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记述麦蛾科三中国新纪录种:腊麦蛾LariscolucataOmelko.,窄翅麦蛾AngustialatagemmelaformisOmelko.和栎离瓣麦蛾ChorivalvabisaculaOmelko,分属于3个中国新纪录属。文中附有外生殖器等特征图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荚麦蛾属MesophlepsHubner4种,其中2中国新纪录,肯尼亚1新纪录和1新种。经研究认为BrachyacmaMeyrick是荚麦蛾属的新异名。研究标本及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林学院。  相似文献   

3.
田间一代麦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孙永年,王德成,宋来宾,胡良义,张新盟(胜利油田华滨实业总公司马坊农场滨州256606)(胜利油田胜大集团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麦蛾(SitotogacerealellaOlivier)虽属仓库害虫,但其一代幼虫在田间集中食...  相似文献   

4.
记述中国麦蛾科2新纪录属,钩麦蛾属Aproaerema和柄麦蛾属Syncopacma和2个中国新纪录种:钩麦蛾Aproaerma anthyllidella(Hbner),欧洲柄麦蛾Syncopacma alb-ifrontella(Heinemann)和5新种:长钩麦蛾Aproaerema longthamata sp.nov.,短钩麦蛾Aproaerema brevihamata sp.nov.,陕西柄麦蛾Syncopacma shaanxiensis sp.nov,宁夏柄麦蛾Syncopacma ningxiana sp.nov,西藏柄麦蛾Syncopacma tibe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5.
记述中国栉麦蛾属2种:蜜栉麦蛾Pexicopia melitolicna(Meyrick)分布于江苏、江西、安徽和山东;锦葵栉麦蛾Pexicopia malvella(Hǖbner)分布于新疆,是中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柽麦蛾属二新纪录(鳞翅目:麦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中国柽麦蛾属2新纪录种:额柽麦蛾Ornativalva frontellaSattler和褐柽麦蛾Ornativalva ochraceofusca Sattler,两种均分布于宁夏。至此,我国己知该属昆虫共8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麦蛾一新种、一新亚种和四新纪录(鳞翅目:麦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西北地区长翅麦蛾属一新种--拟鞘长翅麦蛾Chilopselaphus coleophorodes sp.nov;齿茎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胡枝子齿茎麦蛾Xystophora psammitella(Snell);雪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沙雪麦蛾Chionodes deserticola Piskunov,并首次描记了该种的雄性个体;彩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六斑彩麦蛾Chrysoesthia sixguttella(Thunberg);甘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黑缘甘麦蛾Brachmia dimidiella dimidiella(Denis et Schiffermuller)和一新亚种──黄缘甘麦蛾Brachmia dimidiella xinjiangensis ssp.nov.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中国麦蛾科4新纪录种:长须棕麦蛾Dichomeris okadai(Moriuti)分布陕西省;藜彩麦蛾Chrysoesthia hermannella(Fabricius)和花楸黑麦蛾Telphus acomprobata Meyrick分布于陕西省和甘肃省;黑银麦蛾Eulamprotes wilkella(Linnaeus)分布于甘肃省。每种除描述外,均绘有前翅及外生殖器图。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6e))严重影响了石河子地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say))是该地区玉米田间的一种常见寄生蜂,在当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麦蛾柔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环境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寄生蜂发育趋缓;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蜂的寿命逐渐缩短。在实验室环境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10.
苦楝麦蛾ParalidaFriannulata dardse属于鳞翅目麦蛾科。1981年首次在偃师县发现,后来在临汝县等均有发现。经过三年来的饲养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7~2010年,以简比法和完全随机区组法相结合,在广西南宁对113个中国玉米新品种、77个东盟国家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品种春播平均产量比东盟品种高,但秋播比东盟玉米品种低;中国玉米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大,而东盟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小。大多数试验季节,产量表现最高的品种为中国品种。所有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东盟玉米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中国玉米品种果穗平均长度略长于东盟品种,但秃尖明显长于东盟品种,行粒数少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品种春播的穗粗比东盟品种略粗,但秋播略细于东盟品种。多数试验季节中,中国玉米品种的穗行数比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多,而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在14行/穗的平稳线上略有变化。中国玉米品种出籽率变化较大,而东盟品种稳定在85%~86%。中国玉米品种和东盟玉米品种的容重均在800 g/L上下波动;多数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的千粒重略高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在今后育种过程中除关注品种的产量潜力外,还要侧重秃尖长度及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综合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不经有效处理的排泄物也给陆地水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为了评估近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通量的变化以及养殖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规模化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向陆地水环境中排放的氮元素通量,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和不同畜禽养殖类型(包括羊、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氮元素入水通量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6年期间,全国由畜禽养殖排入水体中的氮元素平均通量为4384 Gg,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4832 Gg(2006年)和4010 Gg(2008年),中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的主要地区,华东和西南次之,西北地区最少,2016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水体流失通量比例分别为27%、26%、20%、17%、10%。2016年由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该年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总通量的53%。在所有畜禽中,猪和肉牛是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进入水体的主要排放单元,2016年猪和肉牛养殖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总量的68%。同时,不同畜禽养殖类型之间氮元素排放通量差异显著,在所有畜禽中,羊、肉牛和蛋鸡经散养排放的氮元素通量较大,而猪和肉鸡的氮元素排放则主要来源于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3.
亚洲部分地区东方蜜蜂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云南省7个不同样点共7群东方蜜蜂蜂群开展mtDNA内切酶位点测试和分析研究,并与菲律宾的东方蜜蜂作对比分析。内切酶DraI分析7个蜂群,共发现4个内切酶位点;云南东方蜜蜂mtDNA的tRNAleu-COII基因的序列没有长度多态性,EcoRI内切酶位点共有4个,与菲律宾的吕宋岛的东方蜜蜂属于同一单倍型。另外,对来自尼泊尔、泰国、越南、老挝以及我国北京、云南等地的共13群蜜蜂mtDNA COII基因的420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分析,发现13群东方蜜蜂分析的420个碱基序列里,位点变异从0个到5个不等,变异率从0到1.19%. 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可以看出分枝树主要分为两个类群:高纬度或高海拔的蜂群为一个类群,它们主要来自撒营盘(2)(China 4)、丽江(China 7)、北京(1)(China 1)、尼泊尔(Nepal)、北京(2)(China 2)、河口(1)(China 8)和越南(2)(Vietnam 2)。另一个类群的主要来自低纬度或低海拔的蜂群,它们主要来自撒营盘(1)(China 3)、景洪(China 5)、越南(1)(Vietnam 1)、泰国(Thailand)、河口(2) (China 6)和老挝(Laos)。该实验为我国东方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WTO框架下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入世给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WTO农业贸易规则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提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并从品种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三个层次,论述了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对西部地区目前正在实施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可行性,利用公布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率分别从2%、1.7%和0增至85%、98%和22%。2)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转基因大豆可使杂草管理便利化和高效率。3)可能存在问题是:提高单产和增加利润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是大豆原产地并具有独特的消费结构,而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会对中国大豆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生产转基因大豆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建议:继续禁止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16.
The Colorado potato beetle(CPB),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is an infamous invasive species worldwide. It was first found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in 1993 and spread to Northeast China in 2013.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the diffusion path of their populations in China, we used nine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structure and gene flow among nine CPB populations across Xinjiang and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wo genetically separated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by phylogenetic tree,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 and Bayesian cluster method. Cluster one contained populations from Xinjiang, China. Cluster two contained populations from Northeast China. A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two clusters.(2) Three popul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hold an obviou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the phylogenetic tree and PCoA, indicating that multiple introductions may occur in Northeast China.(3) The Altay population in Xinjiang showed a closer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pul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y collectively originated in neighboring Russia.(4) Among all populations, Mulei and Wusu had obvious gene migrations from Tacheng, indicating that the inland populations are most likely to originate from Tacheng, Xinjiang.  相似文献   

