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筛选"油蔬两用"适宜品种,于2014年在忠县、潼南区、酉阳县安排品比试验,试验研究德油8号、渝油21、渝黄4号、德新油59、渝黄1号、渝黄2号六个油菜品种摘薹后的再生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双低油菜‘渝黄4号’‘德新油59’‘渝油21’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控制摘菜薹产量在210 kg以内,摘薹后再生能力较强,二次分枝显著增加,可以确保既采收菜薹又收获籽粒,同时油菜籽产量不减,使667 m2净收入增加70~170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3个品种较适合"一种两收、一菜两用"。  相似文献   

2.
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对比及"一种双收"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一种双收"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摘薹的8个处理除鼎油杂3号以外,其余7个品种均比对照油研10号收益高,其中先油188收益最高,折合每hm2收益21378.0元。在具体操作中,"一种双收"应选用冬性较弱,抗病虫,生育期中熟偏早,苗薹期营养生长旺,易早发,摘薹后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菜薹食用无苦涩味、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产量高的油薹兼用型"双低"优质油菜良种;增施薹肥,促分枝早生快发;适时适度摘薹,当菜薹抽出20~25 cm高度摘薹10~15 cm,基部留足10 cm以上以便分枝,早抽薹的早摘,迟抽薹的迟摘,切忌大小薹一起摘而影响菜薹和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油菜只收获油菜籽,而双低油菜通过油蔬两用栽培,在保证油菜籽产量基本不减或略有增产的同时,增收一季油菜薹,从而大幅度提高油莱种植效益,该技术在浙江、湖北等省推广应用已有相当规模.  相似文献   

4.
对46篇摘薹试验文献的产量、植株性状、经济效益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油菜摘薹对菜籽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试验不同处理中有的增产有的减产,油菜摘薹平均每公顷菜籽产量为2 350.71 kg,与不摘薹平均产量(2 412.60 kg)相比,减产不明显;油菜摘薹作蔬菜食用,每公顷菜薹产量最高可达8 289.45 kg,最低为945.75 kg,平均为3 609.10 kg;油菜摘薹每公顷平均产值为18 107.83元,比不摘薹产值(9 540.46元)增收89.80%。推广油蔬两用油菜栽培技术,不仅可收获菜籽榨油,且可摘薹作蔬菜,促进农户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5.
摘薹时期对油蔬两用油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不同时期摘薹对油蔬两用油菜"油研10号"产量、农艺性状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油菜适期摘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摘薹虽菜籽产量显著高于摘薹,但综合经济效益较低;摘薹后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角果数降低;薹高60 cm时(2月5日)摘薹,菜薹产量、全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纯收入可达10274.2元/hm~2,较不摘薹增收19.85%。  相似文献   

6.
双低油菜通过油蔬两用栽培,不仅可获得油菜籽,还可增收一季油菜薹.油菜薹是南方消费者较为喜爱的冬季绿叶蔬菜之一.依照"原料挑选→清洗沥水→烫漂→冷却沥水→整形→速冻→包装→冷藏"流程,简介了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速冻油菜薹加工工艺.该工艺选取无污染的新鲜油菜薹为原料,加工过程中不加入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新...  相似文献   

