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中草药制剂提高犬繁殖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犬业已成为新兴的一个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建立犬规模化圈养,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繁殖障碍巳成为养犬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在圈养的条件下,常影响犬的内分泌和繁殖机能,出现长期乏情、屡配不孕、假孕、产仔数少等问题导致繁殖率低下,严重影响养犬业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针对规模化圈养犬繁殖机能障碍的原因,用中药制剂对繁殖机能低下的犬进行了繁殖试验,使雌性犬的分娩率及产仔率逐年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成年大熊猫假孕现象在国内外大熊猫养殖单位报道较多,但未成年大熊猫出现假孕现象比较少见。2007年8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一未成年大熊猫出现食欲下降等异常体征,暂定为"假孕"。论文就该大熊猫妊娠变化及处理措施做一报道,以便同行在今后管理工作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3.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濒危珍稀动物,由于在野外的种群数量的大量减少,人们正试图通过圈养大熊猫的途径来挽救大熊猫。但圈养大熊猫的雄兽只有10%能进行自然交配,不能与公兽进行自然交配的雌兽只能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往往由于冻精的活力(Motility)、活率(Percentalive)  相似文献   

5.
周晓  黄炎  黄金燕  周世强  刘巅 《野生动物》2013,34(2):106-110
大熊猫是濒危的孑遗物种,多数时间独居在深山密林里。由于研究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极为不易,同时饲养管理实践中发现存在行为多样性降低、行为异常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因此,研究大熊猫个体的行为发育特点对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圈养大熊猫个体在幼仔、亚成体、成体和老年4个阶段的行为发育,涉及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声音、刻板行为、运动、玩耍、标记等:总结了饲养管理中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来源、断奶方式、圈舍条件、社群交流、营养、管理方式等。采取延长哺乳时间、增加圈舍面积、模拟自然环境等措施有利于大熊猫行为的正常发育;为大熊猫的行为学研究、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繁殖期雌性大熊猫尿中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LISA法对39只次发情雌性大熊猫尿中雌酮(E1G)和19只次产前大熊猫、6只次假孕大熊猫尿中孕酮(P4)的含量进行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雌性成体大熊猫,发情期多在2—5月份,尿中E1G/Cr由基础值<12ng/mg开始上升,达峰值需8—15d,平均12d。E1G/Cr峰值>60ng/mg,峰值下降12h内进行首次本交、人工授精或两者交替配种,受孕率达100%;峰值下降12—24h内进行首次本交、人工授精或两者交替配种,受孕率达83 3%;峰值下降24h后进行首次配种,受孕率为0。E1G/Cr峰值<60ng/mg的发情雌性大熊猫,无论在峰前、峰值下降时或峰后进行首次配种,受孕率都为0。(2)大熊猫产仔季节一般多在7—9月份,妊娠期多为108—184d,平均150d。有妊娠行为表现时P4/Cr由基础值<12ng/mg开始上升,达峰值时平均需30d,P4/Cr峰值>60ng/mg。大熊猫产前9—18d出现P4/Cr峰值,然后急剧下降,达产仔平均需14d。(3)假孕大熊猫由配种到假孕结束所需时间与真孕无显著性差异。在整个假孕期间,P4/Cr波动性大,峰值不太明显,假孕行为表现持续时间平均为41d。  相似文献   

7.
简讯十六则     
《野生动物》2004,25(4):43-45
4月22日获悉,包括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内,今年四川省总共有27只雌性大熊猫参与繁殖计划。专家估计,今秋四川省将迎来大熊猫的生育高峰时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今年将有13只雌性大熊猫参与繁殖。据该基地副主任余建秋介绍,绝大多数大熊猫都将在3月底及整个4月发情,需要进行本交或者人工授精。与此同时,卧龙中心也有14只大熊猫参与到今年的繁殖计划中。(中国熊猫网2004-04-22)  相似文献   

