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取食不同浓度的蜂蜜、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清水对照对伞裙追寄蝇寿命、日均存活率、产卵量、产卵期、逐日产卵量,以及子代发育历期、寿命、寄生率、羽化量、雌蝇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的蜂蜜水处理的伞裙追寄蝇,雌蝇平均寿命为33.13 d,雄蝇平均寿命为21.71 d,与清水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喂食10%蜂蜜水的雌蝇存活天数最长为51 d。补充10%蜂蜜水的伞裙追寄蝇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70.20和13.77粒/d。10%蜂蜜水喂食的成虫其子代羽化出的雌蝇平均寿命最长,为35.41 d。不同营养源对伞裙追寄蝇子代蛹重、寄生率、雌蝇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行为及发育特征和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将卵产在5龄草地螟幼虫的胸部,蝇蛆孵化后直接钻入寄主体腔内发育,幼虫发育成熟后便会钻出寄主体外化蛹。完成卵到幼虫期的发育需约12 d。蛹经11 d左右即可以羽化为成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约25 d。雌雄之间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差异,但雌蛹的发育比雄蛹慢。雌蝇羽化后可以立即交配,而雄蝇羽化后约2 d后才能交配。补充营养的雌蝇平均产卵量约为130粒/头。还初步研究了影响双斑截尾寄蝇寄生能力的因素。简单介绍了其室内饲养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雌雄配对后成虫活动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配对后雌、雄成虫日活动行为节律,在室内人工气候室中配对饲养斜纹夜蛾,连续6 d观察成虫移动、静息、补充营养、产卵和交配5个行为类型。结果表明,在配对后6 d内,斜纹夜蛾的交配、产卵、移动、补充营养和停息行为所占比例均有明显变化,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配对后的前2 d,在配对后第6天成虫除偶尔补充营养外基本处于停息状态;交配行为有2个明显高峰期,即00∶00~01∶00(3.89%)和04∶00~05∶00(3.89%),雌、雄成虫移动行为日节律所占比例在03∶00~06∶00和补充营养行为日节律在03∶00~05∶00差异显著;成虫各行为分配频次最多的是停息行为,远高于其它行为,且各行为所占比例差异极显著,但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雌、雄成虫运动行为几乎全部发生在暗期,且在不同时间段无显著差异;光、暗期各行为活动发生的比率差异显著;在暗期不同时间段,除雌蛾的移动行为、雄蛾的补充营养行为和交配行为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种行为均差异显著。表明斜纹夜蛾雌、雄配对后移动、静息、补充营养、产卵和交配行为受成虫日龄影响较大,也受性别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日节律性。  相似文献   

4.
在光周期L∥D = 16 h∥8 h、温度(25±1)℃条件下对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 (L.)]成虫的羽化、产卵及卵的孵化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苹果蠹蛾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主要集中在08:00-13:00,此时段羽化数占总数的50.18%。②雌虫羽化当天不产卵,羽化后第2天开始产卵,可持续到羽化后的第9天;产卵主要集中在羽化后的2~5 d,其产卵量占总卵量的91.9%。③雌虫日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22:00,日产卵高峰期为19:00-21:00,高峰期产卵量占总卵量的70%。④卵在白天孵化,孵化时间集中在05:00-18:00,其孵化数占92.8%,08:00-09:00达到卵的日孵化高峰。  相似文献   

