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鱼油因能值高且富含ω-3多不饱和脂防酸(ω-3PUFA),特别是含有二十碳五烯陵(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而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目前,鱼油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就口粮添加鱼油对畜禽生产性能、体组织脂肪组成、畜产品品质以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饲料博览》2013,(10):20-20
研究旨在为人类生产高营养价值的猪肉,包括脂肪酸(主要通过喂食鱼油获得长链n一3脂肪酸)和硒。选择母猪48头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畜产品和植物饲料中添加牛油、植物饲料中添加豆油或与亚麻籽油(CLA,硒、维生素E和维生素c)混合添加、植物饲料中添加牛油、植物饲料中添加鱼油。屠宰前饲粮添加鱼油饲喂49或28d。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饲粮处理对生长性能、胴体和肉质特性没有显著影响。饲粮中添加鱼油时,皮下脂肪中具有高水平的EPA、DPA、DHA(高达3.74%)。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部分替代饲料中鱼油对大黄鱼脂肪及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植物油部分替代饲料中鱼油对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肌肉和肝脏总脂肪及脂肪酸的影响,以鱼油含量6%组(A组)为对照组,菜籽油替代16.67%(B组)、33.33%(C组)、50.00%(D组)、66.67%(E组)及混合植物油(棕榈油∶紫苏油∶菜籽油=3.6∶2.5∶1)替代66.67%(F组)鱼油为实验组,共6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大黄鱼幼鱼[初重(0.65±0.11)g]50 d。结果表明,植物油处理组(B、C、D、E和F组)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C组,D组和E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A组;各处理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油替代鱼油显著影响肌肉粗蛋白含量,A组的粗蛋白含量最低(58.9%±0.41%);各组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油替代鱼油不影响肌肉与肝脏的总脂肪含量,但显著影响肌肉与肝脏的脂肪酸组成。随着菜籽油替代水平的提高,肌肉中18∶3n3以及肝脏中18∶1,18∶2n6,18∶3n3的绝对含量显著提高,而EPA和DHA绝对含量均显著下降。与相同水平的菜籽油替代组相比,混合植物油替代组肌肉中EPA、DHA以及肝脏中18∶3n3的绝对含量显著升高,而肝脏中EPA和DHA的绝对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66.67%的菜籽油或者植物混合油替代鱼油饲养大黄鱼幼鱼6周不影响其生长但降低鱼体的脂肪酸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脂肪源对草鱼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豆油、鱼油及二者混合后的油脂作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含4%豆油、2%豆油+2%鱼油及4%鱼油的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 318.88±2.47)g的草鱼9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为60 d。【结果】结果表明:(1)混合油组草鱼增重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豆油组增重率则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的结果与增重率(WGR)相同;肝体指数(HSI)以4%组鱼油组最低,显著低于4%豆油组(P0.05),2%豆油+2%鱼油混油组介于二者之间,与其他两组均无显著性显著(P0.05);3组试验鱼的腹脂率(IPF ratio)、肥满度(CF)、饲料系数(F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背肌及腹肌中粗蛋白的含量皆以混合油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鱼油组与豆油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草鱼背肌及腹肌肌肉中所含的脂肪酸受饲料脂肪源影响,添加混合油或鱼油组的饲料喂养的草鱼肌肉中EPA与DHA的含量与豆油组相比均有显著提升(P0.05),混合油组与鱼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饲料中豆油和鱼油混合作为草鱼脂肪源,不仅可促进草鱼生长,较单纯使用豆油,还可显著提高肌肉中EPA、DHA的含量,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外国研究表明,平均摄入低于建议水平的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健康有益,为此,试验就蛋鸡饲料中添加EPA含量丰富的的有机微藻对鸡蛋中n-3L-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蛋鸡分成3组,对照组饲喂标准饲粮,试验组分别在标准饲粮中添加喷雾干燥微绿球藻5.0%和10.0%。研究结果表明,微藻中的EPA很难在蛋黄脂质中积累,但优先转化为DHA和卵黄磷脂沉积。微藻的n-3LC-PUFA沉积到鸡蛋中的效率很低,但试验组鸡蛋中的n-3LC-PUFA水平仍高于对照组。此外,蛋黄的颜色从黄色变至橙红色,这可能是由于微藻类胡萝卜素转移到蛋黄中。因此,无机微藻类是一种可用于生产富含DHA鸡蛋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加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血浆多不饱和脂肪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筛选适宜而有效的鱼油添加量,在等氮等能饲料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的鱼油(4%、7%、9%),饲喂3组体质量为(43.40±6.40)g的眼斑拟石首鱼,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30尾鱼,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3个鱼油添加量水平对鱼体生长、脂肪代谢和血液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鱼油4%和7%的试验组鱼体存活率、体长、增重率显著高于9%鱼油添加组(P0.05);4%鱼油添加组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9%鱼油添加组(P0.05),但与7%鱼油添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鱼体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鱼体肠道脂肪酶(LPS)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等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组织学观察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与添加鱼油水平呈正相关;4%和7%鱼油添加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9%鱼油添加组(P0.05),而4%鱼油添加组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低于9%鱼油添加组(P0.05),但甘油三酯含量则显著高于9%鱼油添加组(P0.05);3组的总蛋白、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差异(P0.05);4%鱼油添加组DPA和DHA含量分别为(226.72±27.74)、(2470.31±293.51)mg/L,是未添加鱼油的2倍水平,但4%和7%鱼油添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过量脂肪(鱼油过多)会抑制眼斑拟石首鱼的生长,并抑制脂肪代谢相关酶,加速肝脏脂肪沉积;在饲料总脂肪8.21%条件下,即添加4%的鱼油(DHA含量24%)可以显著增加眼斑拟石首鱼血浆中DHA和DPA含量。  相似文献   

