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INH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和分析3个绵羊品种INHA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1)滩羊和蒙古羊INHA基因在5′调控区282核苷酸处发生1处A→G突变(P1位点),在第2外显子的第470核苷酸处发生1处A→T突变(P2位点),3个绵羊品种在第2外显子第903核苷酸处发生G→A突变(P3位点)。(2)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P1位点C、D基因频率分别为0.840和0.160,0.852和0.148及0.162和0.838,均处于中度多态;P2位点E、F基因频率分别为0.784和0.216,0.787和0.213及1.000和0.000,滩羊和蒙古羊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引物P3扩增片段中,滩羊和蒙古羊表现为A、B和C 3种单倍体基因型,而小尾寒羊仅表现出A和B 2种基因型。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的A、B、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36,0.037和0.147;0.800,0.926和0.853及0.064,0.037和0.000,B基因在3品种中均为优势基因型。(3)P1位点DD型小尾寒羊产羔数较CD型提高0.636只,CD型滩羊产羔数较CC型提高0.332只,差异均显著(P0.05),CD型蒙古羊产羔数较CC型有提高的趋势;P2位点EF型滩羊产羔数较EE型降低0.387只,差异显著(P0.05),EF型蒙古羊产羔数较EE型提高0.053只,差异不显著(P0.05);P3位点,滩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A、C基因型分别多0.215只和0.200只,蒙古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C基因型多0.250只,小尾寒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A基因型多0.620只,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3个绵羊群体在INHA基因P1、P2位点均表现一定的多态性;滩羊和蒙古羊P2位点可能为控制产羔数的"不利"突变位点,3个绵羊群体INHA基因P1、P3位点可能为控制产羔数的"有利"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设计6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促黄体素β基因(LHβ)5′调控区和外显子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湖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陶赛特、特克赛尔和哈萨克)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探讨该基因与湖羊繁殖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在5′调控区发现4个多态性位点(286 bp T→C、424 bp A→G、439 bp T→C、705 bp G→A),在第2外显子区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1 042 bp C→G、1 136 bp C→T),在第3外显子区内没有任何SNPs位点。研究初步表明,湖羊LHβ基因AB型的平均产羔数比AA型多0.45只(P0.05),GJ型的平均产羔数比GG型多1.83只(P0.05),EE型平均产羔数比EF型多0.03只,但差异不显著(P0.05);AB基因型初生重最小二乘均值比AA基因型多0.56 kg(P0.05),体高最小二乘均值比AA基因型多2.12 cm(P0.05);其他基因型的初生性状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布尔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LH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布尔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的血样,针对LHβ基因5′调控区及3个外显子设计6对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LHβ基因在6个位点上的多态性,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该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引物P1与P5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1扩增产物有PP、PQ和QQ 3种基因型,P5扩增产物有LL和LM 2种基因型,其余4对引物的扩增片段没有多态性。LHβ基因P1引物位点PP与QQ基因型相比,PP型在第153 bp处发生了C→A突变;引物P5位点LL与LM基因型相比,LL型在第64 bp处发生了T→C突变,2处突变均未导致氨基酸变化,为沉默突变。在引物P1位点,布尔山羊PP型个体第3,4胎产羔数均极显著高于PQ型个体(P<0.01),西农萨能奶山羊PP型个体第4,5胎产羔数均显著高于PQ型个体(P<0.05);在引物P5位点,布尔山羊LL型个体第4,5胎产羔数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LM型个体,西农萨能奶山羊LL型个体第5胎产羔数极显著高于LM型个体(P<0.01)。【结论】引物P1与P5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1和P5位点可能对山羊的产羔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绵羊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MPR-IB基因为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以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多胎品系为材料,利用PCR-SS-CP、PCR-RFLP和基因测序分析BMPR-IB基因5′非翻译区、编码区和3′非翻译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研究该基因SNP位点与绵羊高繁殖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MPR-IB基因5′非翻译区不存在多态性,编码区存在2个碱基突变(746A→G和1113C→A),3′非翻译区存在1个碱基突变(1354A→G)。最小二乘模型分析表明,A746G突变对绵羊高产羔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程度(P0.001),A1354G突变对绵羊高产羔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A746G位点能够用于高繁殖力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多胎品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湖羊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基因外显子11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扩增区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在1147位发生G→A的突变;引物P6扩增区存在3种基因型,CC、CD和EE型,经序列检测,CC型与CD型间存在T→A的突变,CC型与EE型间存在C→A的突变。