7.
油蔬两用油菜作为特色粮油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功能油菜品种开发的一种,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是助民脱贫增收的好路子。重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适宜油蔬两用油菜的推广种植,筛选出适用性优质品种,做好高效栽培技术,是油蔬两用油菜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油蔬两用油菜为探究对象,从抽薹期生长习性和需肥特性、品种筛选、摘薹方式、摘薹前后生长发育变化及养分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油蔬两用油菜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薹花期喷施"新美洲星"叶面肥处理比对照(叶面喷清水)每667 m2油菜籽增产10.1 kg,增幅7.87%,达极显著水平,增收39.28元;比喷施磷酸二氢钾处理每667 m2油菜籽增产8.1 kg,增幅6.21%,达极显著水平,增收45.66元。可见,油菜薹花期喷施"新美洲星"叶面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油蔬两用型油菜不同采摘期下油菜薹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采摘期对油菜薹品质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为材料,以不同生长高度(30、50、70 cm)的油菜采摘相同长度(20 cm)的油菜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外观、营养及质构品质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菜植株生长高度增加,所收获油菜薹的单株重量和直径逐渐减小,茎叶比逐渐增大;硝酸盐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逐渐降低,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相对不明显,而营养品质综合评分值显著下降;油菜薹各器官的营养物质含量随采摘期的变化情况并不一致,且同时期各器官的营养品质也存在较大差异;油菜薹薹茎的硬度、弹性、粘附性、咀嚼性显著下降,内聚性显著增大,而叶片的剪切力数值则逐渐减小。将采收期适当提前,在油菜植株30cm时进行采摘,所收获油菜薹的外观、营养、质构等方面的综合食用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态区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摘薹后产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油菜薹的营养品质、不同“油蔬”两用型油菜薹品质、菜薹产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了油菜薹、红菜薹和白菜薹3种菜薹的营养品质;6个“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油菜薹营养品质;杭州余杭和丽水龙泉2个生态区的油菜薹产量、籽粒产量以及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油菜薹可溶性糖、3种维生素类物质(维生素C、B1和B6)、有效Zn和全Se含量分别是白菜薹的1.82、2.61、4.44、1.68、1.81和1.67倍,表明油菜薹具有优良的营养品质。6个油菜品种(系)的油菜薹的糖类物质(除果糖)和维生素类物质含量在丽水龙泉均显著高于杭州余杭。就微量元素而言,有效Fe、有效Cu、有效Zn和全Se含量在杭州余杭显著高于丽水龙泉,有效Mn含量则相反。说明油菜薹中需要经过代谢、运转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在丽水龙泉具有显著优势,而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则相反。“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籽粒和菜薹产量受生态区影响显著。通过增加采收一季菜薹,油菜的经济效益可增加一倍。本研究为“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利用以及不同生态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宝刚  郝鹏飞  任韵  怀燕  张慧  薛波文  华水金 《核农学报》2022,36(12):2474-2481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对油菜薹外观性状、养分积累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采收株高为副区,测定了油菜薹粗度和鲜重,氮(N)、磷(P)和钾(K)浓度,硝酸还原酶(NR)、谷酰胺合成酶(GS)和天冬酰胺合成酶(AS)活性,亚硝酸盐含量以及16种氨基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株高的增加,油菜薹粗度降低,但施氮量对油菜薹粗度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增加了油菜薹鲜重;在各施氮量处理下,采收株高30 cm时,油菜薹鲜重高于其他采收株高。油菜薹N和K浓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施氮量对油菜薹P浓度影响不显著。氮代谢过程中NR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氮素浓度变化一致;而GS和AS活性则表现为持续降低。在采收株高20和30 cm处理下,油菜薹氨基酸组分含量主要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中的缬氨酸等7种氨基酸含量在各施氮量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天冬氨酸等8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采收株高50 cm时,谷氨酸等4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余氨基酸组分含量在各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在施氮量180 kg·hm-2、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具有较好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重庆市潼南区开展了油菜"3414"肥料试验,在有机肥和硼肥作底肥的基础上,设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进行完全实施。结果初步表明:1)油菜每667 m2的最佳NPK施用量为N 9.54 kg、P2O5 5.09 kg、K2O 5.95 kg,NPK肥料配比为1.00∶0.53∶0.62(m∶m∶m)。2)在遂宁组紫色母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冲积土上种植油菜,施硼肥比不施硼肥增产17.1%。3)每施1 kg N增产1.5~6.2 kg油菜籽,产投比为2.4~4.5;每施1 kg P2O5增产1.6~6.0 kg油菜籽,产投比为4.43;每施1 kg K2O增产2.5~4.4 kg油菜籽,产投比为1.51~3.40。  相似文献   

