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房炎奶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机选取21头临床健康荷斯坦奶牛(CMT检测呈阴性)、19头隐性乳房炎奶牛(CMT检测呈阳性)、33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分别于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sa、IgM、IgG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含量高于健康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3组奶牛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63头荷斯坦奶牛,比较研究临床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的血液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1)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在120,70,50,30 s-1等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积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而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2)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IL-1β、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隐性乳房炎奶牛(P<0.05),而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各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证实了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瘀证"的客观存在,乳腺炎症反应参与了血瘀证的形成,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中IL-8、TNF-α可以用作乳房炎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乳酶LDH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敏感的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选择220头荷斯坦泌乳奶牛,分别采集乳汁进行体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汁中LDH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乳汁体细胞数(SCC)与LDH活性呈正相关(r2=0.93).选择LDH活性>100 IU/L作为隐性乳房炎的判定阈值,诊断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3%,Jouden指数为0.52.结果提示,LDH可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中药复方对隐性乳房炎患病奶牛血清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穿山甲、芙蓉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通草、丝瓜络、紫花地丁及王不留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单纯的水煎浓缩法提取有效成分,对患乳房炎泌乳奶牛进行治疗,以健康牛为对照,对健康牛和用药前后乳房炎奶牛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组奶牛在用药第21天时分别使血清中的LDH和ALT活性下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组奶牛血清AST活性在用药第15,21天时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中药复方对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修复奶牛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降低受损细胞产生的酶含量,具有一定的提高患病奶牛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乳房炎对奶牛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随机选择48头泌乳期奶牛,比较正常奶牛与乳房炎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抗氧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变化,进一步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预防及控制提供研究基础。试验结果表明:乳房炎组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奶牛血清中Zn、Fe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而Cu含量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乳房炎组奶牛血清中V_C、V_E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这说明患牛体内Zn、Fe、V_C、V_E的显著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乳房炎奶牛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与乳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24头患不同程度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和8头健康奶牛为试验动物,采集64份乳样分离乳清,利用ELISA法检测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结果表明:患中、重度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或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程度成正相关性,随着乳腺炎症状加剧,乳清中IL-1β和IL-6含量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临床型乳房炎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生产性能、体况评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来自同一牛场的1~3胎、产后57d、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8头荷斯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另外8头健康奶牛作为对照,记录每天采食量和产奶量,每周进行2次体况评分和乳成分分析,分析其产后9~11周内生产性能和体况变化,于产后第77天晨饲前采集颈静脉血样,检测血清白蛋白、葡萄糖、25-羟基维生素D_3、总钙和β-羟丁酸水平。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患牛产奶量呈线性下降(R~2=0.96),体况评分呈线性升高(R~2=0.88);患病牛干物质采食量、饲料转化率、产奶量、4%乳脂肪校正乳产量、能量校正乳产量、牛奶乳酸含量和冰点显著降低(P0.05);乳蛋白率、牛奶酪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牛奶体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患病牛血清白蛋白和25-羟基维生素D_3的水平低于生理正常值范围,血清葡萄糖含量超出生理正常值范围;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患病牛血清β-羟丁酸含量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8);两组间其他乳成分含量及产量、总钙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临床型乳房炎可降低泌乳高峰期奶牛采食量、产奶量、饲料转化率和牛奶品质,提高奶牛体况评分,使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乳房炎及病原菌组成对中国荷斯坦牛测定日泌乳性能及体细胞数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09年9月对江苏某奶牛场140头成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和DHI测定,同时对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分析了不同乳房炎类型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对测定日泌乳性能和乳中SC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牛场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正常奶牛比例分别为10.00%、51.10%和37.90%,其中隐性乳房炎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最多(19头,占26.00%),其次为链球菌单独感染(17头,占23.30%).