7.
鱼油EPA与DHA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国内外鱼油发展概况,介绍了国内外从鱼油中提取EPA与DHA的多种技术方法,并对我国鱼油中EPA与DHA提取技术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汪倩  丰浪  刘智俊  成永旭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47-149,前插2
通过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期间投喂添加半纯化鱼油配制的含不同比例DHA/EPA(0.39、1.24、2.19、2.89)的饲料,并以投喂新鲜缢蛏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饲料组喂养的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组织学差异。结果表明,饲料中DHA/EPA能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指数(HIS)和肝胰腺细胞的组成,随着DHA/EPA的升高,HSI先升高后下降,同时肝胰腺中R细胞所占比例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B细胞所占比例随DHA/EPA升高而升高,在Diet4组达到最大值。当DHA/EPA比例为2左右(Diet3组)时,卵巢发育最好,肝胰腺指数最大,最有利于营养物质储存。  相似文献   

9.
甘草提取物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提取物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约60 kg杜长大三元杂交猪240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600和900 mg/kg甘草提取物,试验期12周。【结果】添加不同水平甘草提取物对肥育猪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900mg/kg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最高;肥育猪的屠宰率、胴体长和瘦肉率在4个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900 mg/kg添加组的眼肌面积得到显著提高(P0.05);添加甘草提取物提高了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在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甘草提取物可显著的提高肌肉中油酸的含量(P0.05),且添加甘草提取物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600、900 mg/kg添加组育肥猪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900 mg/kg添加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肥育猪饲粮中添加甘草提取物不影响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提高了肥育猪的眼肌面积,增加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改善了肉质。综合试验中育肥猪生长性能、肉质性状等指标,建议生长育肥猪中甘草提取物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900mg/kg。  相似文献   

10.
EPA(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DHA)由于具有很重要的医疗和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与深海鱼相比,微藻材料来源较易,其EPA和DHA的含量更高,是更好的生产EPA和DHA的原料。该研究介绍了几种常用和具有开发潜力的从微藻中提取分离EPA和DHA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尿素包合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脂肪酶催化反应法,并通过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从微藻中提取分离EPA和DHA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鱼油乙酯的制备、纯化及其降血脂功效。[方法]以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制备了鱼油乙酯,优化了条件并对其进行纯化,将产品配成饲料进行动物试验,研究其降血脂功效。[结果]试验表明,乙醇-鱼油6∶1(摩尔比),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h,碱催化剂Na OH加入量为油重的0.30%;在此条件下鱼油脂肪酸乙酯得率最高,经分子蒸馏后达95%;硝酸银最佳浓度为75%,提取得到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浓度96%~99%;高含量EPA和DHA鱼油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水平。[结论]研究可为鱼油的深加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鱿鱼肝脏鱼油的制备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研究了从鱿鱼肝脏中提取油脂与精炼鱼油的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后的鱿鱼油澄清透明,略显淡黄色,并有淡淡的鱼腥味,其各项指标均符合SC/T3502-2000鱼油一级标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鱿鱼油的脂肪酸组成,精炼鱿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较高(36.5%),其中C20∶5(EPA)和C22∶6(DHA)的含量分别为13.1%和20.3%。  相似文献   

