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饲料工业》2017,(24):29-32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肌内脂肪(IMF)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IMF与猪肉的嫩度、系水力和剪切力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作为环境因子可以调控机体脂肪代谢。本文拟简述肠道微生物对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及其对IMF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肉鸡生长速度过快使肉鸡肌内脂肪沉积量减少,皮下脂肪和腹脂沉积增多,从而导致肉品质下降.由于肌内脂肪是很多风味物质的载体,脂质对肉类风味影响较大,其含量与肌肉剪切力、风味和嫩度成正相关,是衡量肉质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证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牛至油能降低腹脂率,提高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菌促生长,改善肠道菌群区系,具有零停药期和不产生耐药性特点等,但对肉鸡的脂肪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较少.试验通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测定给药后肉鸡脂肪代谢、胴体品质、肝脏形态学变化等,旨在研究复方牛至油对肉鸡生长过程中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动物机体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存能源,按照分布位置可分为皮下脂肪(SF)、肌内脂肪(IMF)和内脏脂肪(VF),按照结构、来源和功能可分为白色脂肪(WAT)、棕色脂肪(BAT)和米色脂肪(BeAT)。脂肪代谢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其影响动物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肉品质等。牦牛作为地方特色品种,承担着当地畜牧经济的重任,其脂肪代谢调控机制复杂。文章从牦牛脂肪分类、脂肪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基因等内容,综述了年龄、品种、性别、饲养管理、营养因素以及多种脂肪代谢相关基因、非编码RNA的调控对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以期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为牦牛脂肪代谢提供研究思路,也为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动物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MF)含量是评价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对风味、嫩度、纹理等肉类感官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而IMF的沉积主要受脂肪摄取、合成、分解3条代谢途径的调控。本文综述了影响IMF沉积的相关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影响脂肪代谢的机理,旨在为今后调控IMF沉积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猪的肌内脂肪生成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食用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尤其对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肌内脂肪的生成主要受到营养和基因的调控。文中就猪的肌内脂肪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鸡的脂肪主要由腹部脂肪、皮下脂肪及肌内脂肪组成,其中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鸡肉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的重要因素,而适量腹部脂肪有利于家禽能量储存。然而,绝大部分脂肪沉积并非机体生理所必需,脂肪的过度沉积会直接影响畜禽肉类产品的质量,还会降低屠宰率,同时会对生长和生产造成负面影响。鸡的脂肪代谢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遗传因素、营养水平、酶、激素、自身肠道微生物和环境等。文章对影响鸡脂肪代谢的多种因素进行综述,并对鸡脂肪代谢分子机理研究展望,以期为鸡脂肪代谢研究及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肉牛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肌内脂肪含量高,大理花纹丰富,肉细嫩、口感好。作者从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了不同的遗传基础、年龄、屠宰部位、日粮等因素对肌内脂肪的影响,为生产优质高档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肉鸡腿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鸡192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0~9CFU/kg丁酸梭菌的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增加了21日龄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对42日龄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腿肌脂蛋白脂酶活性(P0.05),且有增加42日龄肉鸡腿肌脂蛋白脂酶活性的趋势(0.05P0.10)。3)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P0.05)。4)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腿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mRNA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通过改变21日龄肉鸡腿肌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来增加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1.
