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贵州主栽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抗性表现及相关抗性生化因子,利用为期1年的田间调查明确12个茶树品种抗性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树中的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等27种生化成分,用相关性分析判断生化含量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茶树品种中,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茶小绿叶蝉高感品种,黔湄601为茶小绿叶蝉高抗品种。咖啡碱含量与茶棍蓟马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氨基酸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精氨酸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除表没食子儿茶素外的5个儿茶素单体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负相关,其中儿茶素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毛蟹、黄旦、铁观音、肉桂和福鼎大白茶5个茶树品种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3种抗药性相关酶系,即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及其分布.黄旦、福鼎大白茶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GSTs和CarE活性较高、AChE敏感性较低,其他3个品种的GSTs和CarE活性较低、AChE敏感性较高;各种酶活性分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说明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个体分化及抗性的产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抗虫性的角度出发,利用电子鼻等手段,通过对福建省7个主栽茶树品种上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虫口密度、茶树品种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芽叶挥发物差异的调查,初步明确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肉桂上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最大,铁观音上的虫口密度相对较小。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和肉桂新梢颜色为黄绿色,黄棪呈浅绿,毛蟹和本山均为深绿色,铁观音新梢呈紫绿色。7个品种健康芽叶挥发物的总体特征不同,可分为3类:铁观音、福云6号、毛蟹和福鼎大白茶差别较小,聚为一类;肉桂和本山距离较近,聚为一类;黄棪健康芽叶挥发物与其他2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茶小绿叶蝉危害后各品种挥发物总体特征发生变化,除肉桂和毛蟹虫害诱导挥发物总体特征相近,其他品种虫害诱导挥发物差异明显。可见,肉桂和铁观音可以作为深入研究茶树抗叶蝉机制的材料;茶小绿叶蝉偏向于选择黄绿色芽叶的茶树品种,而对偏紫色芽叶的茶树品种选择性较弱;健康芽叶挥发物及虫害诱导挥发物的差异可能也是影响叶蝉选择寄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苏州地区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笔者于2015—2016年对苏州市东山镇洞庭碧螺春茶区不同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纯茶园中种群数量大于间作茶园,且间作茶园中种群数量较纯茶园稳定。假眼小绿叶蝉在6月下旬和9中旬呈发生高峰期,利用物理、农业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覆盖、黄板诱杀和茶树采后不修剪,可有效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0.3%苦参碱水剂药后3天的防效达76.11%。间作茶园可降低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茶园危害,并且在其发生高峰期进行绿色防控可以有效降低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同时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次,利用不同间作茶园构建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茶叶绿色生产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生物学特性、种群消长规律、空间分布、遗传差异、通讯行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及茶梢内着卵量的种群动态,以及温湿度对茶园中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虫、若虫及梢内着卵量均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且成虫、若虫和卵三者都呈显著的正相关。②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虫口数量受田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温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最大,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温度关系很密切,气温高于28℃或者低于20℃都不适宜小绿叶蝉产卵繁殖。③对温度和田间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若虫虫口数量、茶梢内着卵量呈现Yield Density模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相似文献   

8.
茶叶为福建省主要的经济作物,植茶历史悠久。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树病虫害的种群从少到多,不断演替,危害日趋严重。随着各地茶园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面积连片单一化种植,给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及良好的栖息环境,假眼小绿叶蝉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获得大量的繁衍;同时,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农药使用导致了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增强,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演变和危害加剧。  相似文献   

9.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the)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茶园害虫。本研究对假眼小绿叶蝉11个地理种群的101个个体的16S rRNA序列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以此分析11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全长493 bp,A+T含量为77%。101个个体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11个,形成单倍型13个,单倍型进化网络关系显示四川群体具有的单倍型与原始单倍型(H2)距离较远。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68812,种群内部单倍型多样性在0~0.80556之间,且总群体和各地理种群的中性检验结果均为不显著,表示假眼小绿叶蝉进化符合中性模型,其种群较为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遗传分化主要源于种群内部。  相似文献   

