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天祝县青海云杉天然种群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种子生活力测定,分析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水分和盐分胁迫的响应,为引种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① 种子的生活力为72%。② 在黑暗条件下,温度小于10 ℃种子不萌发,最适萌发温度25/15 ℃(72%);种子在24 h黑暗和24 h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14 h光照/10 h黑暗。③ 当NaCl胁迫浓度为50 mmol·L-1时,可促进种子萌发,当胁迫浓度大于50 mmol·L-1时,抑制种子萌发;胁迫解除后,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恢复萌发率(RGR)先增加后减小,胁迫浓度为400 mmol·L-1时,RGR达到最大值13%。④ 随着PEG-6000试剂胁迫渗透势的增加,种子萌发显著减少,在-0.9 MPa时,种子不能萌发;胁迫解除后,RGR先增加后减少,在-0.9 MPa时,达到最大值35%。  相似文献   

2.
运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分别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对热带常见杂草丰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丰花草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5~40℃),随温度升高,丰花草幼苗的鲜质量和生长长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恒温下30℃为其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相对较高,而平均发芽时间最短;25℃时生长的幼苗最健壮,其芽长、根长和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时的对应值。而变温条件更有利于丰花草种子萌发,12 h D/12 h L、5℃/15℃时发芽率达55.63%,15℃/25℃时发芽率90%,25℃/35℃时的种子萌发率、幼苗长度、幼苗鲜质量均最大。光照不是影响丰花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但光照可能有利于促进丰花草幼苗生物量向根部分配,光暗交替(12 h D/12 h L)条件下丰花草幼苗生长情况相对最好(长度根冠比为1.05∶1;鲜质量根冠比为0.51∶1)。水分是决定丰花草种子能否萌发的关键因素,25℃、12 h D/12 h L条件下,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时丰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最佳。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和温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水势、盐分对鹅观草种子萌发以及埋土深度对鹅观草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鹅观草种子萌发的昼/夜温度范围为20℃/10℃~35℃/25℃,最适昼/夜温度为25℃/15℃;黑暗条件下,鹅观草种子萌发率较光照下略有提高,说明鹅观草萌发不需要光照;鹅观草种子对水势胁迫较敏感,水势从0下降至-0.8 MPa时,发芽率从93%直线下降至0;鹅观草种子对盐分胁迫具有一定耐受性,当NaCl浓度≤50 mmol/L时,种子均能保持80%以上的萌发率。50%萌发抑制率时的水势和NaCl浓度分别约为-0.4 MPa和100 mmol/L。埋土深度为0.5 cm时,鹅观草出苗率最高,埋土深度≥3 cm时出苗率显著下降。表明鹅观草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通过耕作将其种子带入4 cm以下土层,可有效抑制鹅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恶性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马齿苋种子的萌发特性,本文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分及土层深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齿苋种子在光照L∥D=14 h∥10 h、温度白天32 ℃,晚上28 ℃的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92%。马齿苋种子萌发适宜的酸碱度范围较宽,在5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光照和温度对外来有害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及种子在不同贮藏时间和不同贮藏温度下萌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光照是土荆芥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仅为9.7%。种子在15~20℃恒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达到80%以上,25℃恒温和10℃恒温能显著抑制其萌发。零下低温(-20℃)和零上低温(4℃)贮藏3个月的土荆芥种子萌发率分别为86.3%和84.7%,与贮藏前萌发率(89.3%)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在室温和25℃条件下贮藏的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人工培养箱内模拟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光照和温度对白花鬼针草和金盏银盘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不是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温度适应范围比金盏银盘宽,在15'12/10oc、20℃/15℃、25℃/20℃、30℃/25oC、35℃/30℃、40℃/35℃下均能萌发,在15%/10气、20%/15℃、25%/20℃、30~E/25℃时萌发率均达94%左右,金盏银盘种子在40%/35℃时不能萌发;温度影响白花鬼针草和金盏银盘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时间及峰值大小,而光照不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同环境因素对猪殃殃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猪殃殃种子萌发的适宜环境条件,通过室内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分对猪殃殃种子萌发以及埋土深度对其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殃殃种子萌发的适宜环境条件为温度10~20℃、光暗12h交替培养以及pH 4~10,萌发率可达到50%以上。猪殃殃种子对水势比较敏感,萌发率随着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当水势为0时,萌发率为50.50%,水势降低至-0.6 MPa时,仅有个别种子萌发,萌发率为3.50%,当水势为-0.7 MPa时,种子萌发完全受到抑制;猪殃殃种子对盐分胁迫有一定忍耐力,当NaCl浓度为0.16mol/L时,仍有少数种子萌发,萌发率为16.50%;适于猪殃殃种子出苗的埋土深度是1~2cm,出苗率达到49.50%。研究结果为猪殃殃的出苗调控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牛筋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筋草种子萌发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低于15℃,种子完全不萌发,高于25℃利于种子萌发,萌发率超过92%。对光照条件不敏感。牛筋草种子的萌发受酸碱度影响很小,在pH值4—11范围内,萌发率均高于90%。牛筋草种子对水分胁迫较敏感,当水势为-0.6MPa时,种子萌发率仅1.67%。牛筋草种子耐盐性较强,当NaC1浓度为120mmol/L时,种子萌发率仍高达80%。牛筋草种子适宜在土层深度0-1cm范围内萌发,萌发率超过87%,种子埋深增加会严重抑制其萌发。  相似文献   

