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观察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 urussovi)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明确云杉大墨天牛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并进行功能预测,利用扫描电镜对云杉大墨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杉大墨天牛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共有6种,分别为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具沟端弯感器、水滴形感器、波氏鬃毛。其中,水滴形感器只在雄虫上有分布,其余5种感器雌、雄虫的触角均有分布。雌、雄虫触角感器数量比约为3∶1。各感器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具沟端弯感器、波氏鬃毛、刺形感器,其中,水滴形感器数量与锥形感器的相近。云杉大墨天牛触角上感器的数量整体呈由基部向末端逐渐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管纹艳虎天牛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触角和跗节感器种类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管纹艳虎天牛雌虫腹部较雄虫腹部明显粗壮,可作为鉴别雌雄虫的主要形态依据;触角上着生有4类14种感器,即6种锥形感器、4种毛形感器、3种刺形感器和1种B?hm氏鬃毛,其中B?hm氏鬃毛和锥形感器VI仅分布于雄虫触角,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I型在雌雄虫触角上分布存在差异;雌雄成虫跗节上均着生有3类7种感器,即4种锥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和2种刺形感器,同种感器在类型、分布和数量上无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3.
烟实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扫描电镜对烟实夜蛾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存在着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柱形感器和腔乳头状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数目最多,并分为长毛形和短毛形2种.刺形感器分为长刺形和短刺形.并对烟实夜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差异及与其相近昆虫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松巨瘤天牛(Morimospasma paradoxum Ganglbauer)触角感器的功能。[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松巨瘤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松巨瘤天牛成虫触角上共有4种类型的感器,即刺形感器(Ⅰ型、Ⅱ型、Ⅲ型和Ⅴ型)、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钩形感器;触角各节感器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背面、腹面的感器类型和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今后的电生理学、比较行为学和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刺桐姬小蜂成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成虫触角、复眼、口器、足以及腹部末端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剑状感器、耳状感器、乳状感器和带状感器;口器上则有2种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在足上有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在腹部末端也有4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并对雌虫和雄虫感器的差别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松果梢斑螟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果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成虫触角存在着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钟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为Ⅰ型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分为无缘毛腔锥感器和具缘毛腔锥感器。并对雌雄触角上感器种类和数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观察中华微蛾的触角感器。[方法]从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上采集若干只未羽化成虫的虫瘿,采用扫描电镜对培养羽化后的中华微蛾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中华微蛾触角38节,与体等长,丝状,密披刚毛。触角感器共有8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指形感器、鳞形感器和镰刀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具有3种类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有2种类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镰刀形感器各具1种感器类型。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基本相同,仅在数量上有些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长度和分布各有不同。[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控制中华微蛾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奇变瓢虫触角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奇变瓢虫雌雄成虫触角超微结构,发现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毛形感器数目最多,集中分布于端节,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较少,锥形感器最少。其中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分为3个亚型。雌雄触角在形态、感器的类型和分布上无明显差异,但各触角背面与腹面感器在类型和分布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树木的识别机制和行为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及幼虫全身的感受器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头部是感受器分布集中的部位,成虫的前足、鞘翅和膜翅也有化学感受器的分布,主要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和芽形感器7种类型;幼虫全身分布B?hm氏鬃毛、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触角毛形感器是单层壁孔感器,孔状结构连接内腔神经;触角刺形感器是3~4层壁无孔感器;锯齿形毛状结构内部无神经等结构。