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明确贵州茶园主要害虫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和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动态及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为害情况,探讨不同品种茶树对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为抗性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翻叶法调查12个贵州茶树主栽品种上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动态,采用虫量比值法对12个茶树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合相关分析,基于春秋两季1芽2叶期、芽叶色泽、茸毛密度、茸毛长度、1芽3叶长、1芽3叶百芽重、叶长、叶宽等农艺性状调查数据,明确茶树主要农艺性状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贵州茶园中茶棍蓟马年发生动态呈大小峰趋势,大峰出现在5月中旬-6月上旬,小峰出现在9月中旬-10月上旬;小贯小绿叶蝉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7月中下旬,第2峰出现在10月上旬-11月中旬。12个茶树品种中,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黔湄601为小贯小绿叶蝉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小贯小绿叶蝉高感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芽2叶期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小贯小绿叶蝉虫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1芽3叶长和茸毛密度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茸毛长度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芽叶色泽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正相关。【结论】苔选0310、黔辐4号和黔湄601对茶棍蓟马及小贯小绿叶蝉均具有在一定的抗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ǒ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进一步分析该6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叶蝉种群数量的关系,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与各品种茶梢中的没食子儿茶精(gallo catechin,G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说明GC和咖啡碱是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探讨不同肥源、不同施肥方式、不同施用量对茶树重要害虫田间发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S-C4处理茶棍蓟马的田间发生量最低,相对防效为45.38%,GS-CS2处理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量最低,相对防效为61.67%。  相似文献   

4.
分析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探究主要呈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为碾茶加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黔茶1号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碾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碾茶加工阶段分别检测出18种氨基酸组分,6种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在加工过程中呈波动趋势,总量逐步下降,杀青阶段变化最为显著;呈味氨基酸含量整体下降,鲜、甜、苦味氨基酸在杀青阶段降幅分别为51%、54%、61%,说明呈味氨基酸对工艺的温度敏感性存在差异;儿茶素组分含量在加工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表儿茶素含量下降最显著;呈苦涩味的儿茶素在摊青及杀青阶段显著下降,尤以杀青阶段降幅较大。以黔茶1号为原料加工碾茶,摊青可有效降低碾茶的苦涩味,杀青会大幅降低氨基酸含量及儿茶素含量,进一步降低苦涩而显鲜爽,干燥阶段是固定已形成的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迷迭香精油对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的防除效果及对其天敌茶园蜘蛛的影响,为迷迭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检叶法研究喷施20%迷迭香精油微乳剂500倍、750倍、1 000倍液后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和茶园蜘蛛虫口密度的动态变化,并计算防治效率。【结果】随着稀释倍数增加,茶小绿叶蝉及茶棍蓟马的防效呈下降趋势,500倍液在喷施第7天对茶小绿叶蝉及茶棍蓟马的防治效率分别达64.49%和55.10%;对茶园蜘蛛的伤害率为7.61%,显著低于化学农药联苯菊酯乳油(48.37%)和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64.44%)。【结论】在茶树叶蝉和蓟马危害初期,可使用20%的迷迭香精油乳剂500倍液进行防治;迷迭香精油乳剂可作为植物源农药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茶树感染茶白星病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以不同品种染病茶树健康叶片、感病叶片及未感病茶树叶片为试验材料,固样后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染病茶树叶片相比,茶树病株的健叶、病叶茶多酚含量下降;病株健叶咖啡碱含量下降,病株病叶咖啡碱含量小幅上升;病株健叶的水浸出物趋势不明显;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所上升。茶树感染白星病会对茶叶品质成分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品种茶树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茶白星病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以不同品种染病茶树的健康叶片和感病叶片及未感病茶树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植株叶片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与未感病植株叶片相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感染茶白星病会对茶叶生化成分产生明显的影响,但不同品种茶树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试验了 3 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 24% 虫螨腈、15% 茚虫威、22% 噻虫·高氯氟 3 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 3 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 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 1 d 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 24% 虫螨腈 > 强采 >22% 噻虫·高氯氟 >15% 茚虫威,其中 24% 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 85% 以上;15% 茚虫威和 22% 噻虫·高氯氟药后 1 d 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 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 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 1 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 2~3 级时宜采用强采 +24% 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相似文献   

9.
广东茶树群体品种品质成分差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个有代表性的广东地方群体茶树品种的品质成分包括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组分等进行了测定,比较各群体品种间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南昆山白毛茶中的茶多酚含量(46.62%)和儿茶素含量(21.722%)最高,东源上莞茶、清远笔架茶、惠阳小叶茶、兴宁官田茶、高州白心茶等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均较高,这些群体品种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研究的重要茶树品种资源,同时也可以用作培育优质茶树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在清远地区茶园的发生动态,笔者调查了茶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越冬基数、虫口发生量,茶园小气候。结果表明,清远茶园茶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呈双峰型,主要危害夏茶、秋茶,温暖潮湿的气候更利于茶小绿叶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陆地棉种质黄萎病抗性及生理鉴定,为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10份国外棉花种质(Gossypium hirsutum)为材料对室内盆栽棉花接种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液浓度为107 CFU/mL,接菌14 d后,观察并记录表型发病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叶片的菌含量;测定棉花叶片的木质素、过氧化氢(H2O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等生理生化指标,结合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棉花的5个生理指标抗性。【结果】03804、A-6、04841和05189发病较轻;03804和A-6病菌DNA含量最少;在病菌侵染过程中,这些品种对PAL、PRO、木质素等的依赖程度不同,呈现出品种间差异;当棉花受到V.dahliae侵染后,MDA与H2O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AL和PRO呈极显著负相关;五项抗病指标通过简化得到2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4.951...  相似文献   

