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研究丝氨酸蛋白酶HtrA对鸡白痢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鸡白痢沙门菌(ATCC19945) htra基因缺失突变株(ATCC19945Δhtra),通过测定其巨噬细胞内存活能力、应激条件实验,探究Htr A蛋白在鸡白痢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缺失株ATCC19945Δhtra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巨噬细胞内存活能力显著降低。应激环境试验结果表明,htra基因缺失后鸡白痢沙门菌对pH、热和H_2O_2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加,在蛋清中生存能力下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鸡白痢沙门菌的胞内存活机制、疫苗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鸡白痢沙门菌双组份系统CpxR/A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鸡白痢沙门菌cpxR基因缺失突变株ATCC19945ΔcpxR,通过应激试验和细胞感染试验,揭示cpxR基因在鸡白痢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pxR基因缺失并未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生化特性和在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存活能力,但使得细菌对热、酸、碱和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加,同时在蛋清中的生存能力下降。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CpxR/A系统的重要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细菌非编码小RNA(sRNA)是一类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调节子。IsrC是存在于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岛上的一种与毒力相关的sRNA,可调节巨噬细胞存活蛋白MsgA的表达。本研究克隆了肠炎沙门菌50336菌株isrC基因,通过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isrC缺失突变株50336△isrC,并利用表达载体pBR322构建了回补株50336△isrC/pisrC。将野生株,isrC突变株和回补株分别接种1日龄清远麻鸡,比较三者之间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isrC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同源性为100%;成功构建了isrC缺失突变株和回补株;野生株,突变株和回补株对雏鸡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81×108 CFU,2.02×108 CFU和3.10×108 CFU,相比野生株50336,突变株50336△isrC的LD50明显下降,表明isrC基因的缺失增强了肠炎沙门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防控雏鸡白痢沙门菌病,试验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疑似为鸡沙门菌病雏鸡采取肝脏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多价血清学鉴定及沙门菌inv A基因PCR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及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结果符合鸡白痢沙门菌的特征,说明从病死雏鸡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菌为鸡白痢沙门菌。沙门菌inv A基因PCR扩增出373 bp目的片段,进一步证实分离菌为鸡沙门菌。用分离菌株接种雏鸡,其死亡率高达90%,表明该菌株有很高的致病性。10株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达100%,对阿齐霉素的耐药率达90%,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弱、对氧氟沙星较为敏感。3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42.86%,4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57.14%,5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71.43%,说明雏鸡沙门菌分离株对所试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本试验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探究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B(InlB)锚定能力以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穿梭质粒pKSV7和回补质粒pIMK2分别构建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InlB锚定的影响;通过肠上皮细胞(Caco-2)黏附侵袭试验与免疫荧光试验、小鼠毒力试验分析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黏附侵袭能力、在宿主细胞间迁移能力及小鼠致病性的影响。【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rsA2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细菌表面的InlB锚定量极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菌培养上清中InlB锚定量极显著高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缺失...  相似文献   

6.
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是其在宿主内长期定植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利用选择性捕获转录技术(SCOTS)筛选鸡白痢沙门菌S06004株在感染鸡巨噬细胞系HD-11过程中细菌表达的基因.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以MOI值为100:1感染HD-11细胞1h后,感染率达11.75%;选取感染1h时间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OTS技术获得了12个鸡白痢沙门菌的转录序列,包括与沙门菌感染相关的毒力基因调控因子invF;构建了invF、tehB和tolC基因插入突变株.突变株侵入HD-11的能力明显低于野生株,反映了SCOTS筛选获得的基因在鸡白痢沙门菌感染巨噬细胞时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揭示鸡白痢沙门菌的感染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687-1692
