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彭育斌  赵振伦 《海洋渔业》1985,7(6):258-260
黄鲫鱼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江苏省近海黄鲫鱼资源比较丰富,曾是定置张网和机帆渔船底拖网的捕捞对象。夏秋季旺汛时,渔获量中黄鲫鱼要占60~80%,自从实行夏秋季机帆渔船禁拖,定置张网休渔后,这个资源特别是在吕四渔场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闽东渔场张网禁渔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收集了张网渔船在闽东渔场生产的海区、渔船数量、渔船功率和产量。然后检测了在不同深度海区捕捞的渔获组成并分析和比较其结果,最后提出了如何管理闽东渔场张网的一些建议。张网是一种严重损害经济鱼类幼鱼的渔具,其生产渔场不应扩大;40米等深线外海域的渔获个体较大,表明张网在40米等深线外海域损害幼鱼的程度比40米等深线内海区小,可以把“40米等深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的规定改为“在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以1997、1998年“苏海研1、2号”帆式张网资源监测调查船4020网次的调查结果及114次渔获随机取样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对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结构春季以小黄鱼、银鲳、黄鲫,夏季以小黄鱼、带鱼、黄鲫,秋季以小黄鱼,带鱼、银鲳、冬季以小黄鱼、带钱赤主要利用对象;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带鱼,银鲳的幼鱼渔获得比例以夏季最高为76.06%,其余  相似文献   

4.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正> 90年代,随着渔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转轨,帆式张网以其渔业广、适捕对象多、选择渔场机动灵活、节约能源等优点,受到渔区广大渔民的欢迎,在江苏南通、浙江舟山等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使用,成为东海区的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目前,帆式张网作业发展势头未减,已经引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渔区干部渔民的普遍关注。帆式张网作业优势明显,但缺陷也相当突出,尤其是对多种经济鱼类幼鱼资源的损害极为严重。因此,在当前东海区捕捞强度过大、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捕捞过度、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全面分析帆式张网作业的利弊得失,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控制措施,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东海区海洋捕捞的稳定和协调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瓯海县永强渔业电讯机械厂,自从落实生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仿照机帆渔船的立式绞机,制成一种拉力为500公斤的立式绞机,用于沿岸定置张网渔业的起网、起锚、捕捞及打桩等作业。经一年来的实船使用,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机帆渔船是我国海洋捕捞的骨干力量,其甲板机械配置尚相当落后。近年来各地研制各种作业机械以装备机帆渔船,使其能适应于较深海域作业和开展多种渔法兼轮作。随着甲板机械种类增多,将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作业系统。该系统宜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其经济效益最佳,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别讨论改造现有机帆渔船甲板机械的驱动方案和适合于新建造机帆渔船的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7.
陈扼西 《渔业现代化》1986,(2):M002-M002
由厦门水产学院研制成功并已通过省级鉴定的机帆渔船余热锅灶,被福建省水产厅列为“七五”期间优先推广的节能装置。我国每年消耗于渔船的炊事柴油约10万吨。节约这些燃料的有效途径是利用主机排气余热来代替它。目前比较成熟的间接式余热锅炉由于价格较高、占用空间较大等实际问题,难于在机帆渔船上推广。由厦门水产学院林成景等研制的这套直接式余热锅灶重24公斤,  相似文献   

8.
今年三月,中国水产学会在厦门举行了“海洋机帆渔船合理船型”讨论会。会上交流了三十余篇论文,其中有:钢质灯捕机帆船设计、艉滑道船型的研制总结、钢丝网水泥船和玻璃钢渔船经济分析、翼型帆的海上试验、液压甲板机械和舵机的研制、机帆渔船冷冻装置的选型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9.
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南方水产》2006,2(2):25-32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2%~100%和7 3%~100%,平均为67 2%和80 9%。各地市间张网作业的"能力利用度"有极显著差异(P<0 01),对给出的投入要素的利用未达到充分发挥其应有产出能力的水平,存在张网作业船数和网具数量的投入过多、渔船功率和吨位的投入偏大的问题。调查36个捕捞单位的"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46 4%~100%,平均77 4%。4个县市不同生产水域间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差异极显著(P<0 01),捕捞单位间的"能力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 05)。近海有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高于沿岸无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张网捕捞单位投入的功率、吨位、网具数量、渔船数和作业天数,对其捕捞能力的发挥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跨生产水域比较各捕捞单位投入的网具规格和船员数对其"捕捞能力"有一定的影响。CPUE法仅适用于单一或两个投入因子的计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张网作业的实际捕捞能力;DEA法则擅长多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决策,提供各种约束条件的最优选择途径,可以有效获取比  相似文献   

