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江是世界银耳栽培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地方,更是将银耳这种神奇菌类演变成文化层面的最早地方。但长期以来,通江银耳均采用传统春季段木栽培,不仅接种方法落后、感杂率高、穴出耳率低、生产成本增加,而且耗时长,资源利用率低,栽培效益差,严重影响了银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间让其出耳,选山是其重要工序;旧法栽培形成了选山、砍棒和排山等13道作业工序;新法栽培融入了现代食用菌栽培理论技术,应用人工菌种和设施干预,形成有制种、砍棒、斫眼、接种、发菌、排堂等15道作业工序,增产和稳产效果显著;创新栽培突出栽培作业轻简化,在“凹口式”接种生产栽培种、电钻打孔和以钢架塑料大棚代替土墙耳堂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列举通江银耳历史产量和销售价格,指出曾经作为清朝贡品和达官显贵高端消费品的通江银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大幅增加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普通群众也能够消费。  相似文献   

3.
2014年10月17日,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在"中国银耳之乡"通江县开幕。本届银耳节以"走进银耳之乡,感受魅力通江"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赛耳会"暨"银耳大王"拍卖会、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研讨会、银耳博物馆开馆仪式、特色商品展示展销暨房产交易会等项活动,显示了以通江银耳为首的特色农产品的魅力和通江优质旅游产品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4.
王毅  蒲文 《食用菌》2013,(6):1-3
“通江银耳”因其生长的独特地理环境、特殊的培养材料和传统的栽培工艺造就了其卓越品质,在众多的银耳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两百余年。但是.随着近年来福建古田等地大量栽培银耳,全国银耳市场产销量急剧增长,“通江银耳”受到巨大冲击,一时风光难再。开展“通江银耳”调查研究,对于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在准确把握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制约其快速发展症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21,(5)
为了解通江段木银耳栽培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接种时间、接种方式、排堂方式)对银耳产量的影响,进行栽培银耳不同接种时间、接种方式、排堂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江银耳栽培的最佳接种时间在4月初,掰块接种方式和"人"字形排堂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通江银耳"远近闻名,但不是所有银耳都是"通江银耳"。7月20日,记者从2020年"通江银耳"产业发展暨商标专用权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规范"通江银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使用,维护"通江银耳"品牌声誉,通江县相关部门于2020年组建了联合执法小组,  相似文献   

7.
通江段木银耳适栽菌株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江县是中国银耳之乡,其产品均为段木生产,与袋料栽:暗银耳有着质的差别。历年来,通江银耳销售均呈供不应求势态,近几年来干耳销售价稳定在70~80元/k,是传统的名优特出口产品。但是传统的通江段木银耳生产对菌种有着很大的选择性,不同的品种其生产性状不一样的。现将我县生产中使用的4个银耳菌株在菌种培养过程和段木出耳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与银耳生长的香灰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穆 《中国食用菌》1999,18(2):43-44
银耳TremelafusiformisBerk.在我国的民间栽培早于1832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川通江涪阳鄢家沟银耳碑记有:“前黑色,丙申(1896年)俱白”注意了银耳菌体中有黑色菌丝。杨新美1941年用芽孢悬液繁殖,陈梅朋1959年用菌...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通江县自古以来就是盛产独有特色的天然银耳之乡,木耳,香菇等食用菌资源也极丰富。该县为了深化开发这一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银耳珍贵资源,通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在1991年3月15日正式通过决议,每年九月九日定为“通江银耳节”。首届“通江银耳节”于1991年9月9日至11日在通江县城举行。通江是川陕革命老根据地首府,边境贸易源远流长。首届银耳节期间,举办了“川陕边境贸易秋季物交会”展示川陕边境贸易的繁荣景象。设在县文管所内的“银耳中心馆”不仅是银耳文化的集萃,银耳史料的陈  相似文献   

