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蚕虫赤斑病是蚕豆生产中易发生的重要病害,一旦发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蚕豆作为冬季农业中集绿肥和蔬菜为一体的作物,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此,1999~2001年,我们在都匀市稻桩蚕豆示范区对蚕豆赤斑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两年度本市蚕豆赤斑病发生面积达96.7hm2,占种植面积的29.0%。现将研究情况简要介绍如下。1症状蚕豆赤斑病主要侵害叶部,其次是茎部,并从茎基部蔓延至根部,还能侵害花和幼荚。叶片上病斑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病斑在幼…  相似文献   

2.
从勿忘我(Myosotissilvatica)上采集到1病株,接种昆诺阿藜,接种叶褪绿斑,系统顶枯,最后整株枯死。蚕豆接种叶呈黑色坏死斑,主茎变褐、全株萎蔫。矮牵牛接种叶褪绿斑,系统花叶。用诱捕修饰法制片,观察到病毒粒体球形,并在病毒粒体外面包被着一层抗体。琼脂双扩散试验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蚕豆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斑病是世界蚕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豆安全生产。为明确蚕豆赤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用赤斑病抗性较好的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分别与高感赤斑病蚕豆品种‘成胡10号’、‘成胡14号’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2个组合6世代(P_1、P_2、F_1、F_2、BCP_1、BCP_2)的赤斑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蚕豆对赤斑病的抗性最适合遗传模型为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两对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在2个组合中分别为-40.43、2.16和-36.31、-3.86,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5.22、-15.72和-5.98、-6.48。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在BCP_1、BCP_2、F_2中分别是19.05%、51.99%、70.90%和19.29%、52.13%、77.3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9.9%和0、0、21.06%。本试验条件下,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对赤斑病抗性由2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多基因修饰作用,环境对其抗性影响较小。感病亲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负向影响较大,在育种实践中需适当提高感病亲本的抗病性,以提高后代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春蚕豆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主要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特等系列鉴定程序,认定了9种蚕豆叶部病原及太。其中尾孢轮番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灰葡孢赤斑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和葡萄孢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为甘肃省主要流行病害,其发生特点和侵染条件基本一致,是制约甘肃春蚕豆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棒孢霉(Coryne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7.
小麦白粉病田间病情调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现有的小麦白粉病田间病情调查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在小麦成株期采用以茎为单位记载发病严重度,用病茎率和茎指代表病情的方法为好。  相似文献   

8.
山茶花藻斑病又称白藻病,过去在金华市发生很轻,2002年春季突然严重发生,造成山茶花感病叶片大量发黄脱落,使新梢变细而短,新叶小而少,严重影响树势,甚至全株死亡。据3月中旬调查,一般株病率40%~60%,叶病率30%左右,严重田块的株、叶病率均达100%。全市发生面积320hm2以上,发病最严重的是绯爪芙蓉(主栽品种),其他发病品种还有六角大红、粉霞、十样景、红露珍等,而在小五宝、松子、胭脂莲、狮子笑等山茶花品种上未发现该病。1症状据观察,该病为害山茶花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褪绿的针尖状小圆…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浙江、湖北和安徽3省的蚕豆赤斑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引起赤斑病的2种病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和灰葡萄孢B.cinerea 的抗药性发生情况,并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抗药性诱导试验比较了二者的抗药性风险。结果共分离得到153个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22株(占79.7%),灰葡萄孢31株(占20.3%)。共检测到37株多菌灵高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9株)和42株异菌脲低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7株);嘧霉胺对153个菌株的EC50值在0.01~5.13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72±0.15 μg /mL;表明蚕豆赤斑病菌对常见杀菌剂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且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问题比蚕豆葡萄孢要严重得多。抗药性诱导试验进一步证实,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风险明显高于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小麦雪霉叶枯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麦雪霉叶枯病在豫南、豫西南、豫西地区的水浇地及沿河流域发生普遍,豫西地区病田率近100%,病茎率为3.2%~63.9%。该病在小麦扬花后成熟前盛发,水渍状暗绿色的大型病斑是该病叶片上与其它叶枯、叶斑病相区别的稳定特征。小麦品种(系)间成株期叶部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调查的42个小麦品种中,抗病品种5个,感病品种37个;在调查的小麦属16个植物材料中,抗病材料5个,感病材料11个。  相似文献   

