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枞阳白茶种植的气候及土壤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安吉白茶在枞阳县引种的适应性问题,利用安庆枞阳县多年气候资料和茶园土壤肥力指标,通过与白茶原产地安吉的气候、土壤条件对比,分析了白茶在当地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枞阳站光温水、土壤肥力符合白茶在原产地的生长要求,适宜种植白茶。春季白茶生长期,枞阳站稳定通过10℃初日比安吉早,与稳定通过15℃初日时间间隔为24 天,略多于安吉站,可以保证白茶白化期的完成;且稳定通过10、15、20℃都有明显的推前趋势,要求提早安排采摘期;水分方面,3 月降水量较少,需要注意水分变化并及时喷灌,5 月较多,不利于茶园的水土保持,应重点防范洪涝灾害;土壤肥力方面,黄公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H都超出或达到白茶种植要求,但缺磷明显,应采取合理播撒CaCO3、混合施肥、保持茶园土壤的湿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绍年 《新农村》2007,(12):13-14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海拔100~900米的山地资源十分丰富,零星杂地、低丘缓坡较多,而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适宜种植吊瓜。吊瓜根、茎、叶、瓜皮、种子均可供药用,吊瓜籽已成为炒货市场中的佳品,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十分看好。安吉白茶,是茶树优良品种,所制茶叶由于其氨基酸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是一般绿茶的2到3倍。白茶适宜在较凉爽的气候环境下栽培,莲都区的山地条件较适宜栽培白茶。自2003年开始,我们尝试吊瓜与白茶立体种植,这种栽培模式既不影响吊瓜生长,又有利于白茶的生产。春季白茶生长较早,一般在白茶春茶生产结…  相似文献   

3.
针对茶树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大别山区茶树种植的有利气候资源,即充足的热量、水分资源和较长的生长期;阐述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范;提出该地区茶叶优质高产的对策,以期为当地茶叶产业提高产量和产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省新丰县引种安吉白茶为例,根据白茶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新丰县的自然条件及气候特征,得出新丰县光、温、水等各种气候条件适宜白茶生长;虽然存在冻害、干旱、暴雨洪涝的不利因素,但区内因其气候的多样性又有其独特的气候优势,有利于提高白茶产量和品质,非常值得推广种植。为此提出引种安吉白茶优质高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茶叶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越来越多的茶农认识到茶树种植的经济优势,若想提高茶树种植效益,需要根据茶树不同生长时期情况,不断优化茶树种植技术,了解茶树生长规律,提高茶树质量及茶叶产量,实现茶树种植的科学管理。茶树生长发育时间较长,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规律及特性也有明显的差别,茶树幼年时期的抗旱能力比较弱,对于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需要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优质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77-179
白茶以其清甜的口感以及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分析对比了以云南当地茶树鲜叶为原料用白茶加工工艺制作的云南白茶与福建白茶在适制品种、加工工艺以及感官品质方面的差异。指出未来可以大力推广种植适制白茶良种,以提高云南白茶的产量,同时改进加工工艺技术以提高云南白茶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引种种植的茶树良种‘黔茶1号’分别试制绿茶、红茶和白茶3个产品。结果表明:该品种在广西龙州茶区气候条件下适合加工绿茶、红茶及白茶等产品,且生产出的茶叶产品在香气上都具备着浓郁的毫香,滋味甘甜滑口。  相似文献   

8.
徐芳  卢雪香  欧坚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596-20599
中药材的种植,不仅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状况,当地的农业气候条件也是相当重要的。从农业气象的角度,分析梧州市气候条件对中药材种植的有利及不利因素,以及当地的气象灾害对中药材种植的不利影响,并对较常种植的几种中药材在生产上提出趋利避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水分对茶树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茶树(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光合作用及其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茶树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WUE等生理指标及其日变化均产生明显影响;水分胁迫下茶树的Pn、Tr、Gs都下降,WUE日平均值的降幅比Pn的小。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铁观音对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高于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10.
气象条件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种植和生长影响很大,为了了解气候因素对冬小麦种植和生长具体有哪些影响,本文以渭南市为调查对象,介绍渭南市的气候条件以及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提出几点措施和方法来适应当地气象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白化茶在江苏地区引种后的品质表现,为其引种栽培和品质管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在句容张庙、无锡惠山、宜兴玉山、溧阳松岭、金坛薛埠、高淳河南村、溧水孔镇和仪征谢集等江苏主要产茶区及安吉白茶原产地(浙江安吉溪龙乡)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不同地区白化茶叶绿素、矿质元素、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等品质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其成茶进行评价.[结果]9个白化茶园的鲜叶叶绿素含量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茶叶白化程度较高,其中以仪征谢集白化茶的叶绿素总量(0.40 mg/g)和SPAD值(12.5)最低.不同地区白化茶鲜叶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存在差异,仪征谢集白化茶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锰元素除外)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该地区白化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6.03%)、茶多酚含量最低(14.90%),且酚氨比最低(2.49).安吉溪龙乡、溧阳松岭、无锡惠山和句容张庙白化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酚氨比均低于8.00,品质较优.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安吉溪龙乡白化茶园所制的成茶样品综合表现最优,其外形、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指标得分均排名第一,品质总分为92.0分;无锡惠山、溧阳松岭和句容张庙白化茶园所制的成茶样品综合表现良好,品质总分在90.0分以上,茶汤滋味、汤色和香气仅次于原产地制备的白化茶.[结论]可在仪征谢集、无锡惠山、溧阳松岭和句容张庙等江苏主要产茶区大面积引种白化茶,提高江苏白化茶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下啤酒大麦出苗率、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资料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降水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采用春季储水灌溉技术较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75 mm,减少土壤蒸发3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在实际大麦种植生产中应以春季储水灌定额75 mm,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75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勇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30-231
针对文成县茶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植基地选择和气象灾害防御等问题,在调查取得的数据基础上,利用全县36个区域站多年气候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根据茶树栽培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茶树栽培气候区划,将文成县的茶树栽培区划分为适宜栽培区、较适宜栽培区和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4.
