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再循环系统(RS)和流水式系统(FTS)中不同养殖密度下鱼的性能和福利进行比较。为期77天的试验期间,鱼的存活率高达99.3%,而养殖密度也从57kg/m^3增加到了98—108kg/m^3。直到第56天,没有观察到RS和FTS之间在鱼的生长上有明显的差异。此后,在FTS中生长下降,并与RS中50kg/m^3密度下的参照生长率相似。RS中鱼的最终重量比FIB中多17%。受试验末期,NO2升到允许水平值的限制,RS的最大养殖容量接近100kg/m^3,也许是受到CO2浓度的限制(17.8±5.7mg/L),FTS的最大养殖容量接近85kg/m^3。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伊犁河生态渔业中心漠斑牙鲆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实验平台,在生产规模上研究了闭合循环淡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和个体大小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池底覆盖率低于34%时,养殖密度对漠斑牙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个体大小的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加强养殖管理可以降低该影响;漠斑牙鲆全长120mm时,性别分化基本完成,雄鱼规格和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雌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温室养殖业蓬勃发展、因密度高、投饵量大,残饵和排泄物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摄食和生长、甚至生病死亡。因此、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集约化温室养殖的经济效益、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名贵水产品养殖的制约因素。国外工业化养殖多采用水体封闭循环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有水产养殖专用软件系统。我国基本上靠人工进行饲养管理,设施简陋。对于水质恶化的处理、正在探索,均处在研究阶段。目前采用的就是定期换水。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和能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1水质处理设备1.1水质封闭循环处理装置(见图1)主要由前级…  相似文献   

4.
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在浙江南麂海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计D1、D2和D3 3个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笼,养殖密度分别为5、10和15ind·层^-1,研究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养殖密度的提高,壳高(SH)、体质量(BM)、相对壳高生长率(GRH)、相对体质量生长率(GRM)、日增壳高(DHG)、目增体质量(DMG)、体质量与壳高比及特定生长率(SGRSH和SGRBM)等参数不断下降,养殖密度对其影响显著(P〈0.05)。体质昔与壳高随生长时间分别呈现指数生长曲线与逻辑斯谛生长曲线。养殖密度对6月份的相对状态指数(RCF)及5月底的死亡率存存湿著影响(P〈0.05),分析结果表明,10ind·层^-1为适宜的养殖密度。该研究为今后南方海Ⅸ虾夷扇贝规模化商业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果水源充足并且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相对于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来说,水池养殖罗非鱼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养殖的效益也较为可观。在水质条件能持续保持良好的,隋况下,罗非鱼在高密度的水池中生长良好。在水池养殖条件下,必须保持人工增氧(充气)和频繁或连续地换水,以保证水中有充足的氧气和清除水中的废物。养殖系统中养殖用水使用后直接排放掉的称为流水系统,养殖用水通过过滤后再次循环使用的称为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分别向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处理A)、芽孢杆菌+粉碎甘蔗渣(处理B)、芽孢杆菌+粉碎-蒸煮甘蔗渣(处理c),检测养殖环境中的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水体中总菌数、水体中絮团含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和芽孢杆菌对对虾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60天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前期处理组B、处理组c的氨氮(TAN)浓度显著低于处理组A(P〈0.05);甘蔗渣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够提高水体中生物絮团含量,养殖10天以后,处理组B和处理组C的生物絮团含量分别维持在6-3~20 ml/L、8.3~30 ml/L,各时期都显著高于处理组A(维持在2.7~8.3 ml/L)(P〈0.05);处理组B、处理组c收获时对虾平均体重分别为8.56±0.21 g、8.84±0.26 g,显著大于处理组A(7.66±0.40 g)(P〈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池塘养殖大银鱼子代的一年生长实测和统计,得到结果如下:(1)子代大银鱼在 养殖也能迅速生长,经10个月饲养,平均长达117.92mm,平均体重8.50g;(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304×10^-6L^3.293;(3)大银鱼生长与池中适口饵料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光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在养殖水体中的传播特征仍未明确。