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抗螟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混合分布理论,利用F2:3家系分离世代鉴定玉米抗螟性主基因并估计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抗螟性存在主基因,主基因遗传率为90.66%,遗传率较大。因此育种时可以选用含有主效基因的亲本,或者通过QTL基因定位的方法找到与这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来提高玉米抗螟性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2.
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感病材料98TL-1(P1)、L-402母本自交系(P3)、高抗青枯病自交系LS89(P2)及抗、感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和回交世代为试材,进行番茄抗青枯病遗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基因对感病基因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LS89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的遗传是一个基因,或者一个基因起主导作用。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受核基因控制,细胞质基因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016年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评价了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并测量这些自交系的理化性状,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三叶长、穗三叶宽、穗三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蜡质含量、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理化性状,分析了理化性状与抗螟性的相关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抗自交系142个,抗性自交系317个,中抗自交系322个,抗虫自交系占53.38%;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10 cm茎粗、叶片蜡质含量与其抗螟性无显著相关,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黄曲霉菌的基因位点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个对黄曲霉菌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完全双列杂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的种子,用黄曲霉菌接种,调查病级,研究玉米抗黄曲霉菌的基因位点及效应.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亲本自交系之间对黄曲霉菌的抗性有较大差异,不同亲本组配的杂种F1对黄曲霉菌的抗感表现不同.各家系的分离群体中抗感个体的分离,少部分呈有规律的分离比例,而大部分组合的分离群体不呈有规律的分离比例,说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遗传既有主基因效应,也有多基因效应.多基因遗传体系中,既有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还有上位性效应.6个自交系中,可检测到5个对黄曲霉菌有抗性的基因位点,在自交系RA中携带1个效应较大的抗性基因,而其他几个自交系仅携带1~2个效应较小的抗性基因.自交系RA除可用于抗黄曲霉菌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也可用于发展作图群体对玉米抗黄曲霉菌基因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5.
有棱丝瓜果色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有棱丝瓜两个深绿果色的自交系UR1472和CS2513分别与两个赤麻果色自交系KN1318和SZ1413进行正交、反交、自交及回交后,各世代果色的遗传表现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自交系KN1318和SZ1413的赤麻果色的遗传受一个显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利用玉米自身的抗螟性已成为综合防治玉米螟的重要方面.如能在大面积内种植抗螟性显著的品种,造成不利于玉米螟繁殖生长的环境,对压低其整个世代种群会有重要的影响.且具有成本低、保护天敌、省工、适宜大面积推广等优点.据报导:玉米本身含有三种以上的化学物质,抗螟素甲、乙、丙(丁布)及其衍生物和其它物质,对初孵幼虫有厌食和抑制生长的作用,这些化学物质是可以遗传的.  相似文献   

7.
茄子果长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长果自交系I521593和短果自交系SJ16212865为材料,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获得亲本、F1、F2、BC1和BC2各世代,按照数量遗传学理论对6个世代群体的果长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茄子果长遗传方式属于数量遗传;其遗传效应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中表现部分显性,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控制果长性状的最少基因数目为3对;果长的狭义遗传力为71.01%。  相似文献   

8.
前言 美国最早发现玉米螟是在1917年,由于当地的玉米品种都不具抗螟性,以致损失十分严重。受害最重的一株竟有虫117头,引起农民极大的恐慌。1927年Dicke在发现玉米抗螟性的基础上,于1932年开始采用人工接种螟卵的技术进行抗螟性鉴定。 美国在1917年后的15年间,农民种植的主要还是农家品种,直至自交系和商品杂交种逐渐发展起来以后,方大大促进了育种家们寻找能作为杂交亲本的抗螟自交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辣椒果实硬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软果自交系830( P1)和硬果自交系832(P2)为双亲,构建P1、F1、P2、B1、B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辣椒果实硬度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0.159,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负向效应.且在分离世代中,多基因的遗传率均比主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很高比重,即环境对果实硬度的遗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4模型Ⅱ(随机模型),对近年来新引进和自育的16个自交系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这些自交系的穗粗、轴粗、穗行数的遗传力高,受环境影响小,早期世代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可望有显著育种成效;单株粒重受制因素较多,遗传力低,遗传变异系数大,在后期的世代选择才能有效;单株粒重遗传方差中显性方差占791%,表明利用其中一些自交系可以组配出较高产量杂种优势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长保鲜期甜玉米自交系T_3和短保鲜期自交系T_(15)为亲本,配制T3×T15组合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保鲜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甜玉米保鲜相关指标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T3的采后含糖量下降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各分离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回交世代B_1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4.63%,多基因遗传率为17.67%;B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98%,多基因遗传率为0;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6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3%。  相似文献   

12.
采用长保鲜期甜玉米自交系T_3和短保鲜期自交系T_(15)为亲本,配制T_3×T_(15)组合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保鲜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甜玉米保鲜相关指标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T_3的采后含糖量下降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各分离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回交世代B_1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4.63%,多基因遗传率为17.67%;B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98%,多基因遗传率为0%;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6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3%。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保鲜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保鲜期甜玉米自交系T3和短保鲜期自交系T15为亲本,配制T3×T15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保鲜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甜玉米保鲜相关指标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T3的采后含糖量下降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各分离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回交世代B1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4.63%,多基因遗传率为17.67%;B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98%,多基因遗传率为0%;F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6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3%.  相似文献   

14.
以来自同一个选系基础材料的5个高配合力和3个低配合力的S3世代系及其30个S5后代自交系为被测系,3个常规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配合力的相关选择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自交S3世代不仅性状发生分离,而且各性状的配合力也发生分离。S3世代系配合力的高低与能否从中选出高配合力自交系关系密切,从高配合力S3系中选出高配合力自交系的概率远高于低配合力S3系,但不能保证从高配合力S3系中选出的自交系都具有高配合力的特性。自交系自身性状值与其配合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以S3系自身性状表现为依据的选择还不能替代配合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糯玉米果皮厚度遗传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遗传育种的角度,对糯玉米亲本自交系同单交种F1代间果皮厚度基因效应进行分析,同时对玉米自交系的不同世代之间、同世代内部各系间、姊妹系间、单交种F1代同其对应亲本间果皮厚度的方差分析,初步确定了糯玉米果皮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了糯玉米育种主要程序中果皮厚度的变异特点。为糯玉米果皮厚度在自交系的世代选择及单交种组合配制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获得具有优良食味品质的F1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耐低磷玉米自交系T(P1)和低磷敏感玉米自交系S(P2)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F1、F2、B1、B2等6个世代苗期总根长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1世代选择效率最高;对于B1、B2和F2世代,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99%、52.65%和45.51%;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55.72%,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44.28%。可见,环境对玉米总根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其品种的每一个植株都是一个天然杂合体,遗传基础复杂。因此,品种间进行杂交往往杂种优势较差,故多采用自交系间杂交种。而自交系的培育一般需要5—6个世代才能纯合,若采用花  相似文献   

19.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usflavusLink)。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茄子近缘种黄萎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茄子近缘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和遗传特性,本研究对6个茄子近缘种的黄萎病抗性进行了人工鉴定.结果表明,野生茄Solanum linnaeanum对黄萎病表现为抗病.以S.linnaeanum和紫长茄感病自交系06035为亲本,构建了P1、P2、F1、B1、B2 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萎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抗性的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80%、95.62%和95.85%.以上结果表明,S. linnaeanum可作为茄子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