将各基因型湖羊的产羔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2位点AB型湖羊产羔数较AA型高,平均为2.05±0.76,P6位点CD基因型湖羊产羔数较CC和EE型高,为2.50±0.55,经SPSS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GDF9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与绵羊产羔数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根据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DF9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研究不同基因型和小尾寒羊产羔数间的相关性.检测结果表明:小尾寒羊、白萨福克和特克赛尔绵羊都检测出AA、AB和BB 3种基因型,而在藏羊中只检测到AA、AB 2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BB型为突变纯合型,其外显子2的75个碱基发生了C→T的突变(G2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为沉默突变.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关系为AB>AA>BB,但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GDF9基因的G2突变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绵羊品种(湖羊、晋中绵羊和陵川半细毛羊)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基因外显子11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研究该基因多态性对湖羊性早熟和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扩增区存在2种基因型,分别为LL和LM型,在3个绵羊品种中均未检测到MM型;引物P6扩增区存在6种不同的SSCP带型,经序列比对分析存在T2053A、A2044T和G2003A的错义突变。湖羊和晋中绵羊P2扩增区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P6扩增区的2 053、2 044、2 003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在湖羊和晋中绵羊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间存在显著差异。P2扩增位点仅陵川半细毛羊的基因分布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P6扩增区湖羊和晋中绵羊在各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处于群体平衡状态,陵川半细毛羊除2 003突变位点基因分布处于群体不平衡状态外,其余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LHR外显子11区不同基因型湖羊各胎次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LHR外显子11对湖羊的性早熟和高繁殖力性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BMPR-IB基因作为绵羊多胎性能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BMPR-IB基因作为湖羊、小尾寒羊及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类型多胎性能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该基因在湖羊、小尾寒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类型中的多态性,并与其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种羊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746碱基处均检出与BooroolaMerino相同的A→G突变,可分为3种基因型(BB型、B 型和 型)。湖羊中几乎全部为BB基因型;小尾寒羊中以BB和B 基因型为主;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类型中以B 基因型为主;BMPR-IB基因与产羔数显著相关,是上述3种羊的多胎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绵羊品种(湖羊、晋中绵羊和陵川半细毛羊)促黄体素受体( 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 ,LHR)基因外显子11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研究该基因多态性对湖羊性早熟和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扩增区存在2种基因型,分别为LL和LM 型,在3个绵羊品种中均未检测到MM 型;引物 P6扩增区存在6种不同的SSCP带型,经序列比对分析存在 T2053A、A2044T和G2003A的错义突变.湖羊和晋中绵羊P2扩增区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 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P6扩增区的2053、2044、2003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在湖羊和晋中绵羊间差异不显著( P>0.05),而与陵川半细毛羊间存在显著差异.P2扩增位点仅陵川半细毛羊的基因分布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P6扩增区湖羊和晋中绵羊在各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处于群体平衡状态,陵川半细毛羊除2003突变位点基因分布处于群体不平衡状态外,其余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L HR外显子11区不同基因型湖羊各胎次产羔数差异不显著( P>0. 05),表明 L H R外显子11对湖羊的性早熟和高繁殖力性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抑制素α(Inhibin-α,INHA)基因5调控区在高繁殖力山羊品种(黄淮山羊和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以及低繁殖力品种(波尔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黄淮山羊繁殖力的影响.设计3对引物扩增山羊INHA基因5′调控区序列,只有引物2在3个山羊群体中检测到多态性,出现了3种基因型(AA、AB、BB),测序结果表明BB 型和AA 型在INHA基因5′调控区都发生了2处碱基突变(260G→T和353 A缺失).黄淮山羊突变纯合型(BB)和突变杂合型(AB)平均产羔数分别比野生型(AA)多1.25 只(P<0.01)和0.78 只(P<0.05).初步表明,INHA基因可能是影响黄淮山羊高繁殖力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其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取PCR-SSCP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方法检测类固醇21-羟化酶(steroid 21-hydroxylase,CYP21)基因的10个外显子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中等繁殖力品种(湖羊)和低繁殖力品种(多赛特羊和特克塞尔羊)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设计的10对引物中,仅引物P8扩增的片段存在多态性。