本研究选取红光(波峰为645 nm)、绿光(510 nm)、蓝光(445 nm)、UVA(355 nm)以及全光谱(蓝光激发硅酸盐荧光粉辐射的白光波长范围可达400~800 nm)5种LED光源,调整辐射照度为60 W/m2,研究其在不同养殖水质环境中的传播规律,为满足室内工厂化水产养殖对象的光生物学需求,实现养殖光环境标准化调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5种不同光谱特征的LED光源在深井海水中的透光率随水深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光源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当透光水深为10 cm时,绿光透光率最大,为(46.01±4.03)%,UVA最小,为(26.01±2.53)%;当透光水深为150 cm时,各光色透光率均小于1.5%;5种不同光色的光源在水体中的透光率衰减曲线均符合乘幂函数。水体对LED光的吸收在不同的光谱区域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水对光谱中红外部分的吸收最为强烈,对可见光谱波段中的红色、黄色和绿色光谱区段的吸收也十分显著;LED光源在养殖水体中衰减严重,水深是影响LED光源在水体中传播的主要因素(P<0.01),其次是总悬浮物(TSS)和化学需氧量(COD),但不同光源在养殖水体中受TSS和COD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光在水体中的衰减由水对光的吸收以及散射作用引起,且光在不同波段的衰减率主要由水生介质的吸收光谱决定。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选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三大优良养殖虾种之一。其适盐范围广,既可在海水中养殖,也可在淡水中养殖。但养殖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南美白对虾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速度。一、南美白对虾的营养特点1.对蛋白质的需求:根据Colvin等(1997)和Smith等(1985)的研究,南美白对虾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30%和36%以上。在低盐度(半咸水、淡水)的养殖环境中,白对虾体内的能量来源倾向于以蛋白质而非脂肪分解。在高盐度(如海水)的养殖环境中,白对虾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特别是豆饼中的蛋白质。因此,实际养殖中…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为20g左右的刺参幼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的EM菌使用方式(G0:不使用;G1:养殖池泼洒;G2:蓄水池泼洒)及不同的换水量(0.5,1.0,1.5倍)对其生长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EM菌及增加换水量均可显著提高刺参的增重率及成活率(P〈0.05),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P〈0.05),且G2使用方式优于G1使用方式;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活性磷酸盐、总磷在使用EM菌和增大换水量后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45天时,使用方式及换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养殖水质无显著影响(P〉0.05),但实验90天时,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养殖水质(P〈0.05)。综上,建议在刺参池塘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在使用EM菌的同时,可适当减少换水量,且以蓄水池直接泼洒使用为优。  相似文献   

11.
国外简讯     
国外简讯养殖用的水循环系统近十余年来,水产养殖上用的水循环系统装置在瑞典和丹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应用此项技术,寒冷地区也可进行温水鱼类养殖(如欧洲鳗),同时还可以节约养殖用水。在丹麦,新的环境法对水资源利用和渔场排水有严格的限制;再则,有些地方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小水体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7.2m^3水泥池中,采和人工配制饲料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进行养殖试验,通过4个阶段180d的养殖,鱼尾均增重1817.5g,日均增重分别为8.5,8.9,9.2,12.3,饲料系数为1.96,2.12,2.33,2.21。中华鲟在水水温处于8-29,1℃时均可摄食生长,利用人工配制养殖中华鲟的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3.