5.
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是云南石榴上最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为明确不同性比对该虫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70%±10%条件下,分别设置1∶4、1∶3、1∶2、1∶1、2∶1、3∶1和4∶1(♀∶♂)共7种雌雄性比处理,研究了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子代卵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性比为2∶1时的产卵期、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长于其余性比,产卵前期短于除3∶1外的其余性比;性比为1∶2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性比为1∶3时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卵的孵化率显著大于除1∶2外的其余性比。无论在偏雄或偏雌性比条件下,随着雄虫或雌虫比例的增大,产卵前期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产卵期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平均单雌产卵量均先逐渐增大后减小。偏雄性比条件下子代卵的孵化率高于偏雌条件下。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及生殖力有显著影响,性比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井上蛀果斑螟种群的生殖。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的羽化节律和羽化进程、交配行为及交配节律,在室内恒定条件下(光照周期为L∥D=14h∥10h,温度为(25±2)℃,相对湿度为75%~80%),对白星花金龟的羽化及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羽化在白天和晚上均可发生,雌雄羽化节律均表现出驼峰型,雌虫羽化最高峰出现在04:00-06:00,雄虫的羽化最高峰出现在16:00-18:00;2)羽化进程为33d,羽化高峰期为开始羽化后的15~33d,羽化数占总数的76.77%,雌虫较雄虫羽化早;3)交配行为分为相遇和交配。相遇包括相互避让、相互攻击、爬背、抱对、交配等;交配包括爬背、抱对和交配,部分具有配后保护行为;4)72h内交配不止一次的占30%,交配持续时间最短的为95s,最长的295s,平均(182±28)s;5)24h内抱对出现了两个高峰:18:00-20:00和20:00-22:00,抱对率分别为92.5%和90%,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和其他时间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24h内有两个交配高峰,分别为12:00-14:00和20:00-22:00,交配率分别为35%和40%,且和其他时间段呈显著差异(P0.05)。白星花金龟在00:00-08:00和16:00-20:00时间段未发生交配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了高效防控果园李小食心虫, 本文研究了李小食心虫羽化规律、化蛹场所、成虫寿命、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征, 结果表明:在1天之中有40.39%的李小食心虫在上午8:00-12:00羽化, 羽化后第4天成虫开始产卵, 并有2个产卵高峰期, 分别在羽化后第5~6天和第8~9天; 雌成虫平均寿命为8.60~9.08 d, 雄成虫为7.40~8.11 d, 不同营养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 但对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取食10%蜂蜜水的雌成虫产卵量最高, 平均达51.56粒/雌, 与不取食的雌成虫产卵量有显著性差异; 有83.34%的卵产在果实上, 显著高于在其他部位的产卵量; 产卵后第2天便有幼虫孵化, 第3天的卵孵化率为43.81%, 显著高于其他日龄卵的孵化率; 有47.40%的幼虫在0~3 cm深土壤中化蛹, 显著高于其他场所的化蛹量; 6月之前幼虫没有滞育现象, 7月上旬有53.58%的幼虫进入滞育。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温度(25±2)℃,光周期L∥D=12h∥12h,相对湿度(75±10)%条件下,对蒲螨的寄生行为、其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膨腹体的发育过程以及世代生活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室内蒲螨能很好地找寻寄主并寄生。平均每头雌螨一生产雌43.31头,产雄4.82头,产子期14.06d,寿命为21.21d。蒲螨对椰心叶甲各龄期的选择性达极显著差异,最喜欢寄生蛹,选择寄生率达到96.67%;其次是5龄幼虫,寄生率为60.00%;1龄幼虫的寄生率最低,只有10.00%。  相似文献   

9.
黄野螟是白木香重要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黄野螟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腺粗提物、杀虫灯等诱集黄野螟成虫,研究其活动规律;采用正己烷浸提雌蛾性腺获得粗提物,用Y型嗅觉仪测定雄蛾对雌蛾性腺粗提物的选择趋势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田间雌雄比例为1∶1.124,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481;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1:00,其中以21:00—23:00羽化率最高;2日龄雄蛾对2日龄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的反应较强,尤其对雌蛾性腺23:00—2:00粗提物反应最强,说明23:00—2:00是黄野螟性信息素释放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低温驯化对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的影响,结果显示,阿里山潜蝇茧蜂雌雄成蜂SCP、FP均随驯化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处理时间为24 h时,雌雄成蜂SCP、FP均达到最高值,(SCP分别为雌-7.66±0.27℃、雄-7.22±0.31℃,FP分别为雌-2.95±0.16℃、雄-2.58±0.23℃)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时间为72 h时,雌雄成蜂SCP、FP均达到最低值(SCP分别为雌-9.76±0.30℃、雄-8.98±0.28℃,FP分别为雌-5.08±0.23℃、雄-4.28±0.28℃),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相同处理时间,雄虫SCP值高于雌虫。从头年的12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山潜蝇茧蜂越冬雌雄蜂的SCP、FP均低于室内饲养的对照组,到次年3月份雌雄虫SCP、FP均降至最低值(SCP分别为雌-12.24±0.23℃、雄-11.37±0.26℃,FP分别为雌-6.65±0.24℃、雄-5.81±0.24℃),且同月份雌蜂的SCP、FP均低于雄蜂。阿里山潜蝇茧蜂越冬代成蜂寄生率及其子代的羽化率均随时间的推移先下降后上升,但均低于对照组;寄生率及其子代的羽化率均在次年2月份时降至最低(寄生率为37.12±1.04,羽化率为9.68±0.47),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次发现草地螟卵寄生蜂—暗黑赤眼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我国2008年8月初首次实地发现的草地螟卵寄生蜂及其寄生率和性比。所发现的卵寄生天敌为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 Voegele)(膜翅目:赤眼蜂科)。发现暗黑赤眼蜂的地区位于河北省康保县(114°11′~114°56′E,41°25′~42°08′N,海拔1400m)。暗黑赤眼蜂对2代草地螟卵的寄生率为1%左右,雌雄性比随采集日期的推迟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草地螟成虫产卵行为及中耕除草灭卵控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地螟成虫产卵对植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多年来田间调查和分析,杂草是草地螟成虫产卵首选寄主,其中以藜科、蓼科、菊科等的杂草落卵量多、落卵比率大,禾本科的狗尾草和稗草也是草地螟成虫主要产卵寄主,一些作物上草地螟成虫也产卵。通过及早和适时采取中耕除草能起到理想的避(灭)卵作用,对减轻草地螟为害程度可起到理想的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井上蛀果斑螟昼夜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昼夜行为节律,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60%±10%条件下,系统观察了井上蛀果斑螟的羽化、交配、产卵、卵孵化及幼虫化蛹等行为节律。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的羽化、交配、产卵、孵化、化蛹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成虫的羽化主要发生在18:00-04:00,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80%以上,其中以20:00-22:00羽化率最高;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04:00-08:00,交配率超过75%,以06:00-08:00交配率最高;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20~60min,平均为42.12min;其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02:00-10: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73.99%,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卵孵化主要发生在04:00-10:00和16:00-20:00两个时段,卵的孵化数量占孵化总数的82.86%,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幼虫化蛹主要发生在10:00-14:00和18:00-22:00两个时段,幼虫化蛹数占总化蛹数的72.83%,化蛹高峰为18:00-20:00。  相似文献   