对于P8扩增得到的片段,经HinPⅠ1酶切后,可在小尾寒羊、湖羊和多赛特羊中检测到AA和AB型,而在特克塞尔羊中只检测到AA型;经BcnⅠ酶切后,在小尾寒羊、湖羊、多赛特和特克塞尔羊中均检测到CC和CD型。测序结果显示AB型与AA型相比在2340位发生了A→G突变,但并未引起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CD型与CC型相比在2376位发生了G→A突变,也未引起所编码氨基酸的变化。AB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A型的多0.96只(P<0.05),CC型和CD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CYP21基因的B等位基因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一个候选DNA标记。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GnRH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的表达规律、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深入了解其对小尾寒羊多羔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6只小尾寒羊(FecB++型单、多羔母羊各3只)的生殖组织及脑组织中GnRH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380只小尾寒羊和共380只的小尾寒羊、滩羊、苏尼特羊、策勒黑羊、湖羊和草原型藏羊GnRH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进行多态性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nRH基因在下丘脑、卵巢和子宫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下丘脑高表达。在小尾寒羊多羔群体中,GnRH基因在卵巢、大脑、下丘脑、垂体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单羔群体(P0.01),暗示其可能参与了小尾寒羊多羔性状调控。分型发现GnRH基因2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单、多羔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关联分析表明,GnRH基因的2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个SNPs在所有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2个SNPs在各个绵羊品种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多态性,为松辽白鹅的选种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鹅PRLR基因5′调控区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SSCP技术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得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占主要优势;在PRLR基因5′调控区80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A→G)。[结论]PRLR基因5′调控区存在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牛AA-NAT基因DNA序列和绵羊该基因mRNA序列,设计5对引物(P1~P5),每对引物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8只小尾寒羊,PCR产物克隆测序,序列拼接获得小尾寒羊AA-NAT的DNA序列,总长为2 138 bp。序列比对发现P3的扩增产物中存在C617T的沉默突变。根据获得的小尾寒羊AA-NAT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P6,利用PCR-RFLP技术分别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白杜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萨福克和特克塞尔)中检测该位点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引物P6扩增片段在滩羊、萨福克和特克塞尔中均检测到CC、CT和TT 3种基因型,在小尾寒羊和白杜泊中只检测到CC和CT 2种基因型;该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尾寒羊CC和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4和0.76,CC型母羊平均产羔数比CT型多0.48只(P<0.01)。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AA-NAT基因617位点与绵羊的常年发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C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一个潜在有效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与阿勒泰羊产羔数相关的DNA标记,本试验以153只产羔数不同的阿勒泰羊作为样本,利用PCR-SSCP、DNA测序等方法,对COIL、FSHR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阿勒泰羊中存在COIL基因(g.7321466GC)、FSHR基因(g.75320741CT)两个突变位点,均具有多态性。COIL基因产生3种基因型(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667、0.098,G为优势等位基因;FSHR基因产生3种基因型(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190、0.575。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COIL、FSHR基因在阿勒泰羊群体的PIC值分别为0.370、0.344,都属于中度多态位点。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COIL基因GC、CC型的产羔数极显著高于GG型(P0.01),GC型与CC型之间的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FSHR基因3种基因型间的产羔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COIL基因g.7321466GC位点有望作为提高阿勒泰羊产羔数的有效DNA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2,BMPR2)基因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单羔和多羔小尾寒羊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qPCR技术检测BMPR2基因在小尾寒羊14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同时,使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BMPR2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在6个绵羊品种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结果]BMPR2在14种组织中呈广谱表达,其中在肺脏、大脑、肝脏以及下丘脑组织高表达;BMPR2在卵泡期多羔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单羔组.BMPR2基因g.203707935A>G和g.203708072T>C位点在单、多羔绵羊品种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g.203708352A>G位点与小尾寒羊三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野生型产羔数显著高于杂合型.