13.
贵州绿茶品质优异,但目前对其滋味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介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春季斗茶大赛5个贵州代表性绿茶样品为材料,通过利用人工感官评价、化学分析及智能感官评价,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探究5个代表绿茶的滋味特征与其呈味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人工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个茶样滋味特征略有差异,滋味特征均以醇、爽为主,以GZ1茶样鲜醇较优于其他茶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5个茶样咖啡碱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较高,分别在37.43~42.66 mg·g-1和38.80~70.64 mg·g-1,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均较低,分别在193.47~219.63 mg·g-1和165.42~187.30 mg·g-1,茶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智能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检测5个样品具有较高的鲜味值和丰富度,与感官审评结果“醇、鲜爽”较一致。相关性表明,苦度与咖啡碱、咖啡碱/儿茶素总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涩度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水浸出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日照白毫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初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儿茶素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明显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咖啡碱与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以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变化剧烈;儿茶素氧化产物TF、TR和TB含量呈上升趋势,毛茶的TR/TF比值约为12.10。此外,还对日照白毫乌龙茶与红茶、闽台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研究日照白毫乌龙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旨在明确贵州农田优势杂草马唐和反枝苋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为杂草的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32个马唐和30个反枝苋的不同种群为研究试材,采用整株盆栽法,施药2周后测定草甘膦对杂草地上部分的鲜重抑制率.结果表明:毕节七星关区六合村马唐种群敏感性最低,ED50值为16.23 g a.i/hm2,其他种群相对抗性倍数在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斑点落叶病是中国苹果产区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发掘具有高抗病性的苹果栽培品种和探寻调控斑点落叶病抗性的关键基因,为苹果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mali)对84份苹果栽培品种进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从病斑面积和病斑面积增长率两方面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苹果栽培品种对斑点落叶病的抗性。用接种后叶片的病斑面积作为表型性状,以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获得的1 243 071个高质量SNP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EMMAX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84份苹果栽培品种接种后统计病斑面积发现,不同的苹果栽培品种在对斑点落叶病的抗病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其中感病和中抗的品种占绝大多数,而高抗和高感的品种占比较少;苹果斑点落叶病抗病性具有正态分布特征,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全基因组关联性状分析最终获得6个SNP位点呈现显著水平P≤0.0000001(-LgP≥7),深入分析将其关联到7个关键候选基因,包括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FMN连锁氧化还原酶、B-box型锌指蛋白、GATA型转录因子等,并验证了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在苹果抗病中的作用。【结论】经过两年数据的综合分析,最终从84个苹果栽培品种里,鉴定到稳定抗性品种7份,稳定易感品种2份。通过全基因组关联性状分析鉴定到与苹果斑点落叶病抗病性显著相关的6个SNP位点,关联到7个关键候选基因,并验证了其中一个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鉴定的443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猪场常用6大类13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采用PCR方法,检测13种抗菌药物相应的4大类10种耐药基因。【结果】 该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对被检的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70.0%,其中对恩诺沙星、链霉素、大观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0.0%以上,对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E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未超过25.0%;多药耐药结果以7~9耐为主,占63.6%。除tetK外,对被检的其他9种耐药基因均有检出,以携带floR(66.4%)和ant(3″)-Ia(66.4%)耐药基因为主。【结论】 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至少对被检的1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且多药耐药情况严重,耐药谱广,耐药基因携带率高,应从基因水平对耐药大肠杆菌进行传播机制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国内葡萄白粉病菌(Erysiphe necator)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基于对葡萄白粉病菌CYP51基因第495位点突变A495T的检测,分析国内5个省份分离获得的134株菌株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利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供试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分析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国内葡萄白粉病菌对戊唑醇已出现抗药性,抗性频率为35.07%,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孢子萌发法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范围为0.085~280.917μg/mL,均值为24.208μg/mL,不同地区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2.5~3304。孢子萌发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间的检测结果趋势一致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牛筋草(Eleusine indica)中草甘膦的靶标基因EPSPS,获得牛筋草EPSPS重组蛋白并制备其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组装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牛筋草植株不同组织EPSPS的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为快速鉴定抗性牛筋草提供简便工具。【方法】利用PCR方法克隆EPSPS基因全长;构建pET30a-EPSPS阳性质粒并转化宿主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重组蛋白;利用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与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特异性;利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免疫配对试验,筛选出最佳配对抗体,优选各试剂工作浓度并组装试剂盒;用研制的试剂盒对不同种群牛筋草进行EPSPS含量检测,并与qPCR结果分析比较。【结果】牛筋草EPSPS的开放阅读框含有1 620 bp的核苷酸,编码540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8.80,该蛋白无跨膜区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牛筋草EPSPS与水稻EPSPS进化关系最近。诱导蛋白表达的培养条件为1 mmol·L-1的IPTG,25℃,获得了纯度大于90%,浓度为3 mg·m 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