17.
近60年西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  庞晶  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3-14875
[目的]分析1951~2010年西南地区降水气候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利用1951~2010年西南地区44个站点和全国160个站点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降水在月、季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详尽的分析,且研究了旱、涝年对应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全面揭示近60年西南地区降水气候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西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为典型的单峰型,降水集中期为5~9月,峰值出现在7月;近年来秋季降水有明显变少的趋势,其他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该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显著周期为14年,还存在6年以及3~4年周期振荡;涝年降水与华南地区呈同位相,与西部青、甘、新、藏交界处呈反位相,旱年与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降水呈同位相。[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人’梅的引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美人’梅的引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987年陈俊愉、黄国振从美国引进‘美人’梅,经过8年的观察研究后,1994年开始进入发展阶段。经过15年的推广,到目前为止,据统计已有6千万以上的‘美人’梅苗推广到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省、自治区。从广东、云南到辽宁、黑龙江,从江苏、浙江到新疆、西藏,都有‘美人’梅的种植。中国已成为‘美人’梅种植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61-2016年中国2 481站的大风日数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大风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西藏(东南和西南)地区年均单站大风日数最多(少),但减少比例最少(多).在显著振荡周期上,全国是14年,东北、北方和西北东部地区均是60年,西北西部、西南和东南地区是7、14和60年,西藏地区是7和60年.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西北西部、西藏、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年均大风日数分别在1991、1993、1989、1997、1986、1997、1992和1984年发生突变,但仅西北东部和西藏地区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中国年均大风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年均大风日数较多分布在西藏中部和西部、青海南部、新疆东部、四川西部及内蒙古和甘肃北部地区地形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在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而在其他年代均以负距平为主.1961-2016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年际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波动特征在“胡焕庸线”两侧呈东大西小格局.  相似文献   

20.
简要概括了中美两国转基因农产品的发展概况,从制度演变的视角比较了中美两国转基因农产品管理制度,最后总结了美国转基因农产品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