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和"红鼻病",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福安市溪潭某专业合作社由于多渠道引进牛进行养殖,造成该疫病的发生。笔者通过中西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上报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二类疫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降低牛的肥育率、繁殖率和产奶量,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从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上报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二类疫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降低牛的肥育率、繁殖率和产奶量,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从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oHV-l)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对牛的易感性强。患病牛的临床表现为:鼻腔粘膜发炎、水肿、坏死,严重时可以导致生殖系统和脑部疾病,该病传播迅速,严重制约着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为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症,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疫,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  相似文献   

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I型(BoHV-I)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疾病。主要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疫病动态、病原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来论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以期为该病诊断、防控、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被称为坏死性鼻炎和红鼻子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还会引起多种其他类型的疾病,给养牛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及时了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或"红鼻病",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上呼吸道及气管粘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也可引起脓疱性外阴阴道炎、龟头炎、结膜炎、幼牛脑膜脑炎、乳房炎、流产等.  相似文献   

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是引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文中介绍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各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的分离鉴定、免疫学检测和核酸分子检测,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oHV-1)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及气管黏膜炎症、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脑膜炎、结膜炎、流产等多种病型。该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发生。BoHV-1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容易使其他病原体侵入引发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发生,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论文围绕IBR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控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为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症,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疫,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  相似文献   

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感染家养牛和野生牛引起的一种病毒性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即牛疱疹病毒1型(BoHV-1)感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给我国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性药物,疫苗免疫仍然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当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2种常规疫苗和亚单位疫苗、DNA疫苗、IBRV基因缺失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4种基因工程疫苗,各种疫苗各有优点。现对上述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BRV疫苗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侵害牛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是由牛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炎症和潜伏感染为主要特征,伴发结膜炎、角膜炎、子宫内膜炎和流产等症状。1980年以后,我国一些地区也先后报道发生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一旦感染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牛可终身带毒,给该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呼吸道粘膜炎症、水肿、出血、坏死和浅烂斑引起体温升高;流鼻液,咳嗽和呼吸困难。由于这种病毒也可引起化脓性阴道炎、结膜炎、脑膜脑炎、流产等其他病症。因此,是同一病因引起多病症的传染病。本病只发生于牛。1病原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或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引起,IBRV在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名传染性牛坏死性鼻气管炎、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牛交媾疹、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195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育肥牛群中第一次发现,并为Madin氏等分离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通常表现为鼻气管炎、结膜炎、脑膜炎、流产,并引起母牛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和公牛的龟头包皮炎。病程短(7—10天),大部份能康复。但仍能成为潜在的带毒者。  相似文献   

17.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或牛疱诊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1980年从新西兰引进的奶牛中首次发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对国外的种牛引进传入我国的,该病给我国的畜牧业和牛产品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低该病又称坏死性鼻炎或红鼻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在临床上以上呼吸道和气管黏膜发生炎症、呼吸困难、流鼻液等为特征,还可出现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炎、流产、乳房炎等临床症状。该病1955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之后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地区也都相继出现,现在成世界性分布。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侵入牛体内  相似文献   

1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牛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鼻黏膜红肿等为主要特征。牛患病后,会长期带毒甚至终生带毒,严重制约着世界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六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患牛临床特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病毒呈球状,直径约200毫微米.可在牛肾、牛胎肾、猪肾、羊肾及马肾细胞上生长,并可发生细胞病变,均产生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