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2006~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西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逆温强度,研究了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5年西安市SO2年平均质量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NO2和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大气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一致,都是夏季低,冬季高。风速和气温与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逆温强度和大气主要污染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择森林植被盖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信阳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分别设立监测点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同步定位观测,比较分析了3个监测点TSP、PM10、PM2.5和PM1等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峰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基本同步。上午颗粒物污染比下午严重。3个监测点的颗粒物污染均表现为夏季最轻,秋季次之,冬季污染最严重。森林植被具有强大的削减PM2.5等颗粒物污染的功能,监测点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森林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中,森林植被盖度最高的生态站监测点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其他2个监测点;同样,森林植被盖度较高的浉河景观带监测点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缺林少绿的体彩广场监测点。影响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气压。PM2.5等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日均气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均气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2006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西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逆温强度,研究了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西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逆温强度,研究了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5年西安市SO2年平均质量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NO2和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大气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一致,都是夏季低,冬季高。风速和气温与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逆温强度和大气主要污染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改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平  周围  李雪梅  魏善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58-3159,3162
根据兰州市1990~2002年空气中SO2、NOX、TSP等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空气质量随年、季节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并结合当地的能源结构、气候特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探讨了改善兰州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的途径,为防治和减轻兰州市的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游览高峰期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选择游客游览高峰期5月、10月晴朗天,对3类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月、10月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粒径颗粒物浓度呈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呈"L"字形;2)以3类游憩地划分,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区域依次为游憩林地、临水休憩地、观景台;3)海拔、温度、气压、湿度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影响较大;4)千岛湖森林公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游客游览活动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大粒径(TSP和PM10)颗粒物的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宝鸡市区2014~2016年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宝鸡市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象要素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与AQI呈显著负相关,PM_(2.5)和PM_(10)为首要污染物,PM_(2.5)/PM_(10)浓度比值越大,宝鸡市大气污染越严重。AQI和大气污染物(除O_3外)的浓度年际变化基本呈"U"型变化特征,O_3的年际和季节浓度变化特征则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相反。大气质量的季节变化从差到好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大气污染物(除O_3外)与气温、风速呈负相关,气温高和风速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相对湿度的增加可减缓污染物的扩散,致使污染物的堆积。PM_(10)、SO_2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越大,PM_(10)的沉降和SO_2转化过程也越易发生。O_3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宝鸡市区的季节风频变化以西风、西北及北风为主,冬季东南风频的增加会加重市区冬季的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杭州市城区大气中PM_(2.5)、PM_(10)的浓度变化特征,在采荷监测区内对PM_(2.5)、PM_(10)浓度变化和气象特征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呈冬春高于夏秋季节,冬季出现最高值(104.35±99.86)μg/m~3;颗粒物PM_(10)呈冬季远高于其他季节,浓度为(274.39±160.92)μg/m~3,春秋两季相较于夏季高约1倍,说明颗粒物PM_(10)比PM_(2.5)的污染来源更为多样,成分更为复杂。PM_(2.5)、PM_(10)在不同的季节中,二者的相对浓度和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细颗粒物浓度日间变化过程在季节间大势体变化趋势规律类似,在观测时段内从峰值逐渐减小,伴随季节间的差异而呈不同的波动。PM_(2.5)/PM_(10)值范围为0.26~0.58,春冬两季的均值分别为0.51和0.50,夏秋两季的均值分别为0.34和0.32,表明春秋两季污染物中PM_(2.5)比例高;颗粒物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619、0.640;与气压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59、0.583。  相似文献   

8.
徐晓华  徐光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47-12650
利用2004年1月-2009年10月的SCIAMACHY卫星对流层S02垂直柱浓度数据产品,选取了4个典型的SO2浓度高值区,从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奥运会前后变化几个方面,对我国对流层SO2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对流层大气中SO2的分布及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我国SO: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且显著受到人类硫排放控制措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宝鸡市区20142016年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宝鸡市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象要素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与AQI呈显著负相关,PM_(2.5)和PM_(10)为首要污染物,PM_(2.5)/PM_(10)浓度比值越大,宝鸡市大气污染越严重。AQI和大气污染物(除O_3外)的浓度年际变化基本呈"U"型变化特征,O_3的年际和季节浓度变化特征则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相反。大气质量的季节变化从差到好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大气污染物(除O_3外)与气温、风速呈负相关,气温高和风速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相对湿度的增加可减缓污染物的扩散,致使污染物的堆积。PM_(10)、SO_2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越大,PM_(10)的沉降和SO_2转化过程也越易发生。O_3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宝鸡市区的季节风频变化以西风、西北及北风为主,冬季东南风频的增加会加重市区冬季的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6~2005年湖南地面观测资料,对全省97个地面站中能见度在1000 m以下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并根据规则将雾分为3级。对湖南大雾季节、月际的空间分布,年、月、日、年代际变化特点等气候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大雾日整体分布呈西多东少特征;大雾具有明显季节、月际变化规律;大雾还具有明显日变化、周期性变化特征;大雾的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植被分布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雾日呈现减少趋势,可能与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刘彦广  周爱国  郑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34-2135,2213