The meat quality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mong which intramuscular fat (IMF)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s. IMF cont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nderness and flavor of meat. Numbers of studies suggested that gut microbiota and its functional metabolites (such as short fatty acids, bile acids, lipopolysaccharides, trimethylamines, tryptophan and their derivativ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fat metabolism.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 and its functional metabolites in regulating fat metabolism and IMF deposition. This paper would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feasible ways through nutrition regulation to increase IMF deposition and improve meat quality.  相似文献   

12.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是评判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其可影响猪肉的嫩度、剪切力、多汁性和风味等。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短链非编码RNA,在胚胎发育、成脂分化、肌纤维形成、神经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猪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是脂质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作者通过归纳国内外关于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研究发现,miR-34a、miR-125a-5p、miR-32-5p等通过靶向作用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130a通过靶向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34a、miR-17-5p和miR-125a-5p等通过靶向作用其他家族成员,如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3(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3,NCOA3)等来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然而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作者通过梳理目前已经证实的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miRNA,整理相关miRNA的靶基因以及主要作用通路,以期为筛选肌内脂肪相关miRNA提供参考,为改善肉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为阐明miRNA在猪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驴肌内脂肪沉积关键调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基于转录组(RNA-Seq)和代谢组(UPLC-MS/MS)关联分析,筛选驴肌内脂肪沉积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选用饲养条件相同、平均体重为236.10 kg的雌性广灵驴30头,对其背最长肌进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测定,选择年龄一致的驴,并根据其IMF含量的高低分为两组:低肌内脂肪组(L组,每组3头)与高肌内脂肪组(H组,每组3头),进行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测序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代谢物(DAMs)进行KEGG关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相关性网络图。结果表明,在L组和H组之间共鉴定出7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上调,45种代谢物下调;关联分析表明,在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之间共有35条共富集通路,其中甘油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5条通路与IMF沉积相关,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5种差异代谢物在这5条通路中富集,包括DGKADGAT2、PLA2G3、GPCPD1和SCD等差异表达基因以及甘油-3-磷酸(glycerol-3-phosphate,G3P)、溶血卵磷脂酸16:0(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溶血卵磷脂酰胆碱16:0(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差异代谢物。另外,通过网络图分析发现,甘油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的DGAT2、PLA2G3、GPCPD1和DGKA基因与它们相应的代谢产物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所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IMF沉积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为今后进一步探究驴IMF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驴的肉品质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脂肪组织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能量代谢及内分泌器官,选择性的脂肪沉积对动物肉类的感官品质、风味性和加工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特异性调控因子及其作用分子机理备受研究者的关注。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 nt左右的非编码小RNA,近年来采用组学技术对具有表型差异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发现了许多差异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相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对不同部位脂肪沉积调控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miRNA在动物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的调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miRNA调控动物脂肪组织沉积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脂肪组织是构成动物胴体及肉品的重要组分,动物不同部位的脂肪沉积直接影响其胴体品质和肉品质。脂肪沉积的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即脂肪生成(adipogenesis);二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即肥大(hypertroph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调控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最重要因子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VEGF-A/B与机体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综述了VEGF-A/B及其受体对脂肪生成、代谢和沉积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研发调控动物不同部位脂肪沉积、提高动物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Kruppel样因子15(KLF15)是一种新发现的Kruppel样因子家族(KLFs)成员,为一种真核锌指蛋白转录因子。KLF15在动物体内呈现多组织表达特性,该基因过表达能促进动物脂肪沉积,且能影响肉质性状候选基因和Ⅰ型肌纤维基因的表达。因此,深入研究KLF15对脂肪沉积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将为改善动物肉品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KLF15的发现、结构特征、表达规律及其与脂肪沉积和Ⅰ型肌纤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优质鸡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用优质鸡父本和母本各 3个组成 5个杂交组合 ,饲养杂交后代 182 1只 ,在 10周龄时对其中 2 10只进行屠宰测定 ,并分析了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肌间脂宽、皮下脂厚、腹脂率、胸肌pH值、胸肌剪切力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个体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为 1.93%~ 9.6 3% ,总体平均值为 4 .76 %。其中峪口黄鸡♂×矮小隐性白♀组合增重最快、肌内脂肪含量高 ,符合优质鸡的育种目标。优质鸡父本相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表现出同一父本的一致性。母本相同而父本不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 (P <0 .0 5 )。同一组合内不同性别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肌内脂肪含量与皮下脂厚和腹脂率的相关性因杂交配套组合而异 ,而与活重、屠体重、屠宰率、胸角宽、肌间脂宽、胸肌率、腿肌率这些性状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肌内脂肪含量是评定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为人们在DNA水平上研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可能的主效基因、可以考虑的候选基因以及其他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等方面概述了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研究进展,并对在育种实践中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