11.
王秀芬 《植物医生》1998,11(1):18-18
蚕豆立枯病和锈病的防治王秀芬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071001)一、蚕豆立枯病和锈病的症状识别(1)立枯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蚕豆茎基部或地下部,也侵害种子。茎基部染病后致使茎变黑,有的病班向上扩展达十几厘米。干燥时,病部凹陷,几周后病株枯死。温...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开始,我们在研究麦长管蚜发生为害规律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麦蚜调查及测报方法,取得一些进展,在实践应用中反映良好。1 改进调查方法,积累田间调查资料针对麦蚜测报资料积累不系统,调查时间不固定等问题,1985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三改”:一改3d1查为2d1查,由于田间调查加密,麦蚜数量的消长过程更清楚了;二是建立麦蚜预测圃,规定测报田不许打药,为按蚜量标准划分发生程度提供了依据;三是定时系统调查与定时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大大方便了分析虫情。由此积累了十几年的麦蚜系统资料,为进行预报工…  相似文献   

13.
2001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运城市盐湖区棉花红叶枯病暴发流行,发生面积9400hm2。所有棉田在1个月之内普遍发病,半数以上的棉田病株率50%~70%,严重的田块达100%,棉株叶片脱落成光秆,仅剩几个棉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棉花红叶枯病又称棉花红叶茎枯病、棉花黄叶枯病。据观察,发病初期棉株中、下部叶片由绿变黄,继而变红或紫红,叶背、叶脉及其附近仍保持绿色,病叶变厚,皱缩发脆,病害在棉株上自下而上,由内向外扩展;后期病叶发生不规则的红褐色或褐色斑枯,呈灼焦状,叶缘上卷,叶片干枯脱落成光…  相似文献   

14.
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0年4月至1994年4月对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灭菌条件下,以在培养皿中垫两层滤纸,用6BA作保绿主,超过人主至进行鉴定效果较好。(2)保绿剂的浓度低,发病快、退绿早,反之反病慢、退绿晚。其最适浓度是:苗期6BA为60-100ppm、苯咪唑为60ppm ;成株期6BA以80-150ppm为佳。(3)份病快、退绿迟的角度出发,鉴定材料以株龄小、叶龄短的初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蚕豆赤斑病及轮斑病的为害分析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春蚕豆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B.cinerea Pers)和轮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已成为影响甘肃蚕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且两病均形成叶斑、叶枯以致落叶等症状,每年损失产量约28%~40%,重病年则达50%以上。为了探讨两病对蚕豆的为害损失,拟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指标,笔者于1993~1994年进行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供试品种为临夏尕红蚕豆(Vicia faba var.),小区面积分别为10.5m~2和7.0m~2,重复4~5次,均按随机区组排列。于当年发病初期开始,各处理间隔7~8d施药,均用20%粉  相似文献   

16.
2002年黑龙江中西部草地螟发生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裕县地处黑龙江省中西部,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农业区。继1996~1999年草地螟大面积发生为害后,2002年再次严重发生,全县发生面积达17.3万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2%,严重发生面积13.3万hm2。据6月24日调查,富海镇宏升村草地螟幼虫最高密度,大豆45头/株,葵花148头/株,甜菜48头/株,玉米32头/株,一般地块平均有虫210头/m2,草荒严重地块高达2000头/m2,是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1a。草地螟在本县1a发生2代,主要以迁入代幼虫为害。6月2日,外地虫源开始大量迁入本县,1盏黑光灯…  相似文献   

17.
从进口棕榈苗中截获山地潜叶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志麟  李国洲 《植物检疫》1999,13(2):98-100
1997年4月3日,深圳某公司从香港进口一批印尼产棕榈苗,共8个品种达1000株,植株小的0.5m高,大的3m多高,一般1.0~1.5m高。经检疫,在酒瓶椰子、大王椰子、红三角椰子、红椰子及三角椰子苗发现一种叶甲危害心叶,其危害状类似我国进境植物检疫...  相似文献   

18.
雷玉明 《植物保护》1992,18(2):47-47
我省贵阳市及贵阳花溪区,毕节县、大方县等地,都有菊花叶枯线虫病,且发生较重。被害株叶片枯死,开花不好,或不能开花,重者整株枯死。1990年和1991年在花溪公园调查病株率都是100%。1990年10月17日病指(%)为72.44;1991年5月14日病指为38.57,6月15日病指为60。估计在我省发生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19.
芦笋茎枯病药剂防治试验马文琳,占德虎,王南屏,袁自平(湖北荆州地区植保站)(湖北农学院)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的主要病害之一。1993年湖北省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同年9月17日~30日在湖北农学院芦笋试验区进行了药剂防治筛选,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有关稻瘟病的测报研究,已有很多报道,本工作设计利用区域内稻瘟病在不防治情况下的自然发病状况这一内在的生物因素来开展短期测报,并通过对几年来资料的分析找出了一些相关规律和测报参数,作为大田测报应用指标。一、材料与方法选择稻瘟病常发地区,持续五年设立病圃,进行多品种(系)系统定点,定时观察,共调查了176份早稻材料的叶瘟、穗瘟在不防治情况下的自然发病情况,叶瘟的调查于5月18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