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流程:原料选择→切片→护色处理→烘干→包装。1.原料选择:原料菇必须新鲜,菌盖完整,选择菇伞肥大、菇柄短、色泽洁白的双孢菇作为干制原料。为保证干制品的质量,应将表面腐烂、伞开变色的剔除。选好的原料要分级存放,以便分别加工。2.切片:机器要手工纵向切片,按双孢菇等级分别加工,切片厚度4毫米左右,切片时,菇表面要不带积水,以免打滑达不到切片要求,切片做到均匀一致。3.护色处理:将切好的双孢菇片浸入0.1%的亚硫酸钠  相似文献   

2.
双孢菇组织柔嫩、含水量高,保鲜期比较短,如果保存不善,很快就会发生开伞和变色,1~2天商品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丧失,因此双孢菇的保存方法很重要的。首先做到适时采收,双孢菇采收的最佳时期是菌伞将开但菌膜未破时。采收后在凉棚中将菇分好等级,把不适宜贮藏的开伞菇、病菇和有虫菇选出。1.低温冷库贮藏双孢菇采后经挑选分级,用清水冲洗干净,为防止菇色发黄或变褐,可放入0.01%焦亚硫酸钠水溶液中漂洗3~5分钟。迅速  相似文献   

3.
双孢菇出菇期对菇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双孢菇的整个生育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温度、湿度、通风、培养基、覆盖物等原因,易使双孢菇产生生理病害,导致幼菇菇体畸形,甚至死亡,品质下降,产量降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找出生理病害的成因,采取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常规栽培双孢菇用稻草作栽培主料,该研究以醋槽作主料栽培双孢菇获得成功.培育的双孢菇其出菇期、采菇潮数、出菇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栽培法.前者的粗蛋白、粗纤维、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为40.2、5.8、3.4、31.0,各项品质指标均优于常规栽培法,达到优质菇品质指标,现已走向产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双孢菇价格上涨,市场行情看好,种植双孢菇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病虫害发生严重,使双孢菇产量降低、效益下降,甚至绝产,极大地挫伤了菇农养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双孢菇病害(褐斑病、软腐病)、虫害(跳虫、菇蝇、菇蚊)、双孢菇杂菌(鬼伞、白色石膏霉、污胶鼓菌)的发生症状,并提出防治方法;同时介绍了双孢菇的消毒技术,以期为双孢菇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河北省邢台县农业局利用山区丰富的玉米芯、牛粪等资源,在周边农村开展双孢菇栽培,建造40米×9米规格的蘑菇大棚投资约10万元,年产双孢菇1.5万公斤以上,产品销往河北、北京、浙江、福建、山东等地,每公斤售价6.0~6.5元,每棚产值近10万元,经济效益良好。下面将邢台县双孢菇栽培关健技术介绍如下:一、菇棚的建造种植双孢菇以建设房屋式标准化菇棚为宜,菇棚为东西走向,菇棚间距  相似文献   

8.
