P、K、分别为4.05、2.10和4.05kg/亩;最优水平组合的产量达2600kg/亩,比对照增产33.26%,每亩增加产值145元,节约成本26元以上。  相似文献   

20.
人均耕地不足是我国种植业最根本的资源制约,农业技术的最大课题就是寻求耕地不足的技术替代。化控栽培工程是化控措施与传统技术相互配合而诱变出的新的技术组合,对作物生长发育可以进行外部条件加内部激素水平的双重调控,从而为农业栽培展示了夺取更高单产的极大可能。8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作物化学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已取得多项进展。本文讨论了化控在修饰良种、革新传统栽培技术和建立定向诱导的模式栽培等方面的意义,指出化控栽培工程在实现多熟复种制的高产稳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加强作物化控栽培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