13.
DHA制品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GC和GC/MS分析了鱼油、多烯脂肪酸(PUFA)和DHA奶粉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以鱿鱼油制备的PUFA中主要脂肪酸是十六碳烯酸、十六碳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采用SNS法制备的PUFA,(DHA+EPA)含量可达97.80%,采用不同试剂组合处理,可使PUFA中DHA,EPA含量分别达到77.76%,76.71%;DHA奶  相似文献   

14.
以鱿鱼油为原料,比较了各种盐法处理鱼油混合脂肪酸的效果,结果表明,丙酮作溶剂优于乙醇,低温铅盐法、低温钠盐法优于低温钾盐法,但低温钾盐法的DHA和EPA回收率较高.重复使用盐法处理鱼油脂肪酸,PUFA制品中DHA,EPA总量可达70%以上.鱼油混合脂肪酸或盐法制备的PUFA制品经尿素包合法处理,均可使PUFA制品中DHA,EPA总量达70%以上,盐法与尿素包合法结合使用,可提高PUFA制品中DHA,EPA总量(>75%),并且可相对提高PUFA制品中DHA含量.  相似文献   

15.
运用GC/MS,GC分析了鱼油与多烯脂肪酸(PUFA)的脂肪酸组成,建立了鱼油与DHA制品中DHA,EPA的定性与定量方法,鱼油经脱胶、脱酸和脱色处理,色泽大为改观,由原油深黑色、褐色改良为清亮的黄橙色;气味亦大为改善;同时鱼油精制后,其DHA,EPA含量有所提高,精制鱼油的贮藏性能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几种海水和淡水贝类的大宗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3种淡水贝和3种海水贝的大宗营养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体而言,这6种贝的水分含量相差不大,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却相差明显。其中,波纹巴非蛤和长竹蛏属于高蛋白贝类,其蛋白占干物质的75%,而其脂肪和灰分含量中等,分别占8%和14%左右;近江牡蛎和河蚌属于多脂肪贝类,其脂肪含量在所测贝类中最高,约占干物质的14%,而蛋白和灰分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4%和6%;螺蛳和中华圆田螺属于高灰分贝类,其灰分含量高达27%,蛋白居中(60%),而脂肪最低(3%)。在蛋白质量方面,这几种贝类的氨基酸评分总体略低于全鸡蛋蛋白,但其赖氨酸评分优于全鸡蛋蛋白,在与粮谷类的搭配上具有更明显的蛋白质增效作用。在脂肪质量方面,海水贝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明显比淡水贝高,如属于海水贝的长竹蛏、波纹巴非蛤、近江牡蛎的EPA和DHA的含量总和分别为14.19%、25.51%和34.29%,而属于淡水贝的中华圆田螺完全不含EPA或DHA,海水贝在脂肪营养方面明显优于淡水贝。在矿物质营养方面,淡水螺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有开发成补充多种矿物质之天然膳食补充剂的潜力。本研究对指导人们按各自的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的贝类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亮点:比较分析了3种海水贝和3种淡水贝之间的大宗营养成分,并按各种贝类的营养特点,将贝类初步分为3类,即以波纹巴非蛤和长竹蛏为代表的高蛋白贝类、以近江牡蛎和河蚌为代表的多脂肪贝类、以中华圆田螺和螺蛳为代表的高灰分贝类,这对引导人们按需选择贝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贝类的加工利用和开发各具特色高附加值贝类产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淡水鱼油的提取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酶解法对白鲢腹部进行鱼油提取,研究酶的种类、液固比、酶解温度、p H和酶用量等因素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得到的粗鱼油进行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试验表明,碱性蛋白酶对腹部鱼油的提取效果最好,在液固比1.0∶1 m L/g的条件下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4℃,加酶量8 200 U/g,p H 8.6,此条件下酶解3 h得到鱼油提取率为64.32%,鱼油过氧化值为5.48 mmol/kg,碘价为1 204.20 g/kg,皂化价为169.21 mg/g,酸价为3.56 mg/g,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6.54%和4.53%,n-3/n-6值为2.89。[结论]所得鱼油的各项指标符合1级粗鱼油标准,营养价值较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批次培养法研究了体外条件下添加鱼油对山羊瘤胃培养液中共轭亚油酸及氢化中间产物累积规律的影响,鱼油的添加量为50 mg·瓶-1.结果表明,鱼油组c9,t11-CL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培养8 h含量达到最高,为6.05 mg·g-1干物质;t10,c12-CLA含量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及不同脱臭处理时的品质变化。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四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GTP)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精制鱼油的酸价与粗鱼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0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油风味是脱臭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臭方法的比较中,脱臭液脱臭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绿茶多酚(GTP)脱臭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 mmol/kg),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