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细胞器移植和基因转化的重要基础,在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50种。过去成株的植物大部分属双子叶的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单子叶的禾本科以及双子叶重要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停滞不前。近十年国内外科学家努力下,先后解决了几乎全部重要粮食及棉油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难题。我国在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重大的  相似文献   

2.
栽培番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技术是研究遗传育种重要方法之一,在有性杂交不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将外源遗传物质引入到某些栽培品种中去。Melchers等(1978)进行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他的工作促使我们去研究栽培番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技术。Mühlbach(1980)从秘鲁番茄叶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但是三个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抗除草剂作物的创制是植物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大多数抗性品种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与植物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而成,从而使每种植物细胞获得外源基因后繁殖成再生植株。在转基因作物中,发展最快的是抗除草剂作物,其中主要是大豆、油菜、玉米与棉花。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目前虽然已创制出各种抗不同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但以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如2000年美国种植抗草甘膦大豆面积3000万hm2,占…  相似文献   

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变异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发生变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已涉及到很多作物,变异的类型较多,主要有染色体变异、形态和农艺性状变性、抗性变异等,产生变异的机理主要有遗传和生理两方面,此类变异有其优点和不足,但无庸置疑的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为植物育种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与作物育种—现状与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尤其在作物改良中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提供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微体繁殖、病原菌的消除、花药培养、幼胚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等)在作物育种中许多实际应用的例证。回顾了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原生质体融合在最近几年中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提高再生频率、扩大基因型以及融合体筛选方面仍有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在目的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克隆,外源基因载体的开发、外源基因的转化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迅猛进展使有些产品已获得了商业应用。依据植物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作者认为植物生物技术对培养高产、抗病虫害、抗逆、优质的作物新品种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必将使作物育种工作在原有传统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向精确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白花泡桐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为高等植物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及品种改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已对多种木本植物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进行过研究。泡桐为玄参科植物,是我国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有关其器官发生和原生质体游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而目前有关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只有兰考泡桐的报道。为了顺利进行泡桐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操作及新品种的快速繁育,本文研究了2种基因型泡桐叶片和茎段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材料为用2001年9月…  相似文献   

7.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单细胞培养和细胞无性繁殖技术的成就是植物遗传工程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去掉细胞壁的植物原生质体要比完整的细胞摄取生物大分子的频率高得多。甚至还可以摄取病毒、噬菌体、细菌、叶绿体和整个细胞核。如果能将目的基因通过特定的运载体引入原生质体,使之发生遗传转化並再生植株,就有  相似文献   

8.
张颖  张微微  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941-3943
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是进行植物育种、基因工程、遗传理论及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对影响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酶、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和培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性状稳定性、变异规律等问题,为今后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证有关文献,从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主要变异类型、变异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原生质体研究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石太渊(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植物原生质体即去除细胞壁的裸露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细胞研究及作物改良的理想材料。1882年Klercker首次用机械法制备原生质体,1960年Cocking试用酶法制备番茄根原生质体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原生质体(protoplast)是除去细胞壁而仅为原生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由于失去了细胞壁这个屏障,因而使其具有了一般植物细胞所不具备的优点,不仅成为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体细胞遗传学等理论研究的理想材料,而且也成为生物工程及作物改良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转化、无性系变异及超低温保存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原生质体应用于作物改良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南方紫花苜蓿的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适宜我国南方环境的XN-1型(西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测定其母系植株及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3种同工酶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同样的胁迫条件下,南方紫花苜蓿母系植株的3种同工酶活性均高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母系植株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南方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3种同工酶活性较母系植株均有所下降,相应的抗性、适应性也较母系植株下降。  相似文献   

13.
原生质体技术包括原生质体植株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在园艺植物育种应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为园艺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大量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是育种工作的新途径。二者都对育种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河南省农科院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室以甘蓝型油菜“豫油2号”为材料,选择生理状态良好的无菌苗下胚轴游离原生质体,配合适宜的培养基,通过液体浅层培养和双层培养,3—5天后获得高频率的细胞分裂。30天后形成再生愈伤组织,经分化成功地培养出大量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突破,将使油菜原生质体培养由实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在此基础上开展无性系筛选种属间杂  相似文献   

15.
Shahin(1985)报道:番茄的一些品种中,从培养30天左右的幼苗上分离的原生质体再分化能力高,能够顺利地再生植株。笔者为了研究所有番茄品种、番茄属的醋栗番茄种以及那些迄今尚未报道过的番茄属其他种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能力,使用了Shahin(1985)曾用过的一系列基本培养基:TM-2、TM-3和TM-4。结果,从醋栗番茄子叶的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伴随着植物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技术的迅速提高,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也进展很快,不仅在原生质体融合及其筛选技术上有显著改进,而且从1972年开始,国外已先后在烟草、矮牵牛、胡萝卜、蕃茄等几个属的植物上获得种间甚至属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在国内,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以烟草为材料,在几次培养出普通烟草原生质体植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烟草细胞杂交的研  相似文献   

17.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水稻花粉株系9211215及品种早雪的细胞悬浮物游离原生质体,采用改良的RY—2培养基以琼脂糖珠包埋法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发生了持续分裂,早雪植板率达5%以上。ABA对恢复和提高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作用显著。两个材料均成功地再生出植株,再生频率9211215为8.9%,而早雪高达33.3%。60余株再生植株移栽田间后能正常开花结实。这是我省第一次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近年来进展很快,对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以改良作物的可能与潜力更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叶片组织取材方便,是从事组织培养以及进行体细胞遗传研究的好材料。特别是Shepard,Bidney和Shahin从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群体中发现了极高频率的变异,并从中选出了一批在块茎特性、成熟期、茎蔓生长习性等方面具有优异性状的原生质体无性系。如果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对于叶组织离体培养中去分化与再分化的内外规律在目前尚不十分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番茄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以及再生植株的一些因素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适合番茄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的材料是3~4周龄的无菌苗叶片;适合番茄原生质体培养的培养液渗透压以0.4 mol/L 甘露醇加山梨醇为好,培养液的量以1.5 ml/L 培养皿为适宜,选择合适的激素搭配浓度对维持愈伤组织的分化、抑制褐化是有效的;培养基中添加1.15mg/L NAA 适合诱导再生苗生根,无激素培养基适合再生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特有的疣粒野生稻成熟胚和幼穗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挑选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建立胚性细胞悬浮系并分离原生质体 ,将原生质体固体包埋后添加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调节培养体系渗透压诱导产生胚状体 ,成功得到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对提高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