鲜鸡蛋运输包装中缓冲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鲜鸡蛋为研究对象,采用B型瓦楞纸板设计鲜鸡蛋运输包装的缓冲结构,结构类似0301型瓦楞纸箱箱盖,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计衬板,在其承载面上经4次裁切制作圆孔,圆孔的半径不大于鲜鸡蛋最大半径的平均值。在装箱过程中,为了使上下间隔使用的缓冲结构上的圆孔错开,设计2种缓冲结构间隔使用。对所设计的缓冲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论证了缓冲结构的必要性以及改进后的缓冲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苹果运输振动损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振动试验台,进行了苹果运输振动损伤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振动频率为2Hz,加速度>1.0×9.8m/s2时,包装箱内与各层包装箱的加速度均大于振动台面的加速度,且由底层向顶层递增;包装箱内损伤体积中层>底层>顶层;这两种工况的损伤体积均随加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加缓冲材料可使损伤体积减少5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振动试验台,进行了苹果运输振动损伤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振动频率为2Hz,加速度>1.0×9.8m/s2时,包装箱内与各层包装箱的加速度均大于振动台面的加速度,且由底层向顶层递增;包装箱内损伤体积中层>底层>顶层;这两种工况的损伤体积均随加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加缓冲材料可使损伤体积减少50%.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双孢蘑菇采后极易发生开伞、失水及褐变等品质劣变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其贮藏品质和商业价值。前期研究已证实纳米包装可有效延缓双孢蘑菇采后的品质劣变,但其保鲜机制仍不清晰。目的 本研究通过串联质谱标记(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纳米包装和普通聚乙烯包装的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纳米包装保鲜双孢蘑菇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用纳米包装对其进行保鲜,并以普通聚乙烯包装作为对照。对贮藏期间双孢蘑菇进行蛋白提取和胰蛋白酶解,并通过TMT标记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在基因层面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纳米包装有效维持了双孢蘑菇的外观品质,并且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两组包装的差异蛋白数目增多,在贮藏中期(6 d)和贮藏末期(10 d),差异蛋白分别达到62个和148个,其中纳米包装和普通包装有共同差异蛋白22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能量代谢和脂代谢等功能途径相关。对脂代谢途径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显示纳米包装对双孢蘑菇的膜脂代谢具有调控作用,相较于普通包装组,纳米包装组的脂肪酸合成酶、磷酸胆碱孢苷酰转移酶和磷脂酸磷酸酯酶呈上调趋势,同时下调了膜脂降解关键酶如磷脂酶D和脂肪酶的活性;从基因水平上来看,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表达与组学结果相一致。 结论 利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对不同包装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蛋白进行筛选和分析。纳米包装调节了双孢蘑菇的膜脂代谢,抑制了膜脂降解相关酶的表达,有效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维持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进而延缓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翻炒的本质是一种非稳态传热的技术,炒制过程会显著改进食品的风味.通过比较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一种新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为食用菌类预制菜肴的研发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评价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挥发性风味特征;进而利用电子舌分析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评价新疆阿克苏地区新疆油桃优良种质资源果实品质特征,为新疆油桃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环塔里木盆地北缘新疆阿克苏市周边的7个新疆油桃优良种质资源的果实为研究对象(2个新疆桃为对照),测定桃果实的感官性状、风味品质、功能性营养品质等指标。【结果】阿克苏地区新疆油桃的单果重在29.90~74.62 g,最小单果重(29.90 g)低于国内150个油桃品种的最小值(40.00 g),平均为50.08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2%以上、可溶性糖含量在9%以上;新疆油桃果实带皮硬度均小于3 kg/cm2【结论】新疆油桃果实品质优、口感好,果形属于很小和小2个等级,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属于高或很高的等级,不耐储运是限制新疆油桃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纳米银(AgNPs)胁迫下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TL-F3)的氧化应激变化及其对AgNPs的吸附能力,通过序批式试验,探究不同浓度AgNPs对A.flavus TL-F3生长、细胞形态、胞外聚合物(EPS)分泌、抗氧化系统和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gNPs可抑制A.flavus TL-F3生长,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正相关。AgNPs可致A.flavus TL-F3菌丝发育不完全,表面破损。与不加AgNPs的对照组相比,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80 mg·L-1时,胞外聚合物含量升至237.55 mg·g-1,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P<0.05)提高,而Na+K+-ATP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了50.37%。A.flavus TL-F3对AgNPs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1、30、50、80 mg·L-1时,A.flavus TL-F3对AgNPs的吸附率可达68.54%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种具有减振功能的蟠桃专用包装盒及其套件,分析其在运输中的使用效果。【方法】以新疆蟠桃为试材,采用模拟运输振动方式,测定果实的损伤指数、失重率、硬度、呼吸速率、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分析蟠桃专用包装盒防止蟠桃振动和跌落损伤的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和普通包装盒,专用包装盒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蟠桃果实表面损伤率(10.53%)、维持果实硬度(5.0 kg/cm2),还可以降低失重率(16.93%)、呼吸强度(72.08 mgCO2/kg·h)和乙烯释放速率速率(2.7 μl/kg·h),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1.21 mmol/g),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11.78 U/g),增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25.73 U/g),延缓果实的衰老。【结论】蟠桃专用包装盒具有显著减少果实损伤和延缓衰老的效果,更利于蟠桃运输后贮藏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6.