11.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 2014 年江苏沿海定置张网渔船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对渔船捕捞产量及渔获物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江苏沿海渔船捕捞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 多数在近海生产、少有渔船远赴外海生产, 除个别月份, 少有渔船在长江口航道中生产, 长江口近岸北侧常年有该类渔船生产, 在江苏近岸 20 m 等深线附近水域形成了一条连贯、且相对高产的水道走廊。渔船生产具有季节性, 在水温偏低的冬季, 渔船趋于向外、向南扩展生产, 而在水温偏高的夏季则趋于向北扩展生产。渔获物结构比较分析发现, 主捕对象存在季节变化, 分别出现虾类(1—4 月和 10—11 月)、毛虾(2—3 月、5 月和 11—12 月)、梭子蟹(9—11 月)等渔获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 而杂鱼杂虾除 1—4 月和 11 月比例相对偏小外, 其余月份比例均较高, 虾类资源与其他杂鱼杂虾资源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系。文献比较分析发现, 渔获物中的杂鱼杂虾与经济鱼类幼鱼之间有对应关系。基于研究结果, 建议定置张网伏休时间提前一个月、并加强伏休后渔船捕捞网目尺寸的管理, 以确保足量补充群体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帆张网捕捞强度分布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凯洋  张胜茂  樊伟  侯娟  汤先峰  朱文斌 《水产学报》2020,44(11):1913-1925
捕捞强度是渔业资源管理和评估领域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统的计算方法无法满足实时、大范围、快速统计时空分布的需要。本文提出根据VMS数据对渔船生产活动划分作业阶段;结合帆张网渔船的作业特点,采用阈值划分和密度聚类算法提取网位,计算各航次的捕捞时长;划分地理格网并累加其范围内的捕捞时长,以各格网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捕捞时长(h/km2)作为帆张网捕捞强度的量化依据,并可视化捕捞强度空间分布。本研究以2017年浙江省所属帆张网渔船的北斗VMS船位数据为研究对象,共提取有效作业航次733个,网位6021个,累计捕捞时长736 761.78h。在121.6E~126.5E,27.6N~33.9N范围内划分0.1°×0.1°地理格网,2017年上半年帆张网捕捞相对分散,各格网平均捕捞强度11.26 h/km2;下半年相对集中,平均捕捞强度12.83 h/km2;全年平均14.76 h/km2。其中,在125.4E~126.1E,31.2N~32.1N范围内捕捞强度最大,平均28.51 h/km2。本文设计的网位提取、捕捞时长、捕捞强度空间分布,为分析帆张网渔船作业状态和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张网渔具渔获中幼鱼比重大的问题突出,而使用放大网目等传统手段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用。本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刚性幼鱼释放装置,该装置由3个框架组合构成、框架使用铰链连接、外型呈Y型,并通过2014年冬季海上测试,分析这一装置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海上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安装于张网囊头网部、不锈钢材料、栅栏间距2 cm、分隔框架与来流方向呈60°的装置能释放90%的幼鱼并同时保留大部分大个体渔获。该Y型幼鱼释放装置角度可调等特点使其功能得以扩展、适用性增大,可为今后开展过滤性渔具幼鱼释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网渔具选择性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一种被动性的过滤型渔具,对张网渔具本身的选择性特点和选择性模型研究很少。通过介绍几种过滤型渔具选择性模型:Logistic:LogLog、CLogLog、Richard和Probit模型,并运用套网法作为试验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法作为模型参数确定方法进行张网渔具的选择性试验,分别对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模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由于Logistic模型AIC值较小,且是传统上运用最为广泛的选择性模型,因此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张网渔具选择性模型。同时探讨了套网法、套网网目大小、网次间差异以及不同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对选择性确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鲍宝龙 《水产学报》2006,30(3):353-358
单根方是吕泗渔场一种主要的定置作业渔具,其产量占江苏海洋捕捞产量一定的比重。根据监测,自4月份开始,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开始在渔获物中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幼鱼比例逐渐增加。6月份单根方渔获样品中经济鱼类幼鱼尾数比例1990—2004年期间年平均为48.63%,重量比例为35.86%,其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as argente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尾数合计比例年平均为45.21%,重量合计比例年平均为33.29%。7、8月份样品中主要是小黄鱼、银鲳幼鱼,9月份鱼类幼鱼比例降至20%左右。本文着重对6月份单根方作业经济幼鱼进行了分析,建议对定置作业休渔时间进行调整,以利于保护经济鱼类幼鱼资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反映四片式双桩张网的试验结果。张网是我国主要定置渔具,但旧式张网结构工艺繁琐,网型不合理,渔捞性能差,并破坏经济鱼类资源。作者针对存在的上述种种弊端并结合网具硫目趋向而设计和试验,采用大目双桩张网。根据模型试验和生产对比试验,它比旧式张网滤水性能好,网具阻力小,渔获效率高。一般,比原生产网降低成本10%以上,提高产量5~30%。这也就适应了我国机械编网的总趋势。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山东沿海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应分析在福建拖网捕捞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福建省选择29个拖网作业单位(样品)、11个作业因素(变量),用对应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断福建拖网捕捞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了解作业单位(作业船)之间和作业单位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影响福建拖网作业的主导因素是网具结构,其次是渔船的主机功率和作业天数。据此,建议从适当增大网口网目尺寸和网口周长、增加船舶主机功率和延长作业天数等方面入手,提高拖网作业单位捕捞效率。本文还通过分析平面变量与样品聚点图,将福建拖网作业分成4个类群,通过分析各类群与各作业生产因素的亲疏关系,进一步了解各类群的特点,可对生产单位和管理者调整拖网作业、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定置张网渔业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祥  张雪生 《水产学报》1985,9(2):185-198
本文报导了1982年和1988年长江口(E121°10′~122°15′;N31°00′~31°42′)定置张网渔业调查情况。调查表明: (1)长江口定置张网包括深水张网、高仓张网、插网、挑网四种渔具。作业范围主要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8米以内的四个区域;①自崇明岛北四滧河口到佘山西北一带;②由白龙港至老港以及九段沙、铜沙一带;③从浏河口外到宝钢码头之间;④长兴、横沙两岛的南、北港水道和吴淞口外。作业期一般从2月至11月。 (2)渔获物种类组成共有61种,分属鱼类、甲壳类、水母类,头足类和哺乳类。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长颌鲚、凤鲚、前颌间银鱼、安氏白虾、中华绒螯蟹和海蜇。 (3)据崇明、宝山、川沙和上海四县,1971年—1982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投网数达 4189顶。年平均渔获量为7.6万担,其中毛鲚约占43.4%。 鉴于长江口渔业资源因遭受酷渔滥捕、水质污染、渔场浅滩局部变迁和航道拓宽等因素的影响而开始衰退,建议结合渔民生计,尽快制定对定置张网采取限制、调整等“繁保”管理措施,使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