9.
马唐是我国常见的旱田杂草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直播稻田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测定了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期为直播稻田马唐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唐在 L//D=12 h//12 h,光照/黑暗阶段温度分别为40℃/30℃、35℃/25℃、30℃/20℃、25℃/15℃、20...  相似文献   

10.
长叶红砂和红砂种子萌发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均为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长叶红砂为红砂属珍稀种,而红砂为广布种。通过种子萌发对光、温和土壤水分需求的研究表明,长叶红砂对光照不敏感,而黑暗有利于红砂的萌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均为恒温20-25℃或15/25℃变温。25℃后,随着温度升高萌发率下降。土壤含水量在3%以上时,有利于两物种的萌发,萌发适宜的含水量都在12%。在各种条件下,珍稀种长叶红砂的萌发均高于广布种红砂,说明种子质量和萌发并没有造成长叶红砂的珍稀濒危。但长叶红砂高萌发率却不利于应对荒漠地区极端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增加了生存的风险性,可能是其濒危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短毛柽柳(Tamarix karelinii)是分布于盐渍化沙地和重盐碱地的灌木。为了阐明短毛柽柳种子的萌发特性,设置不同的温周期、储藏时间和盐分梯度,采用室内控制实验研究这些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毛柽柳种子在4个温周期中均具有高的萌发率,并且温周期温度越高,种子的萌发速率越快。2室温贮藏1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在贮藏6个月内,种子的最终萌发率都能达到100%。3≤0.8 mol·L~(-1)的Na Cl溶液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而≥1.0 mol·L~(-1)的溶液则抑制种子的萌发,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呈下降趋势,直至为0。将1.0~4.0 mol·L~(-1)溶液中没有萌发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继续培养后,仍有71.67%~28.00%的种子恢复萌发率,表明种子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对短毛柽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短毛柽柳的种苗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白音敖包沙地云杉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植物标本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从植物的外部形态及解剖结构入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蒙古云杉(Picea meyeriRehd.et Wils.var.mongolicaH.Q.Wu.)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云杉叶的气孔线、树脂道很难作为分种依据,而小枝颜色、毛被、有无白粉,球果大小,叶尖等性状可以作为分种依据,并指出白音敖包沙地的云杉不宜将其独立为种,即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H.Q.Wu)W.D.Xu.),而同意作为白杄的一个变种——蒙古云杉。  相似文献   

13.
水稻干尖线虫室内人工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同一培养基质上研究了温度、光照、湿度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光照、湿度下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量差异明显,在温度30℃,光照6h,湿度90%条件下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对沙地云杉生态型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3种生态型(紫果型、绿果型和红果型)沙地云杉叶片和根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叶片中,无论哪种生态型,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紫果型沙地云杉CAT活性一直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红果型和绿果型则先升后降;ASP和POD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紫果型一直以较大幅度增加,红果型和绿果型开始迅速增加,而后又迅速下降.在根部,酶活性的变化与叶片中基本一致.因此得知,紫果型沙地云杉抗旱能力最强,绿果型最弱.  相似文献   

