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柠檬不同种质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各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柠檬种质的鉴定和创新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本研究以10份柠檬种质的花粉为试材,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花粉形状,花粉大小及花粉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柠檬花粉存在形式为单粒,花粉粒外部形态呈圆球形、近长球形或长球形,具有4~5条萌发孔沟,萌发孔沟沿极轴方向以等距环状分布,沟长直达两极。不同种质的花粉形状、花粉大小、花粉外壁网眼密度和网眼大小等均存在差异。极轴长33.56~41.20 μm,赤道轴长22.06~33.70 μm,花粉大小(P×E)为844.90~1385.98 μm2。花粉外壁纹饰为网状雕纹,网脊宽为0.39~0.88 μm,网眼直径为0.87~1.68 μm,网眼表现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花粉大小等级为中等,极面观为四裂圆形或五裂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10份柠檬种质在花粉形状、大小、外壁纹饰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可作为区分柠檬不同种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山茶属8种1变种花粉形态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陈亮  童启庆 《茶叶科学》1997,17(2):183-188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山茶属Camelia8个种1变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山茶属植物花粉粒为中粒或大粒,多为长球形,极面观多为三裂圆形;具3孔沟,沟较细长,内孔有多种形状;表面多具网状或拟网状纹饰,网眼和网脊的大小、形状在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属植物花粉形态较为一致,表明是一个自然类群。茶组植物花粉形态是从表面较光滑的小穴网状类型向较为突起的网状演化的。  相似文献   

4.
茶树优质资源花粉的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 4份优质茶树资源 (蓝标 1、汝城白毛茶、日铸茶和云桂大叶 )及其扦插繁殖后代的花粉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 :4份资源与其扦插后代的花粉大小、形状、平均轴径及P/E值均无显著差异。对蓝标 1、汝城白毛茶及其扦插后代花粉外壁纹饰的三维分析结果表明 ,它们各自与其扦插后代的凹穴数量、密度、两凹穴间的最小距离或凹穴最小面积均较相似 ;对日铸茶、云桂大叶及其扦插后代的花粉外壁纹饰平面分析结果表明 ,它们各自与其扦插后代的长脊长度、粗脊粗度、大穴及小穴长径均基本接近。花粉外壁超微结构所显示的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外壁内层的形状或厚度 ,4份优质资源与其扦插后代均无明显变化。因此 ,蓝标 1、汝城白毛茶、日铸茶和云桂大叶的无性后代 ,其花粉遗传性是基本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樱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樱属(Cerasus)9个种和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和电镜观察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樱属花粉的极面观为圆形或近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三孔沟,外壁纹饰多为条纹状。属内基本一致,但种间也存在着花粉大小,外壁纹饰多为条纹状。属内基本一致,但种间也存在着花粉大小,外壁纹饰的细微差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茶树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束际林  陈亮 《茶叶科学》1996,16(2):115-118
对原始型、过渡型、进化型共计15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测。根据不同进化类型茶树资源间花粉形态的差异,认为茶树花粉大小及P/E值有由大向小变化的趋势,同时P与P/E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99,因此,花粉的P/E值用于探讨茶树的起源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花粉表面纹饰由光滑型向粗糙型演化;花粉萌发孔由沟形向梭形、椭圆形或长方形演化,有的孔使沟在赤道部位变成二个沟,形成了更为特化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我国13个省(区)的20个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结果表明:茶树各品种花粉的形态特征,在花粉的大小、形状、极面观轮廓、萌发孔类型及外壁纹饰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从萌发孔类型来看,滕冲大叶种、崇庆枇杷种和江华苦茶,在茶种演化上属原始类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供试品种进行分类,並对各品种在茶树演化过程中的地位及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试验田,选择国内陆地棉144份种质材料进行试验。调查了株高、株型、果枝数、叶色、花形、花萼形状、柱头高低、花药多少、花药饱瘪、铃形、铃大小、铃尖突起、倒三台果枝干蕾铃数、倒三台果枝脱落率、花粉活力等15个性状。结果表明,在材料耐高温性上,高耐高温材料为19份,中耐高温材料为75份,敏温材料为50份;在农艺性状最长距离法聚类分析上,144份种质材料被分为两个大类,有7份材料为第一大类,其余137份被分为第二大类;在SSR标记的聚类分析上,在遗传相似系数为4.9时,所有种质材料分为2大类,第一大类13个材料,包括耐高温材料3份,中耐高温材料及敏温材料各5份,第二大类共131份材料。这种聚类结果对材料耐高温性改良亲本基因型的选择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西瓜的花粉为材料,研究西瓜花粉自发荧光的光谱特征、荧光强度,并结合结构照明显微技术优化花粉自发荧光成像方法。结果表明:西瓜花粉的自发荧光在蓝色波段最强;新鲜花粉在储藏过程中荧光强度变化不大;西瓜花粉的自发荧光主要位于花粉外壁网纹上;分别用苯胺蓝、Calcofluor white、碘化丙啶、吖啶橙对西瓜花粉染色后,花粉的其他部位在不同荧光通道下也可以呈现荧光。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不仅可用于分析西瓜花粉的大小、形态、外壁纹理、萌发孔、萌发沟等形态特征,还可以反映花粉表面荧光物质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来盘  刘标 《玉米科学》2019,27(6):58-61
