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5%蜂蜜水、5%葡萄糖水及蒸馏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对其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和寿命均有显著影响。经5%蜂蜜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长,为7.17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为248.23粒;经5%葡萄糖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与5%蜂蜜水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短,为5.53 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低,为162.13粒,显著低于5%蜂蜜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间雌蛾产卵前期、交配率、交配次数和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雄蛾寿命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研究表明,补充营养主要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雄蛾寿命有影响,是影响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3.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欢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相似文献   
4.
甜菜夜蛾发生危害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69,自引:5,他引:64  
文章记述了甜菜夜蛾近年在我国发生危害特点并对其大发生原因和未来发生趋势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温度(22±1)℃、相对湿度70%±5%和光周期L//D=16 h//8 h条件下通过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探讨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饲养的草地螟卵期和幼虫期最短,与大豆、向日葵和小麦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雌雄蛹重显著高于小麦组,雌雄蛾寿命也显著长于向日葵及小麦组;表明藜是草地螟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其次为大豆、向日葵和小麦。以藜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短,产卵历期较长,产卵量也显著高于向日葵及小麦组;与藜饲养相比,大豆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长,但产卵历期和产卵量与藜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以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计算藜饲养的草地螟种群的幼虫存活率达90%,显著高于其他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分别为84.01、0.111和1.117,显著高于其他组,平均世代周期为55.44 d,显著短于其他组;根据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90 d内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藜最有利于草地螟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生物钟timeless基因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迁飞、交配等周期性活动的调节作用,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粘虫timeless基因,命名为Mstim,采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昼夜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Mstim的c DNA全长为3 132 bp,编码1 04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质Ms TIM分子量为117 k D,等电点5.14,具有timeless保守的PIS、NLS等结构域,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成虫期的Mstim表达量最高,卵期和蛹期次之,6龄幼虫的表达量最低;在雌、雄蛾中均以触角及头部中的表达量较高,飞行肌、足及生殖腺中的表达量较低。粘虫雌、雄蛾触角中Mstim的昼夜表达模式相似,均为光期表达量低于暗期,光期5 h的表达量最低,光期末期逐渐升高,至暗期后3 h达到最高值,暗期末期表达量开始下降。说明Mstim基因在粘虫中的表达不仅具有发育时期和组织的时空特异性,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昼夜特性,推测其可能参与粘虫生长发育和迁飞与生殖等行为、生理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在我国原本是一种间歇性暴发为害的农业植物害虫,近年来已演变成大部分地区蔬菜和棉花等作物上常发性害虫。甜菜夜蛾在我国广大地区发生为害呈现出明显的为害程度加重、为害区域扩大、南方为害世代多于北方、南方为害时期早于北方的特点。为害种群呈现出明显的接力棒式关系,表现出典型的迁飞为害特征。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加强甜菜夜蛾迁飞虫源监测、建立异地预测预报技术,集成以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为主的多种防治措施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核心示范区,推广、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统防统治,从而实现对甜菜夜蛾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向日葵不同播期对防治向日葵螟和黄萎病的影响,于2009年5月11日至6月10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分7个时期(间隔5天)种植食葵和油葵,并系统调查向日葵螟和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显示,食葵和油葵的向日葵螟危害率及向日葵螟密度均以5月26日种植的最低,分别为8.00%、4.00%和0.14头/盘、0.16头/盘。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食葵和油葵的黄萎病发病率自5月11日的98.67%和100.00%逐渐降至6月10日的24.00%和32.00%,发病级别从5月11日的2.83级和3.27级逐渐降至6月10日0.36级和0.64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食葵以5月31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而油葵以6月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证明适时晚播可有效减少向日葵螟和黄萎病对向日葵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Cry1Ac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幸福  陈建  罗礼智  张蕾 《植物保护》2011,37(6):102-106
转Bt基因作物上害虫取食Bt杀虫蛋白后存活并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对于其飞离Bt作物,寻找庇护所中敏感个体进行交配、产卵,从而稀释抗性基因频率,实现“高剂量/庇护所”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取食含不同浓度Cry1Ac杀虫蛋白人工饲料的初羽化(未取食补充营养)甜菜夜蛾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幼虫取食含25、50、100 μg/g和200 μg/g Cry1Ac杀虫蛋白人工饲料存活并羽化的成虫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均差异显著(p<0.05)。取食含较低浓度Cry1Ac杀虫蛋白(25 μg/g和50 μg/g)的人工饲料有促进成虫飞行的倾向,尽管与取食不含Cry1Ac杀虫蛋白的对照相比,成虫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均未达到显著增加的水平,但强飞行个体比例明显增加。随着饲料中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显著下降。雄蛾飞行能力下降的程度比雌蛾更加明显。这些数据为转Bt基因作物上迁飞性害虫的种群动态规律及其潜在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在36~55°N的广阔地区为害。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害,并经常暴发成灾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揭示影响其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分析,结合所在实验室多年从事草地螟研究所获的证据,得出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的结论。主要依据是:温湿度限定了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区域;左右着草地螟存活率的高低、个体及生殖能力的大小以及种群增长的快慢;控制着草地螟滞育和迁飞行为的发生并影响着种群动态;决定着田间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和暴发成灾程度。最适合草地螟种群增长的条件是21~22℃和RH 60%~80%。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草地螟存活率高、生殖能力强、种群增长快,发生为害或成灾的可能性增加。超出这个温湿度范围,各项参数下降,幼虫滞育和成虫迁飞的可能性增加,大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幼虫发生期的温湿度条件变化就可以确定幼虫滞育的比例以及下代幼虫的发生为害情况。而根据成虫盛发期温湿度条件的变化以及成虫发生量的大小,就可以预测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及暴发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