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白僵菌是昆虫的重要病原真菌之一,用于防治多种农林害虫,但环境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白僵菌的新剂型,提高白僵菌孢子萌发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室内设立不同相对湿度,比较白僵菌分生孢子及其微胶囊剂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孢子萌发率也增大.水悬液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达55%,最低为8%;氯化钙悬液孢子萌发率不足10%;微胶囊剂孢子萌发率可高达91%,最低为33%.室内模拟野外条件测定相同分生孢子浓度下的白僵菌水悬液和及其微胶囊剂对沙棘木蠢蛾幼虫的侵染,沙棘木蠢蛾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45.54%和84.54%,说明白僵菌微胶囊剂对沙棘木蠢蛾幼虫的侵染明显高于其分生孢子水悬液.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高温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不同温度下球孢白僵菌菌株分生孢子的耐热性测定。采用37、38、39、40℃温度针对不同的菌株,分别处理1、2、3、4、5 h,测定分生孢子的萌发率,研究其耐热性。结果表明:37℃高温处理时,随处理时间变化,各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无明显差异,处于65%~98%之间;而在38℃、39℃、40℃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各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变化明显,尤以39℃和40℃更为明显,最低仅为4%。CYT5和CYT10菌株39℃和40℃处理1 h,分生孢子萌发率为86%~90%,表明该菌株分生孢子对高温具有强的耐受性。总之,高温对球孢白僵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温度、湿度和紫外线照射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17~32℃范围内均能生长、萌发,23~29℃为最适温度范围。菌丝的生长量和孢子萌发率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升高,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菌落的生长量和萌发率均达到峰值,分别为35.4mm(10d)和98.8%,相对湿度低于75%,白僵菌的生长和萌发均明显受到抑制。紫外线照射严重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板蓝根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对4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相对湿度条件下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以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1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5℃,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6,产孢最适pH值为5,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菌株P2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株P4、P5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7,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表明不同寄主、不同菌株的生存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5.
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致病力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的防治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减少化学防治对环境的污染,本试验在温度(25±1)℃,相对湿度(80±10)%的试验条件下,用浓度1×108个/mL的8株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测定了其对10~12龄沙棘木蠹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对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表明:8株菌株均能感染沙棘木蠹蛾幼虫,其中Z-006菌株为高致病力菌株,致死率达到67%,LT50为19.6 d;在不同培养基上测定了Z-006的生长量、产孢量,表明Z-006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最佳。  相似文献   

6.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问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2℃10min.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环境因子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凹玻片悬滴等方法研究了温度、湿度、光周期、初始pH值、紫外照射、高温胁迫及吐温-80浓度对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6℃左右,适温为23~32℃,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要求较高,低于85%分生孢子不萌发。黑暗促进孢子萌发,光照抑制孢子萌发,但光暗交替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升高。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5~7,用0.05%~1%的吐温-80配制孢子悬浮液。经过48℃高温和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的萌发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因此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95%以上,初始pH值为6,全黑暗培养。  相似文献   

8.
对10株白僵菌属菌株的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和分生孢子形状、大小作了观察与测量,形态学鉴定为球孢白僵菌。同时对此10株球孢白僵菌核糖体DNA-ITS进行了测序分析,与NCBI数据库中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多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9.10%~99.64%。依此,10株白僵菌菌株分子鉴定结果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尾松毛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球孢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及大规模生产球孢白僵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DA培养基上测定6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和32℃)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B-2、B-14和B-19)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查比克培养基为基础,分别以等质量的3种不同碳源或氮源代替蔗糖和硝酸钾,测定不同碳、氮源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B-2、B-14和B-19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在26℃下各项生物学指标均达最高值,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3.36~3.77 mm/d、9.33×104~16.33×104个/mL和92.67%~99.67%;在不同碳氮源利用方面,最适生长、产孢的碳源为葡萄糖,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分别为3.56~4.35 mm/d、1.00×104~1.33×104个/mL,但孢子萌发率普遍不高;最适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速率为4.40~4.81 mm/d;最适产孢及孢子萌发的氮源为酵母浸出液,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67×104~51.33×104个/mL、58.03%~100.00%.[结论]B-2菌株可优先选作球孢白僵菌工业化生产菌种;在26℃下选择葡萄糖和酵母浸出液为碳氮源可提高菌剂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不同分生孢子液浓度的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具有较强的毒力.供试菌株在孢子浓度为3.6×108个/mL时,西花蓟马成虫的死亡率为82.31%,致死中时间为(5.39±0.107)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是(4.204±...  相似文献   

11.
12.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