15.
为消除葡萄东西行向种植双膜覆盖越冬膜上雪被不足的顾虑,2014—2015年冬季在新疆阜康进行了东西向、南北向膜下和土埋的温度逐日观测。结果表明,寒冷期最低温度东西向较高。整个冬季东西向有大于土埋的补偿温度,而南北向是低于土埋的亏缺温度。在-25.6℃的最低气温日,东西向是-3.0℃、南北向-5.4℃、土埋-4.6℃。经推算,在-37℃极端最低气温时,分别是-9.6℃、-13.6℃、-10.4℃。两种行向都经得住极端最低气温和长期低温的酷寒,东西向好于南北向。最高温度、平均温度也是东西向较高,温差则反之。10℃萌发生长的日期东西向比土埋提前37天,南北向提前35天。东西向还较南北向高产优质,生长旺盛。东西向因为优越的光照条件,可不再担忧雪被不足的问题。若采用篱架式南北向栽培,双膜越冬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curvularia sp.)菌株QZ-200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该菌在SCS(黄豆粉-玉米粉-蔗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为28℃;pH为2~11,最适pH为6;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磷酸氢二铵为N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5℃,最适为28~30℃,失活温度为52℃10min;pH为2~11,适宜为5~8;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1%蛋白胨、1%牛肉浸膏、0.1%的TW-80、1%马唐煎汁和0.2%的菜籽油溶液明显提高萌发速度。该菌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5~35℃,最适为28℃;连续光照比光暗12h交替处理更有利于产孢,黑光灯为最佳光源。  相似文献   

17.
短时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恒温代价的弥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为我国重要的柑橘类害虫。为了解短时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恒高温代价的弥补效应,以25℃恒高温为基础,研究了相对低温10、15、20℃短时(2、4、8h)变温处理柑橘大实蝇1~4级蛹后其成虫羽化情况。相对于恒温25℃,经15℃和20℃短时(2~8h)变温处理1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14%~47%,经10℃和15℃短时(2、4、8h)变温和20℃短时(4h)变温处理2~3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2%~45%,经10、15℃和20℃短时(2、4、8h)变温处理4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28%~46%,均表现为正增长,产生了恒温代价弥补正效应。4级蛹经10、15、20℃变温处理2h和8h,对其恒温代价弥补正效应均较2~3级蛹的大。总之,特定时长低温对特定蛹级产生恒温弥补正效应,不同蛹级间效应有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室内柑橘大实蝇保存,及春季快速回暖或田间倒春寒情况下柑橘大实蝇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海云杉无性系物候期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Picea carassifolia)种子园内无性系7年的物候观测,运用ex-cel软件,对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三个关键气象因子与青海云杉无性系花芽开放期、花粉飞散盛期和叶芽开放期三个重要物候期进行相关及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无性系花芽开放期,与四月上旬的平均温度、≥0℃积温极显著相关,与四月上中旬的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显著相关,温度是影响青海云杉无性系萌芽的主要气象因子;2)青海云杉无性系花粉飞散盛期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平均温度、≥0℃积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极显著相关。3)青海云杉无性系叶芽开放期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温度、≥0℃积温和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苹果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我国苹果上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为了了解病原菌的产孢条件和产孢动态,为病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测试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炭疽叶枯病新形成的病叶润湿后,在15℃~30℃下保湿培养2~6 d后可产生大量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其中30℃下产孢量最大,产孢速度最快,仅需2 d时间。炭疽叶枯病菌在新形成的病叶上于15℃~30℃下培养20~30 d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温度为25℃,子囊孢子的形成需要高湿环境或叶片润湿。炭疽叶枯病菌的单孢分离菌株于15℃~25℃下,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20~30 d也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产孢温度25℃。紫外光、黑光和日光都能促进子囊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