使用离体培养法检测不同玉米材料花粉萌发率并于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直径,研究转Cry1Ab、EPSPS基因玉米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刚离体花粉萌发活力最强,培养180 min后花粉萌发率可达89.4%,高温(36℃)条件下放置2 h花粉基本丧失萌发能力。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Cry1Ab、EPSPS基因玉米对花粉离体后的生存能力无显著影响,对花粉粒直径大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遗传育种花生高产品种的稳产性探讨 。花生杂交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花生辐射诱变遗传育种的研究概况花生高产育种途径的研究 .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品种改良研究 ,山东省花生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 ·花生主要叶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花生属四个野生种的核型及N带带型分析夏播特早熟花生品种80一l 5的选育及性状研究高产夏花生新品种一徐花4号”的选育花生新品种冀油4号选育报告花生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初步研究以花粉粒大小差异评价花生属植物的分类花生的花粉和胚囊的发育及结构花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2.
芒果种质资源果实重要经济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芒果种质资源圃内的芒果栽培品种的果实内、外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芒果的果实大小、果实形状、果皮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食率、果肉质地、果肉颜色、纤维、香味等方面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具有小果型、椭圆形(包括长椭圆、宽椭圆形)、质地中等细滑、清香等性状的品种较多.  相似文献   

13.
普通油茶花粉形态及花粉管活体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个普通油茶优良品系的花粉形态,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普通油茶杂交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花粉管的生长状况,以求探讨普通油茶在山茶科中系统发育的地位以及花粉管在授粉后的动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油茶花粉形态一般为椭球或近球形,大小中等,具三沟,外壁纹饰为脑纹或桔皮状,符合山茶属花粉的种属特征,在山茶科系统发育中为较原始的类群;杂交授粉后0.5h,花粉管开始萌发,8 h花粉管生长端可达花柱中部,24 h穿过花柱基部进入子房,约48h即可完成受精过程;花粉萌发试验表明活体授粉的花粉萌发及生长量显著高于离体培养花粉。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簕杜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后期簕杜鹃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国内外收集的100份簕杜鹃种质资源的9个数量性状和19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其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测定的19个质量性状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类型,28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1~2.06之间,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8%~37.68%,以花序梗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37.6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叶片大小与苞片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簕杜鹃28个表型性状转化成9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0.42%,其中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苞片长度、苞片宽度、花冠直径、花被管长度、叶节间长度、花被管形状、株型等是造成簕杜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簕杜鹃种质资源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包含7份簕杜鹃种质资源,该类群品种多为重瓣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后期苞片宿存,影响观赏性。第二类包含16份簕杜鹃种质资源,叶片大小中等,形状多为椭圆形,苞片形状以卵形为主。第三类包含10份簕杜鹃品种,该类群簕杜鹃品种苞片先端性状为渐尖,基部形状为心形,叶面多稍微上捧。第四类包含18份材料,该类群品种叶片中等,叶柄较短,苞片形态为阔椭圆形。第五类群包含8份簕杜鹃品种,该类群簕杜鹃品种苞片形状特异,叶柄短小,叶节间短缩,其中“塔类”系列簕杜鹃品种,整体形似宝塔,观赏价值较高。第六类包含41份材料,其中在欧式距离为17时,可将第六类群分为4个亚群,第1亚群仅包含1个品种,第2亚群簕杜鹃品种叶片多含有次色,第3亚群叶片较大,第4亚群叶片主要以卵形为主,叶面光滑无毛,苞片主要以卵形为主,花被管性状以纤细和中部收缩为主。本研究明确了不同簕杜鹃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的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具有特异性状的簕杜鹃种质资源,为簕杜鹃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观察茶树叶片在萎凋过程的微形态特征,探究白茶萎凋过程中茶树叶片微形态的动态变化规律.