胡亚南  刘颖杰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105-3114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春玉米适种区域及其生育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气候模式RegCM4输出的未来RCP4.5新气候情景逐日资料,采用经验频率法预测80%保证率下2011—2050年中国东北地区早、中、晚熟型春玉米种植区域时空变化,同时结合作物模型DSSAT4.5对黑龙江省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变化特征及该省因气候变化而新增的晚熟品种可能种植区内晚熟玉米的适种性进行模拟评估。【结果】RCP4.5情景下,2011—2050年东北三省≥10℃的积温呈增加趋势,早、中、晚熟型玉米品种种植界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北扩或东移,可能种植范围扩大。黑龙江省2011—2050年间晚熟玉米新增可能种植区域内适宜种植晚熟品种;气候变化对原有种植区内晚熟品种生殖生长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营养生长期的影响,全生育期天数平均缩短2—11 d;产量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不考虑CO2肥效作用和考虑CO2肥效作用两种方案下的产量变化范围均介于±20%以内,但考虑CO2肥效作用时的产量较高。【结论】因气候条件变化而新增的春玉米种植区域的适种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未来40a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变化主要源于生殖生长期缩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带来的肥效作用可抵消一部分因温度升高产生的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不同生态区域板栗气候适应性评价及其适宜性种植区划,为板栗引种以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我国不同生态区域(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等4大区域)105个板栗品种(含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坚果单粒质量、果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和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等内在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选择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的12个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与板栗品质形成最密切的气候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板栗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利用气候适应性指数(CAI)对板栗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  结果  (1)不同生态区域板栗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单粒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地区可溶性糖最高,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最大。(2)影响板栗坚果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其次为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单粒质量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温差呈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生长季温差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温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负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3)根据CAI,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可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黄淮海北部区域CAI值达到0.90 ~ 0.96,为最适宜区;黄淮海东部、西北和西南区域CAI值为0.81 ~ 0.89,属较适宜区;而长江中下游区域CAI值最低,为0.71 ~ 0.77,属适宜区。  结论  生长季温差大、平均温度高、日照时数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板栗坚果甜、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年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无霜期延长13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近36年(1971~2006年)玉米适宜播期提前4d左右,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冬小麦可种植北界从盖州北移约250km;近25年(1981~2005年)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10年提前2-4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10年推后5~7d。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587-4603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玉米播种期和成熟期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在收集整理全国2 414个县的玉米生育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和2000s中国玉米的播种期与收获期分布图;在整理全国618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时段和2000s时段中国年均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以农业种植一级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回归方程,并将PRECIS模型中B2情景数据代入方程组预测2030s中国玉米的生育期。【结果】与1970s时段相比,2000s时段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玉米播种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均提前约1-15 d;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春玉米的成熟期平均推迟了11 d和3 d,2000s时段其它玉米种植区域的成熟期平均提前3-12 d。2000s时段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缩短约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生育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与2000s时段相比,B2情景下,2030s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春玉米播种期将推迟2-5 d,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将提前2-19 d;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和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推迟4-1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提前2-12 d,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成熟期则基本保持不变。2030s时段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则将缩短3-6 d,其它区域的玉米生育期将延长2-15 d。【结论】中国气候正朝着增温、变干和低辐射的方向发展。受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域内玉米生育期变动明显,其中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外玉米播种期以提前为主,玉米成熟期的变动则较为复杂,玉米的生育期则以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8.
柯桥区茶叶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茶叶种植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各种植区提供不同类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准备。利用浙江省区域气象自动站2004—2016年的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对柯桥区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气候风险区划。结果发现:柯桥区南北地势不同带来了气候的明显差异,针对茶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柯桥区南北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南部虽然易发生气象灾害,但在气候适宜性综合评价上更适合茶叶生长。因此,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茶叶风险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整体上优化茶叶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19.
施肥技术对白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是调控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在溧阳南山地区天目湖白茶种植区内,设计了4种不同的施肥处理(油菜饼+羊粪、油菜饼+鸡粪、油菜饼+鸡粪+复合肥以及复合肥+尿素),考察芽叶产量以及茶叶中游离氨基酸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白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复合肥相结合的方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确保茶叶的品质,推荐在该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