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7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亚高山云杉林采伐迹地土壤肥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西部的横断山脉北段孕育着浩瀚的原始森林,构成长江上流区的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亚高山暗针叶林.随着大规模开发,采伐迹地面积逐年扩大,在海拔3500m以上的山原地带,迹地更新保存率低,导致该区环境质量的退化,造成极端条件下的更新.为解决这一地区采伐迹地上人工更新的成活和保留问题,对采伐迹地土壤条件变化进行了5年定位研究,现将研究的初步成果简结如下,供高海拔迹地人工更新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土壤侵蚀发生规律为依据,从小流域系统的土壤抗蚀性、地质、地貌形态、植被覆盖、森林类型、土地利用等环境特征方面分析了影响官司河流域土壤侵蚀危险性的主导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剧烈,强度、中度、轻度和无侵蚀危险类型,完成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划分,并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防治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旅游业的开拓现状及持续发展侯广维(四川省林业干部学校)廖志抗,龙汉利(四川省林业厅)长江三峡库区周围山地发育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我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全球分布最广。发育最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它横跨了十个纬度以上,分布在约250余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4.
雅砻江上游林区地处四川西部,长江上源.林区开发以来,采伐迹地日益扩大,为寻求一条多快好省地更新方法,从一九七三年起,开展了高山松直播试验,现将六年来有关试验材料,进行初步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调查基础上,总结了山丘疫区血防林的树种类型、栽培与经营技术、配置模式,并讨论了树种模式特点。  相似文献   
6.
与滩地相比,山丘区立地复杂,抑螺群落生态设计中立地与树种结构配置相适应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描述了仁寿抑螺群落生境(草地、湿地与林地),并重点分析了坡地、平地、洼地、湖泊、农作物塘、鱼塘等生境类型、特点及其植物材料选择。最后,还分析了抑螺群落生态设计的逻辑可能性树与"地树结构模式"相适应原理。  相似文献   
7.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a~5a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8a~20a、20a~27a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生物多样性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恢复2a物种数量急剧增加,但均匀度极低,随演替发展,种间激烈竞争,排斥和替代,物种数比恢复2a时有所减少,物种均匀度增加,多样性在恢复6a时达到一高峰。随演替进行,优势度的增加,物种减少,多样性逐渐变小,恢复8a~20a时期是一低谷。随演替的进一步进行,高山松幼苗幼树逐步生长形成乔木层。林地由开敞变为郁闭,物种增加,群落变得复杂,多样性又随演替发展而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a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新龙林区是我省木材生产重要基地之一。自开发以来,采伐迹地逐年增加,为使森林资源供应不断,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经营管理,促其早日成林成材。过去,森林更新,一般多采用苗圃育苗,上由定植。这样,由于苗木生长缓慢,育苗期长,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增加更新费用。能否在采伐迹地上试行直播更新,这是关系到多、快、好、省发展高山林业的一  相似文献   
9.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到29 年时植被总生物量达50 210.44 kg/hm 2,此时植被以乔木树种(红桦)占优势,并在演替中起主导作用。迹地早期被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随迹地年龄增大而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基本成二次抛物线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力,迹地乔、灌、草生物量比的变化划分植被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涪江中下游典型江岸营造1000亩淤沙林带,江岸防护林系统经1988年洪水淹后林带内淤积泥沙,在1981年特大洪灾冲成裸露的卵石滩上重新淤地300亩,现已在林间点种农作物;在凸岸营造的淤沙林带,一次洪水淹没后,淤泥沙普遍在20cm以上;凸岸林带内淤沙与乔木胸高断面积成正相关,数学模型:Y=0.0448+0.8558X(Y:淤沙厚度,X:胸高断面积)。当胸径达8cm时,测定单株树干对洪水阻力为6kg,全部冲成倒伏状。凹岸营造固岸林带后,一次洪水淘深河床20cm;固岸林生物工程组合乔草型林网结构与防洪堤水利工程配套后,造成堤与林带区域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