麦角硫因抑制双孢蘑菇褐变及其与能量代谢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控制和降低运输与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是目前双孢蘑菇保鲜的重点。研究麦角硫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分析褐变与能量代谢关系,为控制褐变和延长其保质期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喷涂浓度为0.12 mmol·L-1的麦角硫因溶液,对照组采用超纯水处理,于4℃低温下贮藏17 d,贮藏时定期测定其褐变度、菌盖白度、丙二醛含量(MDA)和能量相关物质(ATP、ADP、AMP含量)、能荷及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H+-ATPase、Ca2+-ATPase等线粒体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的褐变度和MDA含量逐渐增加,菌盖白度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MDA含量和褐变度的上升及菌盖白度的下降,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抑制了双孢蘑菇菌盖表面及内部组织的褐变。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ATP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最低点(贮藏第17天)也高于0.6 mg·g-1。整个贮藏期间,双孢蘑菇的ADP和AMP含量逐渐上升,处理组的AT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DP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能荷值不断下降,但处理组双孢蘑菇的能荷值始终略高于对照组。表明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双孢蘑菇采后ATP含量的下降,提高了ATP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较高的能荷水平。麦角硫因处理的双孢蘑菇SDH、H+-ATPase和Ca2+-ATPase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CO酶活性在贮藏前期(第5天)和贮藏末期(第17天)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从而维持了更好的线粒体功能,保证了ATP的高效合成。【结论】麦角硫因处理明显抑制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且其对褐变的抑制作用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蛋白添加剂对双孢菇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为工厂化双孢蘑菇蛋白添加剂的开发、应用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以豆粕(SM)、膨化大豆(ES)、玉米蛋白(CP)和羽毛粉(FM)4种单一蛋白原料为添加剂,以1种蛋白型商业添加剂MCSubstradd?(MCS)作为阳性对照、无添加剂为空白对照(CTL),添加剂的使用量根据其蛋白含量决定,蛋白添加量占发酵料的0.5%。覆土前,添加剂与新鲜3次发酵料混合,栽培菌株为W192,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菇房管理,采收三潮蘑菇。参照UPOV测定子实体产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单菇重量、硬度等农艺性状;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结果】 SM、ES、CP均能有效提高蘑菇产量。4个试验组中,CP组总产量最高,达到35.24 kg?m-2,较CTL组增产24.26%,生物学效率达到105.98%,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和CTL组,略高于MCS组。每t培养料中添加剂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CP组增收最高,为785.23元。SM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三潮菇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8.72%、35.09%和16.19%,接近MCS组缓释效果。ES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第一、二潮蘑菇的硬度品质。5种蛋白添加剂均显著提高3个潮次蘑菇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含量最高的3种氨基酸均分别为葡萄糖(Glu)、缬氨酸(Val)和天冬氨酸(Asp)。添加FM和CP能显著提高蘑菇子实体的呈味氨基酸含量,提升蘑菇的风味和口感。【结论】 蛋白添加剂均可以有效提高蘑菇产量,对子实体农艺性状和品质影响存在特异性。综合多种添加剂原料的特异性优势,开发复合、缓释型添加剂,实现双孢蘑菇优质高产,是今后双孢蘑菇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苜蓿盲蝽危害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罩笼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苜蓿盲蝽刺吸危害对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茎叶比、干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以及相对饲喂价值(RFV)等生长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苜蓿盲蝽虫口密度与受害紫花苜蓿株高呈显著负相关(P<0.001),对照组紫花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一类真菌病害,核盘菌寄主范围广泛,严重危害多种作物的品质。