RyhB是一种大小为90bp左右的细菌非编码小RNA,已有研究表明存在于鼠伤寒沙门菌和霍乱弧菌中的2种RyhB同源物RyhB-1和IsrE可调控细菌生物膜形成、趋化性和耐酸性。为研究RyhB在肠炎沙门菌致病性上的作用,以及2种同源物能否对毒力调控发挥协同作用,本试验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ryhB-1和isrE单、双缺失株,利用表达载体pBR322和pACYC184分别构建了回补质粒并导入缺失株50336△ryhB-1,50336△isrE,50336△ryhB-1/△isrE中,获得各突变株相应的回补菌株,检测了野生株和各突变株对1日龄雏鸡半数致死量(LD50)、致死率、体内分布等致病性差异。结果发现,ryhB-1和isrE基因缺失后导致肠炎沙门菌毒力减弱,双基因缺失株毒力下降更为明显,表明2种小RNA均对肠炎沙门菌致病性具有增强作用,且二者对毒力的调控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4,(6):923-929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在肠炎沙门菌感染中的毒力作用,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2株肠炎沙门菌(国内标准株50336和国际参考株SD-2)SPI-19的Hcp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了50336ΔHcp和SD-2ΔHcp基因缺失株,并构建了回补株50336ΔHcp/pHcp和SD-2ΔHcp/pHcp。分析比较缺失株与野生株对人肠上皮细胞系Caco-2黏附和侵袭能力,以及在鸡巨噬细胞HD11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缺失Hcp基因后,肠炎沙门菌50336对Caco-2细胞黏附和侵袭数量分别下降39.1%和47.9%;SD-2对Caco-2细胞黏附和侵袭数量分别下降46.5%和58.9%。吞噬作用2h后,50336ΔHcp和SD-2ΔHcp与野生株相比在HD11的存活量下降了35.7%和37.2%,差异显著。通过Real Time-PCR试验分析,与野生株相比,Hcp基因缺失后fliC、sefA、ompA,ompC这4个重要粘附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试验表明,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对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及消毒剂的抵抗力,本研究对S6702△rfaG△csgA、S6702△rfaL△csgA、S6702△rfaG△csgA△ompR和S6702△rfaL△csgA△ompR等4种鸡白痢沙门菌双基因缺失株和三基因缺失株进行了生长曲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环境应激试验及消毒剂的灭活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4株缺失株均丧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保留了与亲本株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多基因缺失株对pH为4.0和8.0的培养条件较野生菌株和单基因缺失株更为敏感,呈现微耐酸和不耐碱的特性;所有菌株对54℃热处理和紫外线处理均敏感。消毒剂对实验菌株的杀灭效果显示,野生菌株和各基因缺失株均对0.01%的聚维酮碘溶液敏感,基因缺失株相比野生菌株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更为敏感。因此,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均有所降低,本研究为该菌后续候选疫苗株的进一步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SEF14菌毛在肠炎沙门氏菌中的致病作用,本实验将SEF14菌毛亚单位编码基因缺失的肠炎沙门氏菌突变株50336△sefA和50336△sefD分别接种6周龄BALB/c小鼠和1日龄清远麻鸡,比较它们与其亲本菌株50336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亲本菌株50336以及突变株50336△sefA、50336△sefD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9.95 cfu、7.94 cfu和7.94 cfu,表明两个突变株对小鼠的致病性显著增强;而且对雏鸡的致病性结果也显示,突变株50336△sefA致病力较强,其感染雏鸡组死亡率为15%,而亲本菌株组死亡率为8.6%;另外50336△sefA和50336△sefD感染组7日龄时平均增重分别为15.38 g和18.39 g,亲本菌株组为19.06 g,对照组为26.43 g。研究结果表明SEF14菌毛亚单位基因缺失对肠炎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河南省新乡市某规模化蛋鸡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病原,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无菌采集疑似病雏鸡肠管样品,用革兰氏染色、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PCR方法对其进行确诊,并进行病原回归试验,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分析分离菌对19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分离了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该分离菌符合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PCR成功扩出invA基因,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确定该细菌为鸡白痢沙门氏菌;用分离细菌株感染SPF鸡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病例,说明鸡白痢沙门氏菌是造成本养鸡场雏鸡发病的主要病原;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对阿米卡星、苯唑青霉素、青霉素耐药,对复达欣、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等药物敏感,将敏感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结合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该病的具体防治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提供了参考,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病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临床送检的疑似鸡白痢的病例进行细菌分离,采用PCR方法扩增沙门菌特异的invA基因,结合血清分型和生化鉴定,分析分离株对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7株细菌,分离菌可以扩增出invA基因的目的条带,均与沙门菌O1、O9、O12因子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不能发酵乳糖,能够发酵葡萄糖,不产生吲哚,与沙门菌菌株的生化反应基本相符。由此判定该分离菌为鸡白痢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有4个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肠炎沙门菌IDH编码基因icdA缺失突变株c50336ΔicdA,对其进行生长和生化特性检测,并通过体外模拟应激试验、药敏试验、生物被膜检测、抗蛋清杀伤、胞内存活和动物感染实验,分析icdA基因在肠炎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icdA基因缺失不影响肠炎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在热应激(42℃)、酸应激(pH3.5)和高渗应激(NaCl2.4mol/L)条件下其存活率也未出现显著变化,但icdA基因缺失能够显著降低肠炎沙门菌对碱、低渗透压和过氧化氢应激的抵御能力,降低肠炎沙门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该基因缺失能够降低肠炎沙门菌对蛋清杀伤的防御能力、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对小鼠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icdA基因参与肠炎沙门菌的抗应激能力、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抗蛋清杀伤能力,从而影响细菌的毒力。本研究为肠炎沙门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查找广东某鸡场竹丝鸡雏鸡发病原因,对疑似鸡白痢沙门菌病残鸡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鸡场共分离获得2株鸡白痢沙门菌(S1、S2),鸡白痢沙门菌是鸡场此次疫病的主要病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盐酸四环素、甲氧苄啶等抗菌药为2株分离株的首选药物,临床治疗建议避免使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试验表明,对鸡白痢沙门菌的治疗应重视多重耐药性问题,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鼠伤寒沙门菌ABC转运膜蛋白SapC在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pC基因缺失突变株SMΔsapC,对其进行生长特性、酸性应激试验、多黏菌素B敏感性试验、生物被膜检测、胞内存活和小鼠体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SMΔsapC与亲本菌株和互补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在酸应激条件下,SMΔsapC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sapC基因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SMΔsapC基因缺失株在鼠源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和小鼠体内的毒力显著低于亲本菌株。