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宝刚  郝鹏飞  任韵  怀燕  张慧  薛波文  华水金 《核农学报》2022,36(12):2474-2481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对油菜薹外观性状、养分积累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采收株高为副区,测定了油菜薹粗度和鲜重,氮(N)、磷(P)和钾(K)浓度,硝酸还原酶(NR)、谷酰胺合成酶(GS)和天冬酰胺合成酶(AS)活性,亚硝酸盐含量以及16种氨基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株高的增加,油菜薹粗度降低,但施氮量对油菜薹粗度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增加了油菜薹鲜重;在各施氮量处理下,采收株高30 cm时,油菜薹鲜重高于其他采收株高。油菜薹N和K浓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施氮量对油菜薹P浓度影响不显著。氮代谢过程中NR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氮素浓度变化一致;而GS和AS活性则表现为持续降低。在采收株高20和30 cm处理下,油菜薹氨基酸组分含量主要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中的缬氨酸等7种氨基酸含量在各施氮量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天冬氨酸等8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采收株高50 cm时,谷氨酸等4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余氨基酸组分含量在各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在施氮量180 kg·hm-2、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具有较好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态区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摘薹后产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油菜薹的营养品质、不同“油蔬”两用型油菜薹品质、菜薹产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了油菜薹、红菜薹和白菜薹3种菜薹的营养品质;6个“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油菜薹营养品质;杭州余杭和丽水龙泉2个生态区的油菜薹产量、籽粒产量以及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油菜薹可溶性糖、3种维生素类物质(维生素C、B1和B6)、有效Zn和全Se含量分别是白菜薹的1.82、2.61、4.44、1.68、1.81和1.67倍,表明油菜薹具有优良的营养品质。6个油菜品种(系)的油菜薹的糖类物质(除果糖)和维生素类物质含量在丽水龙泉均显著高于杭州余杭。就微量元素而言,有效Fe、有效Cu、有效Zn和全Se含量在杭州余杭显著高于丽水龙泉,有效Mn含量则相反。说明油菜薹中需要经过代谢、运转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在丽水龙泉具有显著优势,而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则相反。“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籽粒和菜薹产量受生态区影响显著。通过增加采收一季菜薹,油菜的经济效益可增加一倍。本研究为“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利用以及不同生态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丽 《南方农业》2011,(Z1):62-65
应用正交试验从移栽叶龄、种植密度、薹肥施用量、摘薹高度等4个方面对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油菜籽产量、油菜薹产量、产值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叶龄35d、种植密度9000株、薹肥施用量4kg、摘薹高度15cm是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最佳栽培组合,油菜籽667m2产量达136.67kg、油菜薹667m2产量达541.67kg,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667m2产值最大达1201.67元。  相似文献   

4.
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对比及"一种双收"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一种双收"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摘薹的8个处理除鼎油杂3号以外,其余7个品种均比对照油研10号收益高,其中先油188收益最高,折合每hm2收益21378.0元。在具体操作中,"一种双收"应选用冬性较弱,抗病虫,生育期中熟偏早,苗薹期营养生长旺,易早发,摘薹后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菜薹食用无苦涩味、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产量高的油薹兼用型"双低"优质油菜良种;增施薹肥,促分枝早生快发;适时适度摘薹,当菜薹抽出20~25 cm高度摘薹10~15 cm,基部留足10 cm以上以便分枝,早抽薹的早摘,迟抽薹的迟摘,切忌大小薹一起摘而影响菜薹和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5.
摘薹时期对油蔬两用油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不同时期摘薹对油蔬两用油菜"油研10号"产量、农艺性状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油菜适期摘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摘薹虽菜籽产量显著高于摘薹,但综合经济效益较低;摘薹后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角果数降低;薹高60 cm时(2月5日)摘薹,菜薹产量、全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纯收入可达10274.2元/hm~2,较不摘薹增收19.85%。  相似文献   

6.
对46篇摘薹试验文献的产量、植株性状、经济效益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油菜摘薹对菜籽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试验不同处理中有的增产有的减产,油菜摘薹平均每公顷菜籽产量为2 350.71 kg,与不摘薹平均产量(2 412.60 kg)相比,减产不明显;油菜摘薹作蔬菜食用,每公顷菜薹产量最高可达8 289.45 kg,最低为945.75 kg,平均为3 609.10 kg;油菜摘薹每公顷平均产值为18 107.83元,比不摘薹产值(9 540.46元)增收89.80%。推广油蔬两用油菜栽培技术,不仅可收获菜籽榨油,且可摘薹作蔬菜,促进农户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优质高花青苷的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紫菜薹Lcx025b新材料,本研究利用浓度为0.2%(w/v)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体Lcx025b幼苗的子叶生长点,通过形态学、细胞学、流式细胞仪测定等方法筛选鉴定得到同源四倍体植株,通过农艺性状指标、营养品质、光合特性、抗病能力等方面对二、四倍体植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二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在形态学方面表现出巨大性,具体表现为叶片的长宽比显著减小,叶片趋于扁圆形,花器官、种荚、种子等明显增大,菜薹颜色加深;叶片气孔明显增大,气孔密度减小;花粉粒表现出明显不规则性;四倍体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的四倍体植株DNA的荧光强度都表现为二倍体的两倍;营养品质方面,可溶性糖、菜薹花青苷含量显著增加,纤维素、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结合光响应曲线分析,四倍体光合能力更强,适应性更高;此外,在抗病性鉴定过程中,四倍体植株对灰霉菌的抗性明显优于二倍体植株。综上,本研究获得了高花青苷的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紫菜薹Lcx025b新材料,为不结球白菜的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冷藏时间和不同低温处理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以2个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浙油51和浙油杂108为材料,以新鲜菜薹为对照,设置3个贮藏时间(4℃条件下贮藏1、2、3 d)和3种贮藏温度(-20、-40、-80℃贮藏10 d),分析贮藏期间油菜薹糖类、维生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品种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维生素B6、果糖、蔗糖和纤维素含量则逐渐升高;维生素E含量在浙油杂108中呈上升趋势,而在浙油51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在两品种中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逐步降低。油菜薹石蜡切片结果显示,浙油51中纤维素面积和浙油杂108中木质化面积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贮藏温度下,除纤维素外各营养成分含量均在新鲜状态下最高,纤维素含量则在-20℃下达到最大;两品种的果糖、蔗糖和纤维素含量在-80℃下可达新鲜水平,而浙油51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E含量则在-40℃下保存更好。综上所述,油菜薹在4℃下贮藏,货架期以2 d为宜;低温下,-40和-...  相似文献   

9.
随着油蔬两用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油菜薹作为蔬菜食用部分,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但新鲜油菜薹不耐贮藏,采后容易腐烂、老化。如果将采摘后的油菜薹制成脱水油菜薹,在保证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良好的情况下,不仅能延长其贮藏期,而且可扩大油菜薹的销售范围。结合脱水油菜薹加工工艺,从关键工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以油菜薹为研究对象,在4℃条件下,选择常用的PE包装袋、24孔OPP防雾包装袋及4孔OPP防雾包装袋作为包装材料,研究不同的包装材料对油菜薹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处理的油菜薹失水率较高,到贮藏第5天时已经开始黄化,而其余3个处理组在贮藏第5天时仍然保持嫩绿的颜色,说明包装处理能减缓油菜薹的失水黄化,其中PE包装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