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皖南山地因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本文通过对皖南古村落村口景观的实地探索,分析村口景观的作用其组成要素,发现当今村口景观的保护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与开发建设的冲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保护利用的方法,探讨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古村落村口景观模式,以期对现阶段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村落中植物及乡村景观的调查,运用植物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inner指数对党家村园林植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并通过乡土植物在不同区域的应用频率分析其应用特点,再从植物的景观空间、配置形式及艺术表现分析党家村植物景观的现状。结果表明,党家村古村落植物存在灌木和地被层多样性较低、乡土植物应用频率相对较低、植物景观营造手法较为简单三大问题;提出丰富景观植物、注重乡土植物及优化造景手法的具体改善建议,以期为党家村后续的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皖南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再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古村落作为"新安文化"发源地,其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该研究阐述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景观资源类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现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村落再开发的开发原则与旅游产品的重新构建形式,最后尝试性探讨了古村落的未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整治规划为例,认为村落的公共空间与村民平时的生活有着最接近的联系,是传承乡村朴素的自然美、朴素的民风民俗以及悠久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场所。设计强调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分析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当地地方文化和朴素的民风民俗,对已遭到破坏的空间景观进行保护和整治。旨在梳理和改善鼎湖长利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使村中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迎来发展新机遇,景观改造是改善农村风貌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新业态形成的基础.目前,现有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出现了乡土历史建筑毁损失修、风格混乱不一、丧失地域原真性、艺术介入成分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美丽乡村实地项目为依托,总结出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应遵循保护为主、整体协调、提升色彩、空间美学等原则范式.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成功案例,提出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理念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延续传统文脉,系统规划各期改造项目保持风格协调,融合历史性和艺术性地域符号以保护原真性,增强村民村落保护开发参与能力以及改造中注重艺术体验和审美追求等,在改善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黄姚古镇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村落景观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当前现状下如何实现孤岛型古村落生活空间的永续利用和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期为该类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证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叶 《农业考古》2012,(4):245-248
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在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被专家誉为"藏在深闺中的瑰宝",应加以保护性地利用、开发,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的代表,吸引着众多旅游者、研究者。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客流量正在给这些古老的村落构成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结合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探究古村落今后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50-252
为改变现存古村落逐渐衰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的现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海岛地域特色,采用"景观基因法"研究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景观表达形式,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表达载体展开分析。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提炼,提出适合海岛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和景观改造路径,为尽早实现"两美浙江"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唐长贞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00-11001
分析了我国在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保护的意义、矛盾与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保护好古村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是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感性的生活世界,也是科恩所述的现代游客追逐的真实性空间,但现代性的旅游产业系统将古村落从感性的生活世界转换为理性的非生活世界,随之带来了古村落物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割裂,以及景观同质化、过度商业化,造成古村落旅游体验下降、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修复和重建古村落空间的生活世界属性,让景观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京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是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一批全国传统古村落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调查发现,当前水峪村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和村庄治理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传统古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冲突、乡村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掣肘、现行项目管理方式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问题,应该从加强统筹、依法治村、自主保护和社会共治等四个方面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在保护中振兴、在发展中善治。  相似文献   

13.
冯璐  张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04-6606
以西安市城中村为例,对其城中村改造系统进行评价。基于脆性理论分析影响城中村改造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利用突变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突变隶属函数,得到评价结果;解读西安城中村改造政策并探讨新方向。实际应用表明,突变级数评价法客观有效,为城中村改造的评价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应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对城中村改造进行研究探索,对当前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诗歌理论在村落规划中的成功运用,将自然和建筑的物象升化为审美意象,营造了艺术的时空,强化了建筑文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李仙娥  潘莹  相里宝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974-7975,7998
利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构建进化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村委和外来方的策略选择问题。结果表明,双方最终选择合作策略不仅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只有通过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古村落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督职能来改善外部环境,才能促使双方进行合作,共同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马洪超 《农学学报》2018,8(4):80-84
空心村是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导致的农村地域系统退化现象,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解决空心村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蔡袋村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为例,在详细调查该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空心村整治示范点,经过废旧房屋拆除及材料处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过程,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增加了14.34 hm2,初步形成了由上述过程有机构成的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技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受到广泛关注。古村落文化的活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增加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内涵, 推动上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上甘棠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活化文化灵魂、唤 醒文化记忆、激发文化活力、重塑文化价值、丰富文化体验等几个方面提出上甘棠文化活化的建 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和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理论,通过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的影响研究,同时对两类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得出黄山风景区和徽州古村落的优劣层次。借助相关分析和竞争理论建立影响关系特征,根据影响阶段的理论依据,将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利用相关数据对各阶段的影响进行实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徽州古村落与黄山风景区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颖  韦义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79-10482
以徽州古民居水系、水环境的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学科理论,以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对徽州古民居水环境构成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徽州古村落水环境主要由线性要素、点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组织、联系。结合这些徽州古民居水环境空间的比较研究,以探索其对现代居住区水环境空间设计的特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京西古商道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西古道集商道、香道、军道为一体,其中古商道因兴起时间最早、文化影响最深而备受关注。古商道沿途散布着众多村落,村落是古商道的重要节点和商旅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以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对古商道沿线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三家店村、苇子水村等典型村落的具体分析发现 ,适用于京西古商道村落旅游整体开发的通适性政策包括:一体化、多元化、固有化、深刻化、先行化和模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