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1988年,高邮县武宁乡大卢村连续两年进行了花培汕优63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栽培。1987年丰产方面积为105亩,平均亩产622.5公斤;1988年丰产方面积为104.1亩,平均亩产705.5公斤,比1987年亩产增86公斤,增产13.3%。其中亩产705公斤以上的面积占56.73%,最高田块749公斤/亩,创我县水稻高产纪录。 1988年百亩丰产方的产量结构为:平均每亩有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60.1粒,每穗实粒142.9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8.6克,与1987年相比,每亩增穗1.14万,  相似文献   

2.
1980~1984年,我们在花桥乡进行百亩连片小麦高产栽培试验。除1983年因冰雹灾害未计产外,三年共种植小麦377.99亩,平均亩产815.18斤。 根据三年来对99块田的考察,58块宁麦3号平均亩产811.84斤,产量结构是每亩30.13万穗,每穗42.54粒,千粒重31.67克;41块扬麦4号平均亩产816.9斤,产量结构是  相似文献   

3.
苏引粳1号又名822(均为暂用名),在1985年试种过程中,表现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丰产性能好、米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1986年全县种植5000亩,平均亩产490公斤,其中六个百亩示范片,亩产均超过500公斤;大庙镇侯集村4亩高产田,获660公斤的好收成。现将苏引粳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简述于下。 (一)高产栽培策略 我们随机抽选31块田,调查其穗粒结构及实产,每亩有效穗15.7~26.0万,平均20.1万;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4.
建湖县建阳公社建东大队是稻麦两熟地区.1977年开始试种杂交稻,1978年全大队共种杂交稻1016亩,平均亩产1202斤,比常规稻南京11号每亩增产200多斤,全大队水稻总产比1977年多收31.74万斤,增长17.1%.这个大队1978年杂交稻的栽培方法,主要是采用温室无土秧小苗直栽和小苗寄秧移栽,同时也搞了10%的露地秧.现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和所做的有关试验,对大面积杂交中稻亩产1200斤的栽培技术,作如下分析.一、产量构成因素杂交水稻同常规水稻一样,产量都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所组成.我们调查的亩产1200斤以上田块的平均产量结构如下(表1):  相似文献   

5.
盐粳2号产量结构特点 盐粳2号属迟熟中粳,在我县种植时一生有16~17叶、5~6个伸长节间,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宜和米质好等优点。盐粳2号的高产结构有其本身的特点,据1984和1985两年对208块田的考查,每亩穗数分别为28.46和26.24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85.7和94.3粒,变幅较大;而结实率分别为91.92%和91.90%,千粒重两年均为23.8克,都比较稳定,可见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是影响盐粳2号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用每亩总颖花量或每亩总实粒数近似地代表产量水平来分析其产量结构(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面积生产上穗数以每亩26~30万  相似文献   

6.
当优9号作双晚栽培有较强的杂种优势。1989年参加南方粳杂高产示范竞赛,在庐江、舒城和桐城等县种植1145.0亩,亩产405.2公斤,其中20余亩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该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中,亩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直接效应值为0.8240,穗总粒数次之(0.6171),结实率的直接作用也较大(0.3654)。亩产500公斤的穗粒结构:每亩20—22万有效穗,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75—80%,千粒重26克以上。主要栽培技术: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肥、水促控,培育健壮个体;强化后期管理,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相似文献   

7.
《农家致富》2009,(19):19-19
苏秀9号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株高100.2厘米.穗长16.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5万,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7.4%.乇粒重25克。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7公斤.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38.4公斤。此品种中等腮力田每亩需施纯氮20~25公斤、五氧化二磷10~15公斤、  相似文献   

8.
苏农 《农家致富》2005,(7):24-25
华粳2号 大华种子集团公司.2000年育成,2003年审定(苏审稻200308)。(1)特征特性。2001~2002年省区试平均亩产676.65公斤,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6.3公斤。每亩有效穗22万,每穗实粒12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5~26克。  相似文献   

9.
<正> 1983年6月—11月我在宿松县蹲点,对四个典型联系户双晚杂交稻全生产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记载,结合面上生产调查,初步看出每亩800斤左右的高产结构有三种类型: 一是多穗型.每亩有效穗,汕优6号在24万左右,四优6号在25万左右;每穗实粒数为65—75粒;千粒重25克左右.大田生产中这种类型还不多. 二是大穗型.每亩有效穗,汕优6号18万左右,四优6号19万左右;每穗实粒数,汕优6号90粒以上,四优6号85粒以上;千粒重25克以上.大田生产中这种类型较多.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我县种植37万亩汕优3号杂交稻,占全县62万亩水稻的59.6%.总产3.6亿斤,平均亩产981斤,比1980年增产67斤,比产量最高的1978年增产36斤.全县一季亩产超千斤的社、场占40%,超1100斤的大队占11.9%,超1200和1300斤的生产队占11.2%.主要栽培技术经验是:一、树立以增穗为主,兼顾穗粒的主导思想对汕优3号分蘖成穗规律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成穗率和经济性状,年度之间是比较一致的.1981年,据县苗情点调查和珥陵公社农科站分蘖追踪观察,秧  相似文献   

