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自 70年代末以来 ,许多研究者对茶树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茶树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作外植体培养均有成功报道。但云南大叶种茶树因其品种原因 ,茶多酚含量较高 ,外植体切段易氧化褐死。所以至今云南大叶种茶树组织培养成功的报道鲜见。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叶种茶树新梢带腋芽茎切段在不同的激素组合及浓度水平诱导下形成愈伤组织和芽分化的效果 ,为成功组培诱导大叶种茶树植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供试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学实验基地云抗 1 0号、云抗 1 4号第一轮一芽三、四叶新梢。1 .2…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驱蚊香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包括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选材、消毒,培养基的选择、炼苗移栽,以及培养基中各添加物对组织培养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组织培养是椰子快速繁殖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椰子组织培养技术尚属世界性难题。综述了国内外椰子胚培养和未成熟花序、嫩芽、嫩叶等外植体无性繁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还指出了椰子组织培养的研究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为椰子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树特异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研究特异茶树资源的必要性,并从高香、早生、高抗性、超常规的功能成分等方面综述了茶树特异资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综述了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贵州西南部的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据描述。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本文总结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研究进展,明确了古茶树在西双版纳的地理分布,探讨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多样性,提出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建议,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树功能基因分离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茶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无酒精饮品之一,具有许多生理保健作用。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茶树是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之一,它含有许多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最近十多年来,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茶叶科学中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分离和克隆重要的茶树功能基因,对揭示茶树优质、高产和抗逆的分子机理,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茶树遗传调控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茶树功能基因分离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茶树功能基因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茶树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自60年代以来,茶树育种一直是中国茶树研究工作的重点。为了给茶树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取得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关于其多倍体育种的研究。笔者从多倍体的获得和鉴定方法两方面综述了茶树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要加强多倍体诱导效率和新型诱导剂的研究,指出嵌合体是目前多倍体育种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茶树离体再生频率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对于茶树嵌合体的分离及茶树多倍体离体诱导技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并分析了茶树多倍体研究的优点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茶树抗性生理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茶树生长随时都可能受到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诸如高低温、干旱、强光等。开展茶树的抗逆机制研究,探明并建立茶树抗性生理评价体系,对茶树抗性育种、茶树资源抗性鉴定、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及建立茶树对不良环境的预警与调控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保护性酶活性、组织结构、丙二醛、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等方面对茶树抗性生理评价研究进展作一阐述,并就未来茶树抗性生理评价指标研究提出2点展望:①深层次地开展胁迫抗性及持续胁迫抗性机理研究;②开展抗性生理指标筛选与综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体细胞胚胎发生(somatic embryogenesis, SE)是植物特异性的发育过程和植株再生的关键因子,其对于茶树的育种及繁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系统认识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适宜培养条件,本研究总结了茶树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影响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剖析了茶树体细胞胚胎诱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已筛选出低农药残留量的乌龙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本试验研究了茶树叶片表面特征、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抗农药残留的关系,初步明确了茶树对农药残留的抗性机制:茶树品种对农药残留的抗性与叶尖形状、角质层同栅栏组织的比值、角质层同海绵组织的比值、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的比值有较密切关系。低农残的茶树资源具有如下特征:叶尖急尖、角质层同栅栏组织厚度之比低、角质层同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低、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之比较高;反之为高农残的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为探索茶树对农药残留的抗性机制,[方法]在已筛选出低农药残留量的乌龙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该文研究了茶树叶片表面特征、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抗农药残留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茶树品种对农药残留的抗性与叶尖形状、角质层同栅栏组织厚度的比值、角质层同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的比值有较密切关系.[结论]低农残的茶树资源具有如下特征:叶尖急尖、角质层同栅栏组织厚度之比低、角质层同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低、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之比较高;反之为高农残的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茶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具有抑菌、抗病毒、防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的健康饮品。近年来由于传统茶树育种与繁殖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品质需求的日益提高,许多用传统茶叶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用到现代茶树生物技术去解决。其中,探究茶树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对指导后续茶树研究工作,如茶树遗传转化所需的高效异源表达系统的选择及对目的基因加以修饰后提高在茶树上的转化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衡量密码子使用偏性的绘图分析方法及常用参数进行介绍并概述了在茶树相关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上的研究进展,提出茶树相关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研究可多样化使用不同的衡量参数和分析方法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结果,以及了解茶树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以提高茶树原位转化效率将成为的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结合前人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成果,论述了魔芋组织培养研究和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并针对当前在魔芋组织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培养基的褐变以及组培苗的玻璃化等现象作出了分析,提出防止其问题产生的对策,为下一步魔芋组培快繁、生产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霏  邹瑞  张玥  杨自云  吴田 《种子》2020,(4):46-49,54
为了保护珍贵的十里香茶树资源,掌握利于十里香茶的最优组培条件,本研究对十里香茶组培过程中外植体类型、消毒时间、培养基添加物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轻微木质化的带腋芽茎段经升汞消毒15 min,接种后暗培养5 d,MS+0.2 mg·L^-1 NAA培养基中添加3 mg·L^-1 PVP+2000 mg·L^-1 Vc或者6 mg·L^-1 PVP+3000 mg·L^-1 AC,可在低污染率的前提下将褐化率降为10%左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茶树组培中褐化率高的难题;采用1/8 MS+1 mg·L^-1 IBA培养基有利于外植体生根且增殖迅速。本研究建立了十里香茶的无菌苗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可通过组培手段对其进行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7.
棉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棉花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棉花育种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大多是依靠有效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因此棉花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资源的繁殖和保存、杂种优势的固定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棉花的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茎尖培养、胚珠和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细胞工程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系统地综述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细胞培养与无性系筛选、组织培养与体系胞杂交等细胞工程技术,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开发应用后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这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预测并展望了细胞工程技术在未来农作物育种中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由起源地向我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学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对茶树遗传演化的研究,是茶树基础生物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茶树遗传演化关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茶树遗传演化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SSR标记在植物遗传演化中的应用,探讨了SSR标记在茶树遗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茶树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演化路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