研究表明,sapC基因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抗酸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而影响沙门菌在体内外的毒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猪小肠抗菌肽的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琼脂糖弥散试验和活菌计数试验检测猪小肠抗菌肽对儿株细菌(鸡大肠杆菌(O1)C8384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株、大肠杆菌(O2)、大肠杆菌(O78)、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自然分离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自然分离株、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株、猪致病性沙门氏菌自然分离株、绿脓杆菌ATCC27853株、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作用。结果表明,猪小肠抗菌肽对以上各株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杀菌率由59.5%~98.5%不等。扫描电镜下观察猪小肠抗菌肽分别与鸡大肠杆菌(O1)C8384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株在37.0℃条件下共培养15min后细菌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发现,有的细菌表面出现囊泡样或不规则突起样结构;有的细菌严重变形、扭曲,一端呈火柴头状;有的细菌表面变得粗糙、皱缩、胞膜破裂、内容物外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oppCDF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LD50毒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oppCDF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oppCDF基因缺失株可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oppC与oppF基因缺失后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oppC基因缺失可降低在RAW267.4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oppF基因缺失可显著增强在RAW267.4内的存活能力和对小鼠毒力的影响,而oppD基因缺失后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和RAW267.4内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oppCDF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鼠伤寒沙门菌致病作用中的复杂调控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增菌、选择性培养、形态学染色、生化鉴定、glg C和spe C二重PCR鉴别、ERIC和Xba-IPFGE谱型分析、代表株体内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一家规模化黄羽肉鸡养殖企业开展5年(从2013~2018年)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和鉴定。从2013~2018年共分离鸡白痢沙门菌82株。对乌骨鸡源的临床代表菌株LHSP001以1×106~1011cfu口服感染8日龄的健康慢速型草鸡,各个感染组在感染后持续观察8 d,鸡群表观正常。病理剖检出现肝脏坏死点、心脏肉芽肿等。上述所分离的细菌将为后续黄羽肉鸡鸡白痢的净化提供有意义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云南某蛋鸡场送检的疑似沙门氏菌病病料中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及分子学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对鸡的致病性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分析分离菌的致病性;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分离菌耐药情况。【结果】分离菌株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形成紫色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疑为沙门氏菌,命名为S2;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2赖氨酸脱羧酶、硫化氢、卫矛醇试验结果均为阳性;靛基质、尿素酶、氰化钾、山梨醇、水杨苷、β-半乳糖苷、丙二酸盐生化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判断菌株S2为典型沙门氏菌属;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S2属于D群肠炎沙门氏菌,其抗原式为1,9,12:g,m;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2与肠炎沙门氏菌MT621365处于同一分支,自展值为99%;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雏鸡有较强的致病性,感染6 d后雏鸡全部死亡(10/10);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株S2携带invJhilAssaBmisLmgtCorf319、sopBspvAspvBspvCspvRstnfimA毒力基因,不携带sopAfliC毒力基因;菌株S2对多数抗菌药敏感程度很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四环素等12种抗菌药均敏感,对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耐药。【结论】本研究分离到了1株肠炎沙门氏菌,其毒力较强,可造成雏鸡较高的死亡率,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敏感,对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具有耐药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沙门氏菌病的临床诊断和药物有效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铁硫簇蛋白对肠炎沙门菌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C50336) suf B基因缺失突变株(C50336Δsuf B),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探究Suf B蛋白在肠炎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缺失株C50336Δsuf B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酸性应激、H2O2处理和高渗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下降,在血清中存活率明显降低。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uf B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毒力和体内存活能力均严重下降。本研究证实suf B基因与肠炎沙门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阐释肠炎沙门菌感染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