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桂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调查了肉桂矮林作业三代林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肉桂5年生实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29497.17kg/hm^2和515.98kg/(hm^2.月)萌芽林分生产力及生物量均随砍伐收获次数增加而下降,萌芽林分生产力随生长期增长而下降,萌芽林的当年落叶量随生长期和砍伐收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初步研究结果,建议肉桂人工林的矮林作业,宜在第六年后才开始砍伐收获。  相似文献   

2.
竹柳在珠海沿海区的生长及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比较研究了珠海市不同林龄竹柳(Salix hybrid)的树高、胸径生长、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竹柳1.5~3.5 a 生扦插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2.93~3.42 m,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1.51~2.58 cm,单株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为0.0028~0.0196 m3;3.5 a 生扦插竹柳林分生物量为30.25 t /hm2,林分净生产力为10.08~15.90 t/(hm2· a)。竹柳的早期胸径、树高、材积、生物量生长和生产力均低于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巨尾桉(E. grandis × E. urophylla),但高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竹柳能适应珠海沿海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生长良好,但病虫害对其规模化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调查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地区龙脑香森林的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评价龙脑香森林生产潜力。在龙脑香林中自由标记了两块林分(林分Ⅰ和林分Ⅱ),通过收获法,评价不同周长等级的林木生物量。林分Ⅰ的总生物量为22.50t/hm^2,林分Ⅱ为18.27t/hm^2。两块林地((林地1和林地2))每年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为8.86~10.43t/hm^2。在目前的研究中,生产效率和生物量积累率表明,森林目前是处于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生产潜力。表8参26。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5.
光箨篌竹林的物质分配与养分循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面上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海拔、母岩、土壤、坡向和坡度对光箨篌竹林生物量分配和生产力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竹林生态系统年际生物量分配和生产力变化,并讨论了不同经营技术组合对生物量分配、生产力、物质循环和N、P、K、SiO2养分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峨眉冷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峨边林区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的测定和研究,据调查数据,应用“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估测峨眉冷杉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35年~36年生峨眉冷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半均为195.704t.hm^2,净初级生产力为9360.4kg/nm.a^-1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73.100t.hm^-2,净初级生产力为8474.6kg.hm^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连作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生长发育阶段(5、10、15、20a)及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下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逐代递减,林下植被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其中2、3代20a生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分别比1代下降20.24%和38.09%,3代比2代下降22.38%。同时林分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下降,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连栽刺激了杉木根系生长发育,并有利于林下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9.
不同封育年限对盐池县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人工封育区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封育年限封育区植被的群落结构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E)和综合性多样性指数(Y)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大部分优势植物种在封育第4、第5年重要值最大,随着封育时间增加,重要值降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表明长期完全封育对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效果不显著;封育第3~7年地表出现结皮,有毒植物生物量降低,总的地上生物量也呈降低的趋势,说明长期封育并不能提高草场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分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量的结构特征指标、生长分析法研究分析柏木林生物量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柏木人工林合理生物量结构指标:NMR=0.88,BNI=0.24,CRR=5.6,F/C=0.14;林分净生产量△W与叶面积指数NAI关系密切(相关系数(0.85),同净生产率NfR关系较小(r=0.06)因此影响林分生物量主要是叶量大小,而不是叶的机能(净生产率NfR);叶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其次为干材和枝量,40-50年枯落物年平均达到7.04t/hm^2。立地条件较好的柏木林在40-50年达10t/hm^2以上。灌木层年净初级生产力达0.13t/hm^2,草本层0.44t/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山脊(包括坡上部),山坡,山洼(包括坡脚部分)杉木林的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状况。三种生境条件下的生产力(生物量)依次为68,337,163,141.140t/hm^2,山脊恶劣的水肥条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集水区的山洼以及坡下部林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达到或接近了杉木中心产区(如湖南,福建)速生丰产林分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果树种质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果树种质资源张毅,杨兴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安,271000)山东省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果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地方名特产果树种类或品种类型繁多。据山东省果树资源调查队(1957~1960年)调查,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复查(1980年),全省有栽培、半栽...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西部农田林网区土地生产力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农田林网区林木与农作物年均生物量的测定,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年均生物量与农作物的年均生物量;从经济效益出发,计算出林网中不同树种与不同农作物组合的年均生物量,总结出黑龙江省西部农田林网区土地生产力水平,年均生物量为 2.87 t/(hm2·a)。  相似文献   

15.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到29 年时植被总生物量达50 210.44 kg/hm 2,此时植被以乔木树种(红桦)占优势,并在演替中起主导作用。迹地早期被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随迹地年龄增大而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基本成二次抛物线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力,迹地乔、灌、草生物量比的变化划分植被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6.
枫香人工林的生物产量及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年生枫香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68.42 kg,生态系统生物量为154.10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为148.92 t/hm^2,乔木层平均净生产力为8.97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对现有林分进行间伐,扩大枫香人工林营养空间,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植物气候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120余个县级气象台站多年实测气象资料,应用Thornthwaite方法(桑氏模型)估算了山东省植物气候生产力,并分析了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对广西沙塘林场巨尾桉2年生人工林调查基础上,按标准木法测定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为16.57 t/hm^2,其中,干、根、叶、枝、皮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依次为46.67%、16.85%、14.62%、12.16%、9.62%。应用建立的估算模型估测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不同立地条件下桤木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5年生四川桤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垣地区和汨罗地区桤木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3.42和22.77 kg/株,林分生物量分别为54.65和57.66 t/hm^2,生产力分别为10.93和11.53 t/(hm^2.a).对汨罗地区桤木进行间伐,同时适当施肥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宿以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原产日本本州岛,在世界范围内引种有近150年的历史,并已证明是北半球有巨大生产潜力的世界性用材树种[1]。我国最早引种日本落叶松是在188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