礁石堆密度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规格相近的8—9块礁石装入渔用网袋中,制成礁堆。在12个50cm&#215;40cm&#215;30cm塑料水槽中,分别放入0,1,2,3个网袋礁堆,礁堆体积分别占水体积的0%、2.12%、4.08%和6.71%,每组3个平行。每个水箱中放入平均体质量为2.0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9头,投喂配合饲料,常规管理,研究了礁石堆密度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156d的饲养表明,夏眠前放置礁堆的水槽中,仿刺参的增重率和特殊生长率均高于未放置礁堆的水槽,其中放置1和3个礁堆的仿刺参增重率和特殊生长率较高。各试验水槽水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随礁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各试验水槽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随礁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夏眠期间,仿刺参减重率和死亡率随礁堆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夏眠后,仿刺参的生长依礁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文中讨论了礁堆在仿刺参养殖中的生态作用及其作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养殖方式及适宜养殖水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桑沟湾内,对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JonesetPreston)的笼养与串耳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及不同水层(1m、2m、3m、4m)的养殖效果进行了综合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串耳养殖的扇贝平均壳高增长比笼养扇贝生长快,两种方式效果差异极明显(P<0.01);(2)串耳养殖方式以2m为最佳养殖水层,其次为1m和3m,4m水层最差,而且2m与4m的养殖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3)笼养方式的最佳水层为4m,其养殖效果依次为4m>1m>3m和2m。试验显示,在不同的养殖方式下,栉孔扇贝最佳生长的养殖水层是不同的。本文还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4~20月龄暗纹东方的生长特征。其中体长、体重的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皆随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呈指数曲线相关,方程为,体长、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119.56Ln(t)-90.469,W=0.4127t。试验表明,暗纹东方纯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可进行规模化商品鱼养殖。  相似文献   

16.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分别设置白光(λ_(400~780 nm))、红光(λ_(630 nm))、黄光(λ_(595 nm))、绿光(λ_(530 nm))、蓝光(λ_(455 nm))5组不同LED光谱处理组,研究5种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29.91±0.39) g、(13.78±0.35) cm)]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具有显著性影响。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好(41.09±5.70)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差(36.02±4.18)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DGC(daily growth coefficient)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5组LED光谱处理组舌齿鲈幼鱼摄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红光谱摄食率最高。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测定结果表明,白光谱下IGF-1的mRNA表达量最高;黄光谱下IGF-2的mRNA表达量最高。能量分配方面,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和代谢能较低,摄食能和生长能较高;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较高,摄食能和代谢能较低,生长能最低。对舌齿鲈幼鱼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测定结果表明,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肝脏RNA/DNA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蓝光谱和白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肌肉中RNA/DN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均表现较好,且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具有较高的摄食能和生长能;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表现较差,排粪能较高,生长能较低。因此,红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积极影响;蓝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匙吻鲟仔鱼期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摄食是影响仔鱼期生长的最重要的外界影响因子之一。在水温19.5~20.5℃下,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的开口时间、适宜开口饵料和投饵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匙吻鲟仔鱼在6日龄初次摄食,摄食率在7—8日龄迅速升高,9—10日龄达到100%,11-13日龄略有降低,14-15日龄迅速降低,不可逆点(PNR期)出现在15日龄;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优于丰年虫和颗粒饲料组;养殖水体中轮虫密度在120—150个/mL可满足仔鱼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9.
《渔业现代化》2009,(4):72-72
调研了流速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在29天期间,将最初平均体重102g(标准偏差10.4)的幼鱼以相当于每小时1,2,3,4,6或8个池水量的流速养殖在容量为196L,温度为18&#177;0.29℃,盐度为18.0&#177;0.77和pH变化范围为6.02~7.21的水池中。在试验期间监测总氨氮、溶氧、pH、温度和游离二氧化碳值。结果显示,流速大到每小时4.7个池水量可促进大菱鲆的生长。水池中氨和二氧化碳的积聚以及含氧量受不同流速的影响。结论为流速增加则大菱鲆幼鱼的比生长率增高,这也许可用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鲴(Ictaluner Pwnctatus)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sihuriformes),鲴科(Ictaluridae),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和肉质鲜嫩等特点。我市于1983年从广东佛山引进该品种,并于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年产斑点叉尾鲴4200吨,占重庆水产养殖产量的1.76%。是我市引进品种中除罗非鱼(占养殖产量的2.41%)外养殖最成功、所获效益最好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