通过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小尾寒羊FecB基因型复合分析发现,3种复合基因型与小尾寒羊三胎产羔数显著关联(P<0.05),AA-GG基因型产羔数显著高于AA-AG和AA-AA基因型,推测该位点突变可能削弱了FecB基因信号强度,导致产羔数下降.[结论]BMPR2基因g.203708352A>G位点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呈显著负相关,为小尾寒羊产羔性状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绵羊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寻找控制绵羊繁殖力的分子标记位点。【方法】以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同龄已有产羔记录的蒙古羊(单胎母羊和双胎母羊)、无角陶赛特羊(单胎母羊和双胎母羊)、小尾寒羊(多胎母羊)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与分析。【结果】试验羊只存在AA型和AB型2种基因型;AB型个体在BMPR-IB基因第864位点发生C→T突变,出现T/C的杂合,所有试验样本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基因。χ2适合性检验表明,无角陶赛特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不同基因型在不同产羔类型绵羊中的分布差异显著,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绵羊BMPR-IB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产羔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第864位点的突变在不同繁殖力母羊群体中分布不同,表明绵羊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绵羊产羔数相关,可以作为控制绵羊繁殖力的潜在遗传标记位点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在绵羊地方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开展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和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兰州大尾羊(38只)、滩羊(58只)、甘加羊(40只)、欧拉羊(30只)和乔科羊(39只)五个地方绵羊品种205只个体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UTR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这五个地方绵羊品种的FAS基因3′-UTR区中,有951位点和1005位点2个多态位点;两位点分别存在AA、Aa、aa和EE、Ee、ee各三种基因型,而aa和ee基因型未检测到;AA和EE基因型频率高于Aa和Ee基因型频率,基因型AA和EE为优势基因型;A和E两个等位基因频率高于a和e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适合性检验表明,这5个地方绵羊品种在951位点和1005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测序结果表明,951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951位所对应处有一处C→T突变;1005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1005位所对应处有一处A→G突变。FAS基因mRNA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951位点的突变能导致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1005突变不会改变其二级结构。【结论】五个地方绵羊品种在FAS基因3′-UTR区有951位点(C→T)和1005位点(A→G)两个SNPs,2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频率分布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与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GLIS1基因多态性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绵羊GLIS1基因的2个SNP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绵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单羔和多羔绵羊品种之间,GLIS1基因2个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关联分析显示,g. 27775611 T C位点与小尾寒羊第二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而g. 27857114 T G位点与各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P 0.05)。研究初步表明, g. 27775611 T C位点可能参与绵羊产羔数性状的调控,而g. 27857114 T G位点可能不是影响绵羊产羔数的关键位点。该研究可为绵羊高繁殖力基因及关键位点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山羊GDF9基因外显子突变位点,发现编码序列第183 bp、719 bp、959 bp、1189bp处分别发生了C→A、C→T、A→C、G→A的单碱基突变。序列分析显示C183A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C719T突变使蛋白质第240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丙氨酸,A959C突变使第320位氨基酸残基由谷氨酰胺变为脯氨酸,G1189A突变导致第397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应用LDR技术对济宁青山羊(234只)、鲁北白山羊(90)只、沂蒙黑山羊(84只)进行GDF9四个突变位点的群体检测,利用SAS软件GLM过程对四个位点的基因型效应和产羔数进行了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C183A突变对济宁青山羊和鲁北白山羊产羔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沂蒙黑山羊的产羔数有显著影响(P<0.05),CC型产羔数比AC型多0.11只(P<0.05);C719T突变和A959C突变对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沂蒙黑山羊的产羔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G1189A突变对山羊产羔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鲁北白山羊产羔数有显著影响(P<0.05),AG型产羔数比AA型多0.42只(P<0.01),G1189A突变对沂蒙黑山羊产羔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AA型产羔数分别比AG型、GG型多0.34只(P<0.05)、0.38只(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