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60%嘧菌·代森联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苯甲醚菌酯可湿性粉剂、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进行桃褐腐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0%嘧菌·代森联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苯甲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和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基本相近,均能较好地防治桃褐腐病,5种药剂均对桃树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四种药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桃褐腐病发生与危害的适宜药剂,特于2018年5月进行了24%腈苯唑SC、70%丙森锌WP、50%速克灵WP、10%苯醚甲环唑WG对桃褐腐病的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药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相近,对桃褐腐病均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桃树和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控制桃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于2019年7月选用嘧菌.代森联、甲基硫菌灵、扑海因、苯甲醚菌酯和肟菌酯.戊唑醇5种药剂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嘧菌.代森联、甲基硫菌灵、扑海因、苯甲醚菌酯和肟菌酯.戊唑醇效果基本相近,均能较好地防治桃褐腐病,5种药剂均对桃树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2020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连续用药3次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建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与24%腈苯唑悬浮剂3 200倍液交替使用。本结果可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登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500、2000、2500倍液的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对照药剂3200倍液的24%腈苯唑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连续用药三次后,在今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效果,两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建议在生产实践中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与24%腈苯唑3200倍液交替选用。  相似文献   

6.
25%戊唑醇水乳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萧县进行了25%戊唑醇水乳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桃褐腐病发病初期用25%戊唑醇水乳剂2 000倍液、2 500倍液连续防治3次,每次间隔7d左右,对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其3 000倍液和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且对桃树安全,可作为防治桃褐腐病的药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几种药剂防治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控制桃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从2012年开始选用阿米西达、甲基硫菌灵、克菌·戊唑醇悬浮剂、克菌丹水分散粒剂与戊唑醇悬浮剂组合,进行了药剂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桃褐腐病都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阿米西达和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好且稳定,防治效果均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桃褐腐病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腈苯唑、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丙硫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吡唑醚菌酯对桃褐腐病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种化学杀菌剂对桃褐腐病病菌的抑制中浓度最低的是丙硫菌唑,其EC_(50)仅为0.003 5μg/mL,其次是腈苯唑,其EC_(50)为0.003 8μg/mL,抑制中浓度最高的为吡唑醚菌酯,其EC_(50)为0.576 7μg/mL。在离体条件下测定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与丙硫菌唑配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与丙硫菌唑的质量比为10∶1时,EC_(50)仅为0.010 4μg/mL,SR值为3.744 5;比例为1∶1和1∶5时SR次之,分别为2.875 2和2.056 4。综合离体试验结果和经济因素,确定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与丙硫菌唑防治桃褐腐病病菌的最佳比例为1∶1。  相似文献   

9.
采用种子包衣研究了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对花生冠腐病和茎腐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00、300、400 g a.i./100 kg处理的种子对花生冠腐病和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1.92%~92.20%和76.36%~86.10%,两处试验田的出苗率为94.88%~95.75%和93.63%~95.25%,分别增产5.78%~13.14%和5.99%~8.40%。综合安全性、防治效果、增产效果,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防治花生苗期土传真菌病害冠腐病和茎腐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300~400 g a.i./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10.
以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草菇褐腐病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方法对该病害进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药后5d和10d,50%施保功WP 1 500倍对草菇褐腐病的防效分别为90.70%和89.66%,均优于45%噻菌灵WP 1 200倍、50%福美双WP 1 000倍和50%多菌灵WP 800倍的处理。物理措施结果表明:在培养料堆制前对相应环境进行全面清扫及冲洗,并用50%施保功WP 1 500倍进行喷雾消毒,防效最高达87.97%;二次发酵时,利用蒸汽对菇房和培养料进行灭菌,当灭菌时间为24h、灭菌温度60℃时防效最高,达92.47%;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草菇褐腐病防效达97.97%,可以有效控制草菇褐腐病。  相似文献   

11.
用5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好于其他3种杀菌剂,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更具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2.
桃褐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桃褐腐病发病的症状及原因,并提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果农防治桃褐腐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防治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抑菌活性最强,恶霉灵和噻·恶·铜次之,3种制剂对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的EC_(50)值分别为0.9181、1.7174、2.2363μg/mL;甲壳胺和甲基硫菌灵的EC_(50)值分别为2.4279μg/mL和4.3926μg/mL,二者1:1混合后的EC_(50)值为2.6062μg/mL。棉隆消毒土壤后再用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WP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6%甲壳胺水剂1 000倍液灌根对番茄腐霉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9.18%,棉隆消毒土壤后用50%噻·恶·铜WP 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6%甲壳胺水剂1 000倍液灌根对番茄腐霉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6.08%。  相似文献   

14.
桃褐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桃园土样中分离获得88个细菌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8个对桃褐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CE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明显抑制,抑菌带宽度为9 mm,并致使菌丝细胞畸形,膨大呈泡囊状,后期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渗。桃离体接种试验表明,直接接种病原菌的桃第2天的发病率就达到100%,而接种拮抗菌CE 12 h后再接种病原菌的桃第3天才发病,第4天的发病率仅为56.5%。表明拮抗细菌CE不仅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抑制病原菌的侵染,有延缓发病的作用,将为桃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很好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15.
几种杀菌剂对水稻鞘腐病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防治水稻鞘腐病的高效药剂,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5种药剂对水稻鞘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0%吡唑醚菌酯和75%肟菌酯·戊唑醇对水稻鞘腐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86.46%和81.18%。  相似文献   

16.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7种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明:28%烯肟菌酯·多菌灵WP、30%戊唑·福美双WP、25%氰烯菌酯SC、80%戊唑醇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55%、69.83%、68.97%、64.66%,明显优于当地常规用药50%多菌灵WP59.48%的防治效果。建议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用以上四种药剂,并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为将2种常见内吸性杀菌剂组合的种衣剂防治花生茎基腐的效果进行对比。将精甲霜灵·咯菌腈、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2种防治花生茎基腐的杀菌剂组合通过加工成种衣剂进行包衣使用,并对施药后花生茎基腐发病率、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41%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10ml/1公斤种子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的方法为最有效且省工,且花生茎基腐发病率最低,防效最高。花生茎腐病俗称烂脖子病,病原为棉壳色单隔孢。在全国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出更好的浸种药剂以替换17%杀螟·乙蒜素WP,于2015年进行了浸种药剂25%氰烯菌酯SC防治水稻恶苗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5%氰烯菌酯SC浸种后,水稻恶苗病秧田病株防效、穗期病穴防效、病株防效均为100%,与17%杀螟·乙蒜素WP的应用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叶菌唑与肟菌酯的复配增效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和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为供试病原菌,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叶菌唑、肟菌酯以及二者混用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采用SR值法筛选得到叶菌唑与肟菌酯(复配组合3∶1、1∶1、1∶2、1∶3、1∶5)的最佳配比为1∶3,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614 7、0.939 8μg/mL;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40%肟菌酯·叶菌唑4 500倍液、3 000倍液、1 500倍液、10%叶菌唑1 500倍液和30%肟菌酯1 500倍液施药后50 d对葡萄炭疽病防效依次为53.00%、64.35%、73.85%、68.87、55.12%,对白腐病的防效依次为74.29%、82.29%、90.94%、83.52和59.45%,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30%肟菌酯1 500倍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对白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因此,肟菌酯和叶菌唑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3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防治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可采用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对水稻穗腐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通过对部分试验田块进行水稻穗腐病病菌接种,开展4种杀菌剂对水稻穗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未接种区,4种杀菌剂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效相当;在接种区,当水稻穗腐病大发生时,以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效最高,达71.54%,显著高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但与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75%戊唑·嘧菌酯可湿性粉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