由1种细菌单独感染的比例为26头(占36.11%),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为44头(占61.11%).乳房炎类型对测定日产奶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4个指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奶,同时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正常奶,而临床乳房炎奶和隐性乳房炎奶在所有检测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临床乳房炎奶比隐性乳房炎奶体细胞数高出约100万·mL-1.不同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感染奶牛测定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同时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乳房炎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P<0.01),正常奶牛维持较低SCC的能力较强,隐性乳房炎奶牛在下一泌乳月体细胞增加的可能性较大.不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奶牛生产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危害性也最大,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对测定日产奶量和乳中体细胞数影响最大.该结果为奶牛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分析邯郸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种类及乳房炎的发生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应用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致病菌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或ELISA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邯郸地区69%以上患乳房炎奶牛是由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与正常奶牛相比,患病奶牛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糖、免疫球蛋白G(IgG)、皮质醇(COR)含量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去甲肾上腺素、免疫球蛋白M(IgM)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表明患乳房炎奶牛的某些血清生化指标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阐明酮病奶牛血液病理学变化,为酮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围产后期10头奶牛,根据血酮仪检测β-羟丁酸(BHBA)的浓度进行分组,检测2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酮病奶牛血中BHBA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而游离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Glu)含量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BHBA、NEFA都超出正常范围;碱性磷酸酶(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血肌酐(CREA)和L乳酸盐(L-ACT)显著升高(P0.05),而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酮病组奶牛血钙(Ca)浓度降低且低于正常范围;且酮病组奶牛血浆中牛结合珠蛋白(HP)极显著高于健康组,血浆中白介素1β(IL-1β)酮病组高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血液中能量代谢、肝功、矿物元素和炎性因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为诊断与预防酮病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奶牛乳清H_2O_2水平及其意义,在南宁市某奶牛场随机选取122头泌乳奶牛分4次采集乳样,记录奶牛临床健康情况、检测乳汁体细胞数(SCC),分离乳清并检测H_2O_2含量,分析乳清H_2O_2含量与奶牛疾病、乳品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疾病组奶牛乳清H_2O_2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奶牛(P0.05);乳汁SCC与乳清H_2O_2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729,P0.001);乳优组乳清H_2O_2含量显著低于乳差组(P0.05)。提示:乳清H_2O_2可作为判断乳品质量和临床检测奶牛乳房炎等疾病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以及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植物提取物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18头体况、泌乳期、泌乳量相近,且4个乳区混合乳样中体细胞数(SCC)>5×105/mL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根据乳样中SCC相近原则,分为对照组(CON组)、蒲公英组(DAN组)和连翘组(FOR组)。对照组饲喂全混合型饲粮(TMR),蒲公英组饲喂TMR+蒲公英提取物,连翘组饲喂TMR+连翘提取物,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添加剂量均为60 g/d。试验开始前1周内,奶牛均未进行过药物治疗,试验期45 d。试验期间每7 d采集1次乳样,测定乳成分和SCC;试验结束后采集乳样并测定牛髓过氧化物酶(MPO)、乳酸脱氢酶(LDH)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采集血液样品并测定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2)蒲公英和连翘组牛乳中LDH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蒲公英组牛乳中N...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选取240头不同泌乳阶段、1~8胎次的荷斯坦奶牛,探讨影响牛奶中体细胞数以及产奶量和乳成分的某些因素。同时,12头健康奶牛、15头亚临床乳房炎奶牛以及15头临床乳房炎奶牛分别分为3组,第1组不添加蛋氨酸锌,第2、3组分别添加蛋氨酸锌5g/d·头和10g/d·头。亚临床和临床性乳房炎奶牛乳房内注射抗生素(100mg),直到完全康复。研究结果显示,冬季乳中体细胞数最高(P0.05),接着是夏季,最低的是秋季。体细胞数的变化是随着泌乳开始产奶量上升到高峰期的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之后显著升高(P0.05),并且随着泌乳期的增加也在升高。正常奶牛、亚临床乳房炎奶牛和临床乳房炎奶牛的比例分别为77.71%、15.82%以及6.46%。产奶量和乳成分以及产奶收入都随着体细胞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补充蛋氨酸锌导致乳中体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亚临床和临床乳房炎补充蛋氨酸锌显著降低了乳中体细胞数、导电性、康复时间以及与未添加组奶牛相比消耗的费用(P0.05)。