10.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的寄生蜂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am lecanii)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每株放雌蜂3头的密度释放缨小蜂,或按5×107孢子/mL施菌2次),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2.7%和50.9%,但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仍然高于1,表明单独使用寄生蜂缨小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不能有效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增长;缨小蜂和蜡蚧轮枝菌联合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2.9%和90.8%,且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表明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对9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玉龙、丹桂、优3、优510、黄旦、毛蟹、福云10号和铁观音等)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的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单位叶面积产卵量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丙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量等的相关性不显著;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顺利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中最主要的害虫,常年为害茶树,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减轻化学农药对茶园及其茶叶产品的污染,该项目研究筛选出了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一种真菌制剂和一种植物源农药新品种;系统调查了茶园蜘蛛种群,研究了不同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提出了以蜘蛛种群为主要保护对象、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主要措施的茶园保护利用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的技术措施和假眼小绿叶蝉…  相似文献   

13.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寄主抗虫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危害陕西茶区主要茶树品种(紫阳、福鼎大白、南疆一号)的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与天敌蜘蛛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寄主抗虫性,为开展小贯小绿叶蝉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于2011年8月15日-10月20日和2012年3月12日-10月13日,调查小贯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在不同品种各分层上的田间数量动态。结果表明:危害各主要茶树品种的小贯小绿叶蝉成、若虫发生动态均呈单峰型,7月中旬虫口开始快速上升, 7月底达到峰值,主要分布于各品种茶树的上层,中、下层较少;各品种茶树的抗虫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紫阳和福鼎大白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最优,南疆一号品种的抗性最差;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与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紫阳(R=0.716,P<0.001)、福鼎大白(R=0.476,P=0.007)和南疆一号上(R=0.652,P<0.001)均呈正相关。因此,小贯小绿叶蝉在陕西茶区的种群动态呈单峰型,紫阳和福鼎大白品种对其抗性优良,天敌蜘蛛对其有显著跟随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叶法连续3年(2013-2015年)监测了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情况,并于2014年测定福州晋安宦溪、南平建瓯东峰、泉州安溪金谷和宁德蕉城霍童等茶主产区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两种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与2013年相比,2014年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抗性增加2.7倍,2015年的抗性则增加了8.6倍,抗性增加的速度较快。不同地区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药剂敏感性显著不同,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为低抗水平;金谷种群对联苯菊酯为中抗水平,而对啶虫脒为低抗水平;霍童种群对联苯菊酯为高抗水平,对啶虫脒为低抗水平;而东峰镇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均为高抗水平。因此,如果继续大量使用联苯菊酯和啶虫脒,抗性还将会进一步上升,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确保防治效果,延缓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升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广西西林县古障有机茶园和黄果园常规茶园的最主要害虫和天敌分别为假眼小绿叶蝉和蜘蛛。在茶树生长季节,有机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比常规茶园少,蜘蛛数量比常规茶园多。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和蜘蛛间的相关系数(r:0.2182~0.7355)比常规茶园的(r:0.1318)大,说明有机管理措施有助于天敌和害虫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是中国茶区最主要害虫,在湖北武汉地区茶园对该叶蝉及其卵寄生蜂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呈现双峰型,第一峰出现在5月底至6月底,主要危害夏茶,第二峰出现在9月底至10月底,主要危害秋茶.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寄生蜂为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mu empoasca Subba Rao)和微小裂骨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 Ogloblin),6~10月2种寄生蜂联合寄生率为23%~55%.  相似文献   

17.
假眼小绿叶蝉卵密度及其寄生率消长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卵密度及其卵寄生率的消长动态.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5-9月份,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卵密度及卵寄生率可分为4类,反映了假眼小绿叶蝉卵密度的季节消长规律;也表明叶蝉的种群数量、卵密度与卵寄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云瑰、云抗10号、云抗14号3类茶园的小绿叶蝉、蜘蛛数量的种群变化,探讨正常人工管理和自然生长2种处理方式对茶园中小绿叶蝉和蜘蛛数量的影响。初步认为,3个茶树品种对小绿叶蝉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蜘蛛在云瑰中的数量显著小于云抗10号和云抗14号;采茶、耕作等人工操作和喷施生物农药能显著控制小绿叶蝉的数量,而对蜘蛛数量的影响有限,夏季需要加大对小绿叶蝉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对9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玉龙、丹桂、优3、优510、黄旦、毛蟹、福云10号和铁观音等)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的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单位叶面积产卵量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丙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量等的相关性不显著;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茶梢挥发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DE法,分离提取了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和正常茶梢挥发物,并应用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茶树间接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危害诱导反式-β-罗勒烯、正辛醇、芳樟醇、(E)-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苯甲醛和吲哚等对天敌具有引诱活性的互利素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