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辣椒疫病防治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了烯酰吗啉、氢氧化铜、王铜、甲霜灵、福美双、三乙膦酸铝、氨基寡糖素、霜霉威、百菌清、代森锰锌等10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06 μg/mL;氢氧化铜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68 μg/mL;代森锰锌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几乎都没有抑制作用。对辣椒疫霉菌产孢子囊培养基的筛选结果为米糠琼脂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产孢子囊量最多且个体较大、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形成法测定了常用的12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50%安克和68%精甲霜锰锌的对菌丝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它们对菌丝生长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4.434 6+0.759 8x和y=4.569 7+0.522 6x,抑制中浓度分别为5.55μg/mL和6.66μg/mL;而50%安克和72.2%霜霉威对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2.393 3+1.304 9x和y=2.269 5+1.303 6x,抑制中浓度分别为99.45μg/mL和124.34μg/mL.其它供试杀菌剂的毒力效果均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4.
分离鉴定了来源于广东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病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鉴定及回接发病特征观察,确定这些菌株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广东5个菌株在CA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类似,孢子囊形状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乳突明显,孢子囊平均大小40.8~45.9 μm(l)×23.2~30.9 μm(b),l/b 1.4~1.8.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经生理小种鉴别,4个为Race 3,1个为Race 1,初步推定Race 3为广东辣椒疫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防治大豆疫病的新型杀菌剂,离体条件下测定了23.4%瑞凡悬浮剂对大豆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3.4%瑞凡悬浮剂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0.010 5μg/mL、0.018 8μg/mL和0.003 3μg/mL,但对游动孢子释放无抑制作用。说明23.4%瑞凡悬浮剂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离体活性及其对辣椒疫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和唑菌胺酯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EC50分别为8.88,34.64,125.90,17.04μg·mL-1;对孢子囊形成具有较高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1.31,3.43,6.92,1.92μg·mL-1;对孢子囊萌发活性更高,EC50分别为0.94,2.50,1.73,0.76μg·mL-1.活体试验表明,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病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且保护作用强于治疗作用.4种杀菌剂保护作用的防病效果均在67.9%以上.  相似文献   

7.
拮抗真菌F-310对辣椒疫霉菌的抗生活性及防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筛选得到的1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F 310在平板上能强烈地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的生长。F 310培养滤液能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的形成及孢子囊、孢子的萌发,同时能杀死菌丝细胞使其丧失致病性。F 310培养滤液粗提物同样具有抗生活性。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接种F 310菌株及培养滤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4 5%。  相似文献   

8.
采用灌根法对海南省主栽的19个辣椒品种进行了辣椒疫病抗性鉴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评价6种药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并对6种药剂进行辣椒疫病盆栽防效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17份感病品种;筛选出1份高抗品种,为热辣4号绿皮线椒;1份中抗品种,为辣丰新三号。不同药剂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抑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575 0μg/mL;其次是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EC_(50)为2.202 9μg/mL;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400倍稀释液进行灌根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效最好,达65.68%。综合室内菌丝抑制和盆栽药效试验,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为分析辣椒根系分泌物与抗疫病的相关性,测定了4个不同抗性辣椒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疫病表现抗病的PRMND和DNP56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辣椒疫病表现高度感病的科星6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科  相似文献   

10.
丁子香酚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对辣椒疫霉菌有抑制作用的安全性药剂,在室内比较了丁子香酚和甲霜.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和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0851和23.8451μg/mL。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豆疫霉菌分布及毒力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田间调查、从病株和土壤中分离大豆疫霉菌 ,对大豆疫霉菌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除东北地区外 ,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存在大豆疫霉菌。应用 13个鉴别寄主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 83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毒力鉴定 ,证明我国大豆疫霉菌存在丰富的毒力多样性。与植株分离物相比 ,土壤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程度更高。对不同地区来源分离物的毒力组成比较表明 ,长江流域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是黄淮流域 ,而东北地区分离物的毒力组成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2.
By investigating occurrence of Phytophthora root rot in fields and isolating P. sojae from diseased plants and soils, the distribution of P. sojae in China was surveyed. In addition to northeast region, P. sojae existed in Huanghe-Huaihe basin and Yangtze basin too. Eighty- three isolates of P. soja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identified on virulence using 13differential soybean cultivars, abundant virulence diversity was found in P. sojae. The greater diversity in virulence of P. sojae was in isolates from soil than from plants. And the greatest virulence diversity of P.sojae was found in Yangtze basin.  相似文献   

13.
据1981~1983年9个哈密瓜生产基地根颈部病害的病原成份调查表明,哈密瓜疫病的优势种为掘氏疫霉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为澄清在新疆掘氏疫霉的寄主范围,1989~1990年用1981年采自鄯善县哈密瓜上分离的单孢(Phy-6)菌株,在温室平均温度25~28℃条件下对5科25种自然根颈感病的栽培作物作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本菌是葫芦科大多数作物的重要致病菌,并可侵染棉花和红花;在有伤口条件下可以侵染南瓜、西葫芦和茄株;对苦瓜、丝瓜,豆科作物的豇豆、四季豆、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蕃茄、辣椒、烟草、马铃薯、蔷薇科草莓(植株)等均不能致病。  相似文献   

14.
云南辣椒疫病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一种新的辣椒病害在云南普遍发生。作者分离、接种表明系辣椒疫病,对此病的症状作了描述。病原菌不易产生厚垣孢子;孢子囊形态变化很大:有卵形、近球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宽比1.5—1.9,乳突明显,没有层出现象,会脱落,带有长柄;有性生殖为异宗配合,藏卵器穿雄生;病菌能在35℃下生长,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绿不敏感,寄主范围广泛。对照有关疫霉分类资料,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此外,还对P. capcici利用淀粉能力及菌体的可溶性蛋白聚丙烯胺凝胶电泳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土壤诱集和分离培养方法,首次用国产大豆感病品种合丰25号和国产抗生素替代已报道的国外感病品种和抗生素,对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进口的2批共约10万吨大豆所取的样品中直接检出大豆疫病菌(Phytophythora sojae)。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合丰25号大豆品种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疫病是感病的。因此,加强对进口美国大豆的检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对分子标记在疫霉菌遗传多样性、抗性基因、分离菌株分子鉴定、基因定位克隆及DNA指纹图谱构建、亲缘关系分析、线粒体遗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大豆根腐疫病鉴定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新疆石河子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样对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与诱发.结果在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上共分离和诱发到phy1,phy2,phy3,phy4,phy5五个疫霉菌株,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此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由于该菌属重要植物检疫对象,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希望尽快组织普查,加强检疫,搞清疫区范围,组织力量尽快将其消灭或严格控制在一定地区.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卵孢子生活力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些大豆生产区,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大豆根茎腐烂病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极具破坏性的病害,病原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导致下一年大豆发生根茎腐烂。病原菌卵孢子也可以存在于患病种皮内,但其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卵孢子通常休眠一段时间后才萌发,这阻碍了大豆疫霉有性生殖后代毒性的遗传和变异研究。而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MTT染色法检测处理后的卵孢子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卵孢子龄期、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卵孢子的生活力。用0.4%的KMnO4处理45d龄期的卵孢子,或35℃下处理5d有利于卵孢子的萌动,H2O2、大豆根汁液和大豆根际土壤浸出液对卵孢子生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