【结论】位于触角的毛形感器是华山松大小蠹识别寄主树木的主要嗅觉感受器类型;刺形感器不是感受气体物质的嗅觉感受器;锯齿形毛状结构是防止虫体受到机械伤害的微毛,不具备感受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黄粉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分布以及功能,为黄粉虫规模化生产、规模杂交制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黄粉虫黄色、黑色2种类型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通过电镜观察,在黄粉虫的触角上共发现了11类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柱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盾形感器、耳形感器、芽形感器、乳头状感器、棒形感器。其中黄粉虫黄色型、黑色型触角感器类型不同。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不同。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长度与分布不同。[结论]黄粉虫黄色型和黑色型2种色型之间,雌和雄个体之间每种感受器的分布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扫描电镜对木毒蛾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的分布和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木毒蛾雌虫触角线状,雄虫触角羽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相同,均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种亚型)、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2种亚型)和B9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耳形感器数量最少。毛形感器有直立和弯曲2种形态,其余5种感器均直立。刺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4种感器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梨小食心虫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种类与分布,以期为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寄主选择行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当天羽化的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各10头,对触角进行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触角呈丝状,触角感器共有7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数量与分布不同。【结论】梨小食心虫有丝状触角,其上共分布有7种类型的感器,且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3.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甜菜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为解释其生态学习性和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刺形感器又分为长刺形(Ⅰ型)和短刺形(Ⅱ型)两种。甜菜夜蛾的雌成虫触角感器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不同,两性间感器的分布及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甜菜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比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通过扫描电镜对夜蛾黑卵蜂雌蜂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共发现9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感器、钟形感器、毛状弯曲形感器、具沟端弯感器、端孔坛形感器、芽孢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具有3种形态,锥形感器Ⅰ分布于柄节与头部及梗节连接处,锥形感器Ⅱ常见于端孔坛形感器周围,锥形感器Ⅲ分布于鞭节,数量较少.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在柄节、梗节及鞭节均有分布.其他7种类型的感器则主要集中于触角的第8~11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足超微结构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核桃举肢蛾成虫前足、中足及后足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足均为步行足,前、中、后足体表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类型无显著差异,后足与前、中足的差别在于后足较前足和中足粗壮,后足胫节着生较多披针形鳞片。雄虫各足平均长度均大于雌虫,雌雄成虫足部感受器类型主要有鳞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其中,刺型感器在雌雄虫足上差异较大,雌虫足部刺形感器分为2种类型:Ⅰ型刺形感器和Ⅱ型刺形感器,雄虫足部仅有I型刺形感器。鳞形感器数量最多且分布位置分散,其他感器数量较少,分布位置较固定。足部鳞片有多种类型,可分为窄叶形、阔叶形、圆叶形、披针形和锥形鳞片5种类型。核桃举肢蛾足垫为刚毛型爪垫,其爪上分布有侧生的小锥形结构。研究明确了核桃举肢蛾雌雄虫前、中及后足的形态类型及足表面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为进一步探讨后足上举、摆动习性的生物学习性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以鳞翅目粉蝶科大菜粉蝶5龄幼虫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电生理技术,观察和揭示昆虫头部感受器的特征及其对坡柳皂苷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发现,幼虫触角由锥形感器、毛状感器、刺形感器以及栓锥感器组成。口器附肢下颚须端部分布着8个锥形感器,以3-1-3-1的方式排列,基部着生有1个毛状感器,1个刺形感器;下颚瘤状体上除了主要的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外,另有2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以及3个刺状感器;下唇须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着1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电生理研究表明,坡柳皂苷均能诱导下颚瘤状体中栓锥、侧栓锥感受器产生电生理信号。  相似文献   

19.
以鳞翅目粉蝶科大菜粉蝶5龄幼虫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电生理技术,观察和揭示昆虫头部感受器的特征及其对坡柳皂苷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发现,幼虫触角由锥形感器、毛状感器、刺形感器以及栓锥感器组成。口器附肢下颚须端部分布着8个锥形感器,以3-1-3-1的方式排列,基部着生有1个毛状感器,1个刺形感器;下颚瘤状体上除了主要的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外,另有2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以及3个刺状感器;下唇须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着1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感器。电生理研究表明,坡柳皂苷均能诱导下颚瘤状体中栓锥、侧栓锥感受器产生电生理信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