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考察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壳聚糖和聚维酮碘为主效消毒成分研制奶牛乳头保护膜药浴剂,分别使用壳聚糖乳头保护膜药浴剂(左乳区,试验组)和聚维酮碘药浴剂(右乳区,对照组)对奶牛乳头进行药浴,通过乳中营养成分、体细胞数(SCC)及体细胞评分(SCS)、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等指标评价壳聚糖乳头保护膜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3的壳聚糖对6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在乳头保护膜中添加1.00%的壳聚糖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的抑菌效果要显著大于未添加组(P0.05);乳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28 d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含量、总固体含量和SCC、SCS差异不显著,28 d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9.38%和14.58%,此外试验组14 d的SCC显著低于0 d(P0.05),而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壳聚糖乳头保护膜药浴剂可有效地预防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蒲公英散及其水提物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疗效,试验将12头健康奶牛作为对照组(A组),试验过程中不给予任何药物;将24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随机分为蒲公英散灌服组(B组,灌服蒲公英散,每头每天250 g)和乳房灌注蒲公英散水提物组(C组,乳房灌注蒲公英散水提物,每头每天100 mL),1次/d,连续给药7 d,观察至第12天。给药后根据乳房或患病乳区的临床症状、产奶量、泌乳和乳汁质量判断治愈情况,统计治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在试验第1,4,7,12天检测试验奶牛的产奶量、乳汁体细胞数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B、C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41.67%和75.00%,治愈率分别25.00%和58.33%。B、C组奶牛乳汁体细胞数及乳清IL-1β、IL-6、IL-8和TNF-α质量浓度在试验第1,4,7,12天均极显著高于A组(P<0.01),但随用药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B、C组产奶量在试验第1,4,7,12天均极显著低于A组(P<0.01),并随用...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探讨了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与体细胞数的关系,确定其变化是否由乳房炎引起,为今后乳房炎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依据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细胞数的检测结果,将82头泌乳奶牛分为低体细胞组(体细胞评分≤2分)、中体细胞组(29〈体细胞评分≤6分)和高体细胞组(体细胞评分〉6分),分别检测各组奶牛血清和乳清中细胞因子TNF-a、IL-6的含量,对结果采用SPSS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体细胞数的增加,血清和乳清中TNF—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乳清样本各组间TNF-a含量差异显著,高体细胞组显著高于低体细胞组(P〈0.05),中体细胞组TNF—a的含量极显著高于低体细胞组(P〈0.01)。血清样本中IL-6的含量差异显著,中体细胞组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高于低体细胞组(P〈0.05),高体细胞组与低体细胞组血清中IL-6的含量差异接近显著(P值为0.059)。  相似文献   

17.
乳房及腿部洁净度对奶牛体细胞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制约奶牛生产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是评价牛奶品质和奶牛乳房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规模化牧场536头荷斯坦母牛进行洁净度评分,其中主要涉及乳房、上腿及下腿三个部位。旨在通过分析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数的影响程度及规律,以期为规模化牧场奶牛饲养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及生产指导依据。通过SAS 9.1软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除洁净度评分作为固定效益外,考虑的固定效应包括组别效应、泌乳阶段效应及胎次等。结果表明,乳房洁净度评分对SCC有显著影响(P0.05),下腿洁净度评分对SCC有极显著影响(P0.01),上腿洁净度评分对SCC影响不显著(P0.05)。SCC随着乳房、下腿洁净度评分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对上腿洁净度评分不敏感,三个部位洁净度评分显著正相关。可见通过对牛群身体洁净度评分,可以有效了解牛群乳房的健康状况,对提高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更准确地检测隐性乳房炎,为评价隐性乳房炎乳汁的变化提供参考。试验分别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CMT)法与溴麝香草酚蓝检测(BTB)法对35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同时比较了2种测定方法下乳pH、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乳成分及血液常规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检测方法中,CMT法检出阳性率(40%)高于BTB法(34.3%),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CMT法的吻合率(35.71%)低于BTB法(41.67%)。2种检测方法呈阳性的乳pH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BTB检测法呈阳性乳的体细胞数显著高于(P0.05)阴性乳,而CMT法检测呈阳性的乳中体细胞数(SCC)的对数值比阴性乳高13.6%;BTB法检测呈阳性的SAA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2组阳性与阴性组间奶牛血细胞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表明,2种检测方法中,CMT法比BTB法灵敏,但BTB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它不仅影响奶牛产奶量,同时也影响牛奶品质、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隐性乳房炎影响更加严重.因此,乳房炎的早期诊断对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乳汁体细胞计数(somatic cell counts,SCC)广泛作为奶牛乳腺感染的诊断指标,乳汁体细胞数可以比较精确地反映奶牛乳房炎症程度,乳房炎症损伤越严重,则乳汁体细胞数越高[1].  相似文献   

20.
乳房炎是影响奶牛生产经济效益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而体细胞数(SCC)是反映奶牛乳房健康及牛奶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670头荷斯坦奶牛后腿上部及侧面、乳房、后腿下部进行洁净度评分,探讨乳房及肢蹄洁净度对荷斯坦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试验运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除了将洁净度评分作为固定效应外,其他固定效应还包括组别效应、泌乳阶段效应及胎次效应。结果表明:①组别与胎次对体细胞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②泌乳阶段、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与乳房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为4分的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1),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为3分的体细胞评分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5);乳房洁净度评分为3分的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1);后腿上部及侧面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评分影响不显著(P0.05)。③奶牛乳中体细胞数随着奶牛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与乳房洁净度评分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对牛群身体洁净度评分,可以有效了解牛群乳房的健康状况,可为规模化牧场奶牛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