本研究利用寄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的方法在寄主中诱导核盘菌致病相关基因的沉默从而增强寄主的菌核病抗性,为菌核病抗病育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以核盘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铜伴侣基因(copper chaperone for copper/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SsCCS)为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的结构特点,并利用MEGA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分别比对拟南芥及核盘菌基因组,选择特异的干扰片段进行扩增;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浸花序法,将HIGS载体转入拟南芥Col-0,通过DNA鉴定以及标记筛选出稳定的HIGS-CCS转基因拟南芥;选取4—5周龄的HIGS-CCS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接种核盘菌野生菌株1980,于接种24 h后统计病斑面积,分析转基因株系的菌核病抗性;通过qRT-PCR分析核盘菌侵染转基因植株过程中SsCCS的表达情况;同时在接种6、12、24 h后利用DAB染色的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与核盘菌互作过程中H2O2的积累。【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sCCS(SS1G_00102)全长为1 010 bp,编码序列长759 bp,共编码253个氨基酸,该蛋白分子质量为27 176.96 Da,等电点(PI)为5.04,与灰霉病菌BcCCS(EDN25358)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同源性达到87%,与拟南芥AtCCS(AT1G12520.1)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与核盘菌以及拟南芥基因组比对,选择314 bp特异干扰片段,成功构建SsCCS的HIGS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T1及T2代转基因拟南芥接种核盘菌24 h后的病斑面积均小于野生型拟南芥。从T2代中获得3个稳定表达的T3代HIGS-CCS转基因拟南芥株系:HIGS-CCS-5、HIGS-CCS-8、HIGS-CCS-13;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拟南芥在接种核盘菌24 h后,病斑面积显著减小46%—61%;qRT-PCR结果显示核盘菌在侵染转基因植株过程中,SsCCS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侵染野生型拟南芥。DAB染色结果表明,在侵染过程中,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H2O2的积累明显少于野生型拟南芥,ROS水平降低。【结论】利用HIGS方法在拟南芥中干扰核盘菌SsCCS的表达能够显著提高拟南芥的抗病性,研究结果为油菜等农作物菌核病抗病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吡咯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WY6-5的抑菌作用,评价其对储藏期花生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及毒素的防治效果,分析抑菌作用机制,鉴定活性物质,并检测其最低抑菌浓度,为储藏期真菌病害及毒素的防控提供新材料。【方法】采用非接触培养皿对扣培养法,检测菌株WY6-5对黄曲霉的抑制效果,添加活性炭,验证挥发性物质的抑菌作用;密闭储藏环境,检测WY6-5产二甲基二硫对花生黄曲霉及毒素的抑制效果;收集处理后的花生籽粒,锇酸固定,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检测黄曲霉细胞显微结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检测黄曲霉细胞内部结构的显微差异;购买活性物质标准品,梯度稀释,与黄曲霉菌丝和孢子对扣培养,分析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吡咯伯克霍尔德菌WY6-5分离自茶园根际土壤,可产生挥发性物质二甲基二硫,并高效抑制黄曲霉的生长,抑菌率达95%以上;同时,在高水活度(aw)条件下,WY6-5还可抑制储藏期花生黄曲霉和毒素污染;两种水活度下,对照组中发病率高达100%,黄曲霉毒素总含量分别为399.32 μg?kg -1(aw 0.859)和3 143.19 μg?kg -1(aw 0.923);WY6-5添加组,花生黄曲霉发病率降为2%(aw 0.859)与21%(aw 0.923),毒素含量降为4.86 μg?kg -1(aw 0.859)和121.37 μg?kg -1(aw 0.923),与对照组相比,对毒素的抑制率达98.78%和96.14%。扫描电镜观察显示,WY6-5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能抑制黄曲霉孢子的萌发,透射电镜显示,黄曲霉细胞结构未呈现明显损伤。挥发性物质二甲基二硫抑菌作用明显,对黄曲霉菌丝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0 μL?L -1(物质体积/培养体积),对孢子萌发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 μL?L -1(物质体积/培养体积)。【结论】吡咯伯克霍尔德菌WY6-5可产生高效抑菌挥发物二甲基二硫,在低浓度下即可完全抑制黄曲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并能抑制储藏期花生黄曲霉的侵染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为储藏期真菌病害及毒素的防控提供了新型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