13.
"渝油28"是西南大学以黄籽双低化杀不育系T72与双低恢复系L546组配而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分别于2013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4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2013年以来的大面积生产种植观察,"渝油28"表现出杆硬抗倒,产量稳定,适应性广的特点;具有种皮薄,含油量高,油清澈透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含量低,油饼饲料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深受农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14.
高产油量油菜新品种沪油03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高油菜品种的含油率,培育高产、高产油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以高含油率的油菜品种(系)栅048和沪油16为亲本,采用品种间复合杂交和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高产油量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039,2012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油量高,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二年平均产油量1407.63kg/hm2,比对照增产15.86%;在全国油菜区域试验中,产油量1198.65kg/hm2,比对照增产3.50%;沪油039抗病性与对照相仿,品质优良,适合在长江下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稻常规拉绳宽窄行、厢式丢秧和常规抛秧3种不同移栽方式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3种栽培方式中,厢式丢秧产量最高(677.4kg/667m2),产值1415.8元/667m2,纯收入684.8元/667m2;其次是常规抛秧(662.4kg/667m2),产值1384.4元/667m2,纯收入652.4元/667m2;常规拉绳宽窄行移栽产量最低(627.3kg/667m2),产值1311.1元/667m2,纯收入552.1元/667m2。经济效益厢式丢秧最好,纯收入684.8元/667m2,比常规拉绳宽窄行移栽增收132.7元,增效24%,减少用工0.7个/667m2;其次是常规抛秧纯收入652.4元/667m2,比常规拉绳宽窄行移栽增收100.3元,增效18.2%,减少用工0.67个/667m2。同时丢秧和抛秧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建议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厢式丢秧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秧龄、施肥和栽培密度对机插秧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秧龄、施肥方法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机插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3.5叶期,每667m2施用尿素底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14.5kg、8.5kg、6.0kg,栽插13600窝的产量最高。建议在重庆市万州区水稻机插秧生产中,秧龄控制在3.5~5.0叶,栽插密度控制在1.1万~1.3万窝/667m2。  相似文献   

17.
用双低隐性核不育系1960A与双低材料10843测交转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不育系354A作母本,优良恢复系99R7与双低品系10848杂交定向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恢复系836作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F1代0590在重庆市区中两年平均产量2234.25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01%;在国家油菜区试中两年平均产量2588.7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11%,两年平均产油量1103.55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1.81%。2010年被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德新油59。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油菜机播机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机型播种"渝黄4号"油菜籽,根据出苗情况、操作便利等原则,筛选出2BM-2A2型小型油菜直播机作为重庆市丘陵山区主要推荐机型;对不同播种方式的"渝黄4号"油菜品种产量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利用2BM-2A2型小型油菜直播机机播与单株育苗移栽,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使用2BM-2A2型小型油菜直播机在相同栽培水平下的不同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认为渝黄4号、川杂NH352、中双11、中油6303品种高密植条件下可作为机播品种;采用4LZ-1.5油菜联合收割机有一定损失,各品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施肥对油菜产量效果、经济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影响,在豫南稻-油轮作地区,以双低品种和双高品种油菜为研究对象,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平衡施肥处理(NPKB),缺氮(-N)、缺磷(-P)、缺钾(-K)和缺硼(-B)对油菜产量效果、经济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衡施肥处理(NPKB)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低于平衡施肥处理(NPKB)。徳油8号产量降低29%,收益减少1 290元/hm~2,施肥效益降低25%;中油821产量降低32%,收益减少2 225元/hm~2,施肥经济效益降低51%。氮、磷、钾、硼任一元素缺乏,均显著降低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双低油菜徳油8号的产量分别降低了32%、14%、20%、17%,施肥经济效益分别减少了1 544、401、626、1 310元/hm~2;双高油菜中油821产量分别降低了44%、27%、16%、35%,施肥经济效益分别减少了2 122、1 151、166、2 471元/hm~2;两个品种平衡施肥处理(NPKB)的含油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硫甙和芥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同的施肥条件下,徳油8号产量比中油821高6.1%~43.4%,产值增加365~1 987元/hm~2,施肥经济效益提高8%~52%。说明在相同的施肥及栽培条件下,双低油菜比双高油菜高产高效,在豫南稻-油轮作区油菜种植中应选择双低油菜品种,并重视氮、磷、钾、硼的合理配施,以获得高产高效,提升油菜籽品质。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双低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4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华双4号为母本、甘白油菜为父本杂交,后代经轮回选择育成的油菜新品种。在2014 — 2016年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中,2 a 9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964.75 kg/hm2,比对照品种甘杂1号(折合平均产量2 769.15 kg/hm2)增产7.06%,田间生长势强,抗寒耐旱,高产稳产。籽粒芥酸质量分数0.67%、硫苷质量分数29.20 μmol/g,含油率为43.10%。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南半干旱、二阴山区及同类型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