11.
中浙优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杂交新组合。2004年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列为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重点推广组合。该组合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剑叶挺直,穗大粒多。做单季栽培,株高115~12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有效穗15万~16万,成穗率70%左右,穗长25~28厘米,每穗总粒数平均21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6~27克;做连晚栽培,株高110厘米,每667平方米有效穗16万~18万,成穗率75%,每穗总粒数平均18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6克。该组合做单季栽培,全生育期约为136.8天,比对照汕优63长5天。(浙水稻…  相似文献   

12.
南粳35在淮北地区作麦茬稻栽培,亩产1200斤约需穗数22万,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4—25克,齐穗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7.45。每亩施纯氮30—35斤,并配合相应的磷、钾肥。在肥料分配上,基、面肥占40—45%,分蘖肥占50%。穗肥(保花肥)约占7%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茬水稻机插秧播种迟,秧龄短,分蘖多,成穗率低,穗形小。其高产栽培策略是主攻穗数,争取粒数,走穗粒并重的高产途径。笔者采用“武运粳7号”,试验面积100亩。高产穗粒结构为每亩有效穗29.23万穗,每穗总粒数103粒。结实率87%。千粒重24.8g,实收单产651kg。具体栽培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83年,我市设置了八个杂交稻百亩连片制种点,组合为汕优3号、汕优6号,总面积为818.6亩,总产量为22.5万斤,平均亩产275.4斤.其中亩产300斤以上的面积有383.3亩,400斤以上的有18.2亩,并有三个百亩连片制种点亩产超过300斤.现就杂交稻制种亩产超300斤的技术途径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82~1985年,我县杂交稻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3%、84.19%、81.74%、78.33%,1986年提高到87.01%,主要原因是抓了下列四条措施。 (一)选用结实率高的高产新组合 1985年以前,我县杂交稻一直以汕优6号当家,1986年全县种植了高产、优质的新组合汕优63达8万亩,占杂交稻面积44.4%。据成熟时考查:汕优63平均结实率达89.14%,比汕优6号高3.63%;千粒重达29.84克,比汕优6号增加3克;亩产达687.6公斤,比汕优6号增加80.8公斤,增产13.3%。  相似文献   

16.
《农家致富》2005,(8):24-25
淮稻7号淮阴农科所,1998年育成,苏审稻200412。(1)特征特性。2000~2003年区试平均亩产651.7公斤,每亩有效穗22万,每穗实粒数11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7克,株高95厘米,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剑叶挺举,叶色较深,穗半直立,分蘖性中等偏上,抗倒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中熟中粳 徐稻3号 2003年江苏审定(苏审稻200306)。徐州农科所以镇稻88/台湾稻C杂交,1999年育成。2001~2002年省区试平均亩产663.71公斤,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1.0公斤。每亩有效穗20万,每穗实粒数12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7克。株高96厘米,全生育期152天左右,株型集散适中,长势旺盛,茎秆粗壮,抗倒性强,叶色深,剑叶挺举,穗半直立,分蘖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河北农业科技》2007,(9):62-62
生产表现 高产稳产 产量结构好,亩穗数达45万~50万,穗粒数34个,千粒重40克左右,以穗数拿产量,自我调节能力强,抗御风险水平高,耐高水肥,增产潜力大。常规技术栽培,一般亩产1000斤以上,国家区域试验最高亩产1364.4斤,具有亩产1400斤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9.
《河北农业》2021,(1):68-69
正自2014年以来,邢台市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千克以上。我市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就目前单产水平来看还有较大的差距,依靠科技提高产量的潜力还很大。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一)小麦产量结构。小麦产量由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亩穗数是指每亩有效穗数,穗粒数是指平均每穗粒数,粒重用1000粒的重量表示。  相似文献   

20.
迟熟晚粳扬辐粳8号(1)审定情况。2006年江苏审定(苏审稻200608)。(2)选育单位及来源。江苏里下河农科所于2001年育成。(3)特征特性。2003~2004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65.2公斤,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0公斤。每亩有效穗20万左右,每穗实粒数105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株高95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