8.
麋鹿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1种大型鹿科动物,其孕期为鹿科动物中最长的1种,长达280多天。圈养条件下,麋鹿难产在鹿科动物中发病率最高,达6%。因此,麋鹿难产是阻碍圈养麋鹿种群发展的重要问题。麋鹿难产处理不当会造成母鹿繁殖障碍,甚至母子死亡,对于圈养麋鹿种群的繁衍构成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武汉动物园于2019年7月引进2只雌性亚成体大熊猫"春俏"和"胖妞"。笔者通过对2只大熊猫的饲养和观察,从圈养环境、饲料使用、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动物丰容、特殊时期的饲养等方面总结了其在武汉地区的饲养需求及饲养管理规律,以期为其它大熊猫饲养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数量稀少,因此,它的繁殖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动物园圈养的条件下,大熊猫自然交配比较困难,往往难以成功。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突破了大熊猫繁殖的难关。北京动物园首先取得成功。1978年9月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行为训练是针对圈养大熊猫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进行的,有利于饲养管理和减少应激反应。本文详细记录了大熊猫行为训练的方法、过程及训练目标,把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分解到具体的目标动作,并规范动作要求(站,坐,趴,躺),从食物和训练技术上严格把关,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大熊猫行为训练程序,为提高繁殖力和医疗检查提供方便条件,达到提高圈养大熊猫生存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的大熊猫在1986~2002年共发生产科疾病14例,发病率为8%。其中发情不典型4例。阴道出血2例,假孕、延迟发情、流产、产后大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产后不哺育幼仔各1例,治愈12例。  相似文献   

14.
免疫分析技术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来选择性对待测物中的抗体或抗原进行识别和测定的方法,其中以放射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技术运用最多.文章简述了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圈养大熊猫雌二醇(E)、促黄体生成素(LH)及孕酮(P)水平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尿中的黄体生成素的峰值几乎与雌二醇峰值同时出现,之后随着孕酮浓度迅速上升而下降,认为黄体生成素高峰的出现即代表有成熟的卵排出,从而为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酶联免疫分析技术通过测定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尿中雌酮-3-葡萄糖醛酸(E1G)的变化以达到预测排卵的目的,所获得的结果与采用放射免疫法相一致.通过以上论述并结合免疫分析技术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世界珍稀动物。根据四川、陕西、甘肃3省调查,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的总数仅千只左右,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造成大熊猫日益减少的原因,除繁殖能力低、栖息地缩小、遗传交流中断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外,疾病摧残也是重要原因。寄生虫感染,尤其熊猫痒螨虫感染具有传播快、感染率高,严重影响熊猫睡眠。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曾发现3只大熊猫受过痒螨虫感染,其中1只雌性成年大熊猫感染特别严重,现将感染致病情况与药物治疗实验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试验1.1症状熊猫2号,雌性,13岁,体重90kg,从野外引进后,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大熊猫谱系(2015),将全世界990只圈养大熊猫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76)和野外来源组(W组,n=314),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2组在统计期限内的总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结果显示,2组大熊猫的周限增长率λ_C和λ_W分别为1. 114 7和1. 000 4,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且λ_C> 1,C组大熊猫种群数量具有上升的潜力; 2组存活曲线均属于I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大熊猫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统计发现:C组大熊猫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5. 00±0. 36),W组为(9. 40±0. 83),两者差异显著(t=-8. 485,N=33,P=0. 000); C组大熊猫的死亡率高峰出现在0~1以及26年龄级之后,15~25年龄级死亡率偏高且波动较大,而W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23年龄级之后且死亡率波动较小。综上可见,在现有圈养条件下,C组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W组生理寿命特征更稳定、死亡率变化趋势更平缓。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喜凤 《野生动物》2014,(3):267-270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目前保持稳定状态。圈养出生个体数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是维持黑叶猴圈养种群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年圈养出生数量占种群总数的87.4%。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42,性比M:F=1:1.04,目前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1 10只(♂48只,♀62只),显示为一个增长的种群;黑叶猴国内圈养种群有58个建立者,基因多样性GD=96.67%,平均近亲系数F=0.0207。建议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避免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保证黑叶猴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濒危物种金丝猴位列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U,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是金丝猴家族成员之一,圈养川金丝猴有助于其种群延续,维持物种多样性。本文从环境设置、食物配置、种群繁殖及疾病预防与控制4个角度简述了圈养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要点,旨在为川金丝猴人工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獭兔是刺激性排卵动物,多胎高产,世代间隔短,繁殖力极强。但生产中,一些繁殖障碍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介绍獭兔的四种繁殖障碍性疾病,即假孕、复孕、宫外孕和难产。了解它们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是提高獭兔繁殖率的重要措施。1假孕母兔经交配或其他处理后,并未受精,或者虽然受精,但在附植前后死亡,将会出现假孕现象。假孕时,由于没有胎盘,在16 d左右黄体退化,于是母兔假孕结束,表现临产行为,如衔草、拉毛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本园在大熊猫繁殖研究工作中,对怀孕的雌性大熊猫兰兰感冒,偏食,食量少,以及怀孕的雌性大熊猫松松发生偏食、兴奋不安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很好。总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