14.
草地螟成虫期补充营养与其生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草地螟成虫期营养质量与生殖力之间的关系,为探索草地螟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实验生物学技术室内研究了草地螟成虫羽化后逐日取食10%蜂蜜水(Ⅰ组)、5%蜂蜜水(Ⅱ组)、羽化后当日取食10%蜂蜜水,而后逐日取食清水(Ⅲ组)和羽化后逐日取食清水(Ⅳ组)4种营养液对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 成虫期饲喂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与雌蛾平均寿命影响显著,但对雄蛾的平均寿命及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取食试验Ⅰ组的雌蛾其产卵前期(5.71 d)、产卵量(359.14 粒/头)及平均寿命(21.0 d)高于Ⅱ组、Ⅲ组及Ⅳ组的;取食试验Ⅰ组、Ⅱ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10.57、8.0 d,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取食试验Ⅲ组、Ⅳ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4.0、3.14 d,两处理间虽无显著差异,却显著短于取食Ⅰ组、Ⅱ组的产卵历期。[结论] 草地螟雌成虫期营养质量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Spinola)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重要寄生蜂。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温度的关系还没有报道。为了阐明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室内扩繁及田间保护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本文分别在17、21、25、29和33℃、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6L:8D条件下,以草地螟3龄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其寄生率和生长发育特征的变异,明确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及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发生危害区的发生为害世代。结果表明,在17~29℃,绿眼赛茧蜂能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并能完成发育。其中以21和25℃的寄生率最高(67.3%和60.0%),子代结茧率和羽化率最高(70%)并显著高于29和17℃的。另外,绿眼赛茧蜂的蛹(茧)重和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在33℃,寄生率为0,不能与草地螟建立寄生关系;在17~25℃,卵-幼虫、预蛹-蛹及世代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在29℃时,发育历期比25℃的有所延长。Logistic曲线和线性模型均可描述绿眼赛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但前者的决定系数(R2=0.935~0.971)比后者(R2=0.859~0.890)高,因而Logistic曲线能更好地反映绿眼赛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卵-幼虫、预蛹-蛹以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8.7、9.9和10.8℃,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76.0、189.6和331.8日·度。绿眼赛茧蜂在我国草地螟发生危害区可发生2~7代/年。  相似文献   

16.
草地螟寄生蝇寄生规律及控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康保县草地螟的寄生蝇主要有伞裙追寄蝇、双斑截尾寄蝇等5种。草地螟寄生蝇一般只寄生幼虫,未见寄生其他虫态。寄生率随草地螟幼虫密度增大、虫龄增长而迅速升高。多年发生资料分析,寄生蝇寄生率高的年份,下年草地螟的发生为害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是草地螟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本文研究了寄主密度和数量对寄蝇寄生草地螟高龄幼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与草地螟幼虫在1:5~1:25五种不同的益害比时,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幼虫的寄生数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大,其中l:15时达到最高值(9.8±0.6头),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寄生率随寄主密度继续增大而减小,当两者的比例增加到1:25时,草地螟幼虫的被寄生率仅为25.3%,显著低于1:5处理的84.0%。双斑截尾寄蝇与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时(1:10),寄蝇寄生率随草地螟和寄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空间下达到5:50时,寄蝇的寄生率为最高,达66.4%。  相似文献   

18.
蛾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草地螟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迁飞行为规律,为改善和提高其监测预报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试验依据,本文应用所在实验室研发的昆虫自主飞行测试系统,对不同日龄(1~5日龄)、温度(14、18、22、26和30℃)和相对湿度(20%、40%、60%和80%)条件下的成虫自主飞行活动(飞行倾向、时间和次数)进行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2日龄成虫的飞行活动较少,3日龄后明显升高,并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其中4~5日龄的飞行活动显著高于1~2日龄的;在14~30℃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6℃下达到最大。当温度达到30℃时又下降;在20%~80%湿度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湿度达到80%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低湿条件的。对3日龄成虫在22℃、80%湿度条件下持续10h的测试结果表明,测试开始后1h成虫的飞行活动频率相对较高,之后就逐渐下降,在第8h也相对较高,9~10h的飞行活动明显降低。本文就上述结果与草地螟迁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