选取合山市2002~2010年降水观测样本共442个,对合山市酸雨时空分布差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合山市2004~2008年期间酸雨污染较严重,其间表现出了明显时空分布差异规律,时间分布上春冬季明显比夏秋季严重,空间上郊区明显高于城区;合山市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近些年来,随着合山市及其周边城市防污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酸雨出现率明显降低,甚至已经监测不到酸雨。由此可见,治理酸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防污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PM10污染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丽仙  李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42-3644
以2001~2005年太原市大气中PM10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太原市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太原市PM10污染为煤烟、汽车尾气和地面扬尘的混合型污染.②5年间PM10污染严重,但逐年减轻.③PM10污染冬春严重,夏秋较轻.12和1月,3和4月污染严重,5~10月污染较轻.④PM10污染空间差异明显,其中污染程度涧河最严重,南寨相对较轻,其他监测点则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嘉兴地区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1981-2013年嘉兴地区6个地面观测站大风资料,分析嘉兴地区8级以上大风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嘉兴地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冬半年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及初夏的大风多为低压、倒槽引起。夏季的大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及副高边沿影响产生的。受地理位置影响,平湖的大风日数远远多于其他几个县。嘉兴地区平均大风日数总体呈线性递减趋势,平湖市的递减趋势尤为显著。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嘉兴地区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风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特征,存在12年的短周期和32年的长周期,目前处于大风日数偏少期。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3年1 ~12月长沙市负氧离子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沙市空气负氧离子的季、月和日变化特征,以及空气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沙市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806个/cm3,其中秋季平均负氧离子浓度最大,为1 072个/cm3,春季平均负氧离子浓度最小,为551个/cm3.四季中负氧离子的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冬季1月和秋季9月,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基本呈现双峰分布,只是冬季1月极大值出现在04:00和15:00,而秋季9月极大值出现在05:00和17:00;春季4月,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基本呈现三峰分布,极大值出现在03:00、12:00和15:00;夏季7月,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极大值出现在06:00.负氧离子浓度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中与温度、湿度均呈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6年武穴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6年该市气候特征与气象灾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武穴市气温冬春两季偏高,夏秋两季正常.雨水冬季偏少,其他3季偏多.入梅迟,出梅迟,梅雨期长,梅雨量明显偏多.日照时数夏季接近常年,冬春秋三季较常年偏少.入春早、夏秋冬三季迟来.年内主要气象灾害分别是隆冬低温加冰雪;初春寒潮来侵袭;4月暴雨天气多;初夏2次大暴雨;出梅后晴热天气多;夏末初秋干旱天;中秋雨多光照少.2016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382万元,是2000年以来灾情最严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西宁市4个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12户典型农户,分析其生活污水构成和水质特征,并对COD、NH3-N、TP、TN等污染物负荷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西宁市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为灰水;COD、NH3-N、TP、TN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23.34、4.70、4.56、18.68mg/L,呈现出夏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较高的规律;人均日产COD、NH3-N、TP、TN的负荷分别为18.95、0.173、0.166、0.690 g,污染物负荷远低于城市。  相似文献   

17.
赵冬艳 《现代农业科技》2011,(3):312-314,323
利用大连市1951—2009年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大连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大连市1951—2009年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明显,夏季和秋季升温较弱。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比年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年蒸发量均呈下降趋势。年蒸发量与年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平均风速、年降水量,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正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2015年武穴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15年该市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武穴市气温冬春两季偏高,夏季偏低,秋季气温持平;雨水冬季偏多,春季略少,夏季偏少,秋季明显偏多;入梅早,出梅迟,梅雨较典型、梅雨量正常。日照冬季较常年偏多,春、夏、秋季日照均偏少。入春入夏早,入秋入冬迟。年内重要天气气候事件分别是隆冬低温雨雪、冬末连阴雨、4月阴雨倒春寒、6月暴雨洪涝、7月低温寡照、中秋又来连阴雨。在近5年中,2015年灾情属于偏重年,仅轻于灾重的2013年。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环境监测站收集成都市各个区的空气质量数据,初步了解成都市空气质量现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成都市各个区的空气质量分布趋势,并对各个区的污染天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外围行政区空气污染较轻,城内行政区污染较重;不同季节,空气质量较差的行政区基本相同,且AQI值波动性不明显,一年四季中AQI值按冬春夏秋的顺序排列。对成都市近两年来AQI进行小波分析,发现空气质量缓慢改善,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区域污染天数结果显示,郫县、温江、青白江区等区污染天数最多。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礼新  张少丽  石顺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66-12069
利用厦门市两个气象观测台站的日照现测资料,对厦门市目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厦门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变化趋势,主城区比郊区明显;春夏季比秋冬减少明显,其中夏季为四季中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的季节,冬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慢;从各月来看,主城区8月、郊区7月日照时数减少最快;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另外,对影响日照时数的云量、雾日、轻雾日、霾日等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与厦门市日照时数变化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低云云量的增加以及雾、轻雾、霾等影响日照时数的天气现象日数的增多,是造成厦门市主城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郊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轻雾和霾天气日数的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