11.
四川气候温和,主产有木耳、银耳、香菇、平菇、凤尾菇、蘑菇。中外驰名的通江银耳年产量已达80多万斤,除市场鲜、干产品销售而外,绝大多数制成罐头或酒类等高级饮料,其余银耳的价格一直稳定在每斤20元左右(指段木栽培的)。木耳全省产  相似文献   

12.
豫南山区段木银耳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是银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银耳的国家。19世纪50~6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联手攻关,解决了银耳菌与香灰菌交合制种问题,并与耳农结合进行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段木栽培银耳技术。19世纪70年代豫南山区发挥当地气候资源和耳木资源优势引进了该项技术,先后在商  相似文献   

13.
不同菌龄栽培种的接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用菌龄24d、29d的栽培种栽培银耳,出耳早,产量高,而菌龄超过30d,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纯种在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子实体完成其生活史,但在含纤维素的木屑等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出子实体,只有与耳友菌即香灰菌混合才能长出子实体。银耳不是木腐菌而是寄生菌,寄主就是耳友菌。所以银耳栽培中一定要银耳与耳友菌混合接种,才能顺利地生长出银耳子实体。只有充分认识银耳菌与耳友菌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在银耳栽培中做到两者兼顾,克服盲目性,夺取稳产高产的效果。 1 材料 1.1 银耳曹与耳友菌生长在三明虎头山木材上的银耳,取耳基着生处的部分耳木,按照银耳混种的分离与培养进行操作,经过培养后从中便可得到银耳菌与耳友菌以及银耳孢子。 1.2 PDA培养基制取PDA斜面待用。 1.3 木屑培养基木屑(锯屑或柴粉)78kg,米糠或麦皮20kg,食糖1kg,石膏或碳酸银1kg,清水120kg左右,pH自然,上述材料搅拌均匀后分装于菌种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段木栽培银耳生产的发展,最适栽培树质资源越显缺乏,原木逐年都在调价,栽培成本不断提高。而目前国外消费者颇欢迎中、低档干耳。段木银耳因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国内收购价格近年也有调整,尤其是高档耳降价甚多。为了维护耳农的利益,保住我国传统出口产品,适应国际市场银耳行情的趋向,必须改进栽培技术,着重提高单产。现就这方面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17.
目前,银耳菌种质量不够稳定。我们试图用耳木分离法,定向筛选早熟、高产、质优,适宜木屑栽培的银耳菌株。种木选择及预处:人工栽培的段木,需选早熟,出耳率高,朵型大,耳片疏松,色白的段木;若选野生银耳,应尽量寻找坚实少朽的木头;木屑瓶、袋中长有银耳的下端基质,也可以挖取出来供分离。由于耳木湿度大,常带有病虫,可将耳木风干(耳片干缩),然后放入杀虫剂中弃虫1~2天。菌株分离及菌落挑取:从耳基部位附近挑取少许木屑,分接于试管斜面上,置25℃下10~25天。各试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①斜面长满杂菌;  相似文献   

18.
夏季银耳不同培养料配方的筛选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靖 《食用菌》2010,32(5):36-37
以棉子壳为主要组分,添加不同配比的菌糠和麸皮,进行夏季银耳培养料配方的筛选。试验表明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银耳培养料配方以棉子壳61%,菌糠20%,麸皮18%,石膏1%最佳,银耳干耳直径平均达到16.2 cm,每袋平均产干耳达89 g,投入产出比达到1∶1.85。  相似文献   

19.
银耳的食疗     
顾智章  陈瑛 《蔬菜》2000,(1):33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含胶质较多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色白如银,半透明,状似人耳,可供食用。银耳野生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区,现可进行人工栽培,以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栽培较多。银耳是中国传统的食药两用保健品。据《本草再新》记载,银耳...  相似文献   

20.
1母种分离的种耳标准 银耳母种分离的种耳,来源于野生和人工栽培。野外采集标本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特别是植被和植物群落组成;了解其采集地的基质、气温、地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为驯化提供原始参考资料。各地科研部门驯化银耳菌种已取得成效,许多菌株已有大面积人工栽培,成为定型的速生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