使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5个萎凋时间(0、12、24、36、48 h)处理的福鼎大白茶叶片进行微形态特征观察,对茶树叶片的表面纹饰、气孔、茸毛特征性状进行统计并分析.在萎凋过程中,茶树叶片蜡质纹饰初始为波浪状,随萎凋时间增加,纹饰逐渐变成皱脊状;茸毛纹饰皆为长条形;气孔形状皆为长卵形,具异性气孔(腺鳞).在萎凋过程中,外气孔长、外气孔宽、内气孔长、内气孔宽和气孔器大小均先增大后减小;气孔密度(286.44±20.41)~(423.78±35.14)个·mm-2,先减小后增大,呈正相关;茸毛密度(6.89±0.96)~(15.25±1.87)根·mm-2,随萎凋时间增加逐渐增大,呈正相关.白茶萎凋过程中茶树叶片不同微形态性状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蜡质纹饰逐渐皱缩成脊;内外气孔长宽和气孔器大小先增大后减小,气孔密度先减小后增大,茸毛密度持续增大,且都与萎凋时间呈二项式相关;而气孔开度、茸毛直径、茸毛长度、茸毛纹饰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不同来源地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的72份茶树种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7项表型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72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0,其中数量性状(1.82)大于质量性状(0.94),以梗粗的最大(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7.86%,以百芽重的最大(29.21%),其次是发芽密度(23.46%)。相关性分析发现多个数量性状间的关系复杂,有2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8对达显著水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份茶树种质在遗传距离为16时被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的主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形态特征和进化类型各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代表了27项表型性状76.04%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大小,筛选出综合得分前5的茶树种质可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茶树育种等方面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86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叶片表型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8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3.8个,嫩叶颜色和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各为5个;4个数量性状中,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3.59%;Q型聚类分析将86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6.85时分为光壳种及光壳种与粗壳种的杂交种2个组群;R型聚类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1.16处聚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2个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71.120 9%,更为直观展现了叶片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序、嫩叶颜色、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基于叶片表型多样性的数量分类为构建澳洲坚果种质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红掌种质的主要观赏性状特征及多样性水平,对64份红掌种质的29个观赏性状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个质量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9 2~1.694 1,22个数量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569 6~2.050 3,变异系数均大于10%,说明红掌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红掌不同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绝大部分性状彼此之间呈极显著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0.584%,其中叶片长、叶片宽、佛焰苞长、佛焰苞宽、花梗长、叶柄长、佛焰苞与花梗的夹角、佛焰苞尖端夹角、佛焰苞的颜色、花梗长/叶柄长和肉穗花序的颜色这些形态性状是导致红掌不同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64份红掌种质分为6大组群,其大小、形态、颜色和来源是分类的主要依据。本结果将为有效利用遗传多样性开展红掌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杂交种穗部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带玉米种质和温带玉米种质为材料,对穗部性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在温热杂交种的遗传中起主导作用;②上位效应普遍存在,可用加性-显性-上位模型进行解释,但对总遗传的贡献率在不同性状间有较大差异;③温热自交系间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明显。可通过回交的方法增加高值亲本遗传成分含量的途径来利用热带种质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扫描电镜的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对黄果、红果人参和黄果、红果西洋参4种种源的花粉形态进行比较鉴定研究,找出了4种种源花粉的大小、形态及外壁纹饰的超微结构的相对差异,提供了新品种鉴定的一项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