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旱地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红壤地区,培肥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利用方式不同改变了土壤孔隙的分布状况,使旱地红壤在低吸力段土壤的水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红壤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高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壤光谱是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反映,研究江西省红壤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高光谱特性,对土壤的精准管理和土壤数字制图有重要意义。选择有代表性的吉安县、余江县、兴国县和湾里区,采集443个土壤表层土样,采用ASD光谱仪测量了其可见-近红外反射高光谱(350~2 500 nm)。对光谱进行连续统去除和二阶导数处理后,对四种主要红壤亚类及其土属的高光谱特性进行研究。然后选取反映成土母质、氧化铁(针铁矿和赤铁矿)、土壤有机质含量、黏土矿物等的光谱特征表现变量及高光谱反射率等共19个特征变量,对光谱进行Fastclu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壤地区土壤不同亚类光谱反射率差异明显,620 nm~740 nm的特征吸收面积黄红壤红壤棕红壤红壤性土,420 nm和447 nm的二阶导数差值黄红壤棕红壤红壤红壤性土。棕红壤光谱在可见光-短波近红外光谱区域土壤反射率较高,位于1 900 nm范围的吸收强度较其他亚类宽浅。红壤性土光谱曲线最为陡峭,在近红外光谱区域土壤反射率最高,在1 400 nm、1 900 nm有较强的尖锐吸收峰,在2 200有超强吸收峰。红壤亚类光谱曲线整体走势与红壤性土亚类相似,但在900 nm、1 400 nm、1 900 nm和2 200 nm的吸收强度较红壤性土弱,反射曲线位置较高。不同亚类水稻土由于水淹时间的不同,其光谱特征差异较为明显,光谱反射率表现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620 nm~740 nm的特征吸收面积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420 nm和447 nm的反射率二阶导数差值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但均高于红壤。选取的特征变量对土壤进行亚类分类的准确率为86.23%,分类的准确度较高,而土属的准确率仅为66.37%。可见-近红外土壤光谱特征可以作为江西红壤地区主要土壤亚类划分的定量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会理县烟区土壤肥力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会理县是四川主要的烤烟种植区之一,基于会理县主要植烟乡镇269份土壤样品的养分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会理县燥红壤、红壤、棕壤、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和石灰岩土七种植烟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结果表明会理烟区7种土壤类型的肥力综合指数是:石灰岩土黄棕壤水稻土红壤棕壤紫色土燥红壤;石灰岩土和黄棕壤Ⅰ级土壤所占比例较大;水稻土Ⅱ级和Ⅲ级分布较多;棕壤、紫色土、燥红壤大部分为Ⅳ级;红壤各等级分布比较平均。各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差异较大,石灰岩,黄棕壤和水稻土相比较优,红壤、棕壤、紫色土和燥红壤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肥力改造。  相似文献   

4.
我国4种土壤磷素淋溶流失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磷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地表水磷的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采集黑土、潮土、红壤和水稻土4种土壤,采用土柱模拟的试验方法,研究磷素在4种土壤剖面中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渗漏液中TP、TDP的含量、动态变化以及流失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差异性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潮土黑土红壤;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不断降低;而潮土剖面呈上下层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2)4种土壤渗漏液中占主导的磷形态不一致,潮土以MRP占主导,黑土和水稻土以DOP为主,而红壤则以PP为主。土壤磷素动态变化方面,潮土表现为TP含量先减后增再减,TDP含量先增后减;黑土表现为TP含量先增后减,TDP含量持续下降;红壤和水稻土TP和TDP含量变化不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4种土壤中Olsen-P与渗漏液中TP呈指数关系,具有极显著相关性。(4)4种土壤TP、TDP下渗流失量都以潮土最高,其次是黑土和水稻土,红壤流失量最小,磷素流失以TDP为主。  相似文献   

5.
顾也萍 《土壤学报》1987,24(4):378-387
本文在阐明九华山土壤形成条件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各土类的特性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九华山的基带土壤为红壤,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几种主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安徽省4种主要类型土壤(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和红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剖面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剖面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土壤层次加深而依次递减;表层土壤SOC含量顺序为: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红壤,DOC含量顺序为: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红壤,MBC含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红壤>水稻土.DOC和MBC分别只占SOC的4.92%~18.97%和1.86%~5.68%.土壤SOC,DOC与MBC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者之间的相关性均分别达到了10%,5%或1%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赣中丘陵地区紅壤性水稻土的結构状况及其肥力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姚賢良  于德芬 《土壤学报》1962,10(3):267-288
贛中丘陵地区红壤性水稻土分布面积很广,为江西省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这种土壤的母质,一般具有质地粘重(颗粒直径<0.001毫米的粘粒占总量的35-50%)和有机质含量很低(0.5-0.8%)的特征。由于地形部位不同,土壤性质各异,人类耕作措施又不一样,各种红壤性水稻土的肥力和生产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杀虫脒在红壤和菜园土中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勇  徐瑞薇  靳伟  安琼 《土壤学报》1999,36(2):261-266
本文研究了杀虫剂杀虫脒在红壤和菜园土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在吸附杀虫脒的土壤各种组分中,粘粒(〈0.002mm)及其矿物类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土壤中各种氧化物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则不明显。由于红壤和菜园土的土壤组成和性质存在差别,因此它们对杀虫脒的吸附特征也不一样,菜园土对杀虫脒的吸附强度和数量均高于红壤。  相似文献   

9.
几种有机酸对恒电荷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红壤(15 4mmolkg-1) >砖红壤(9 5mmolkg-1) ,土壤吸附有机酸后负电荷量增加,相同条件下增幅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无有机酸配体时,供试土壤对Cu2 的吸附量为黄褐土>黄棕壤>砖红壤>红壤;加入有机酸时,随有机酸浓度增高,土壤对Cu2 的吸附一般表现为“峰”形曲线,峰所对应的有机酸浓度因有机酸类型而异,且随土壤可变电荷性质增强而增高;土壤吸附有机酸后对Cu2 的次级吸附不同于有机酸与铜共存时的竞争吸附,且因土壤性质表现迥异。这些结果意味着在存在有机酸配体的根际环境中,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的吸附明显不同,并将影响重金属离子在根际的转化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江西红壤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种低产水稻土,由于这种水稻土灌水耕耙后,浑水迅速澄清,表土发生严重的淀浆板结现象,故当地农民称之为沉板田(也有称之为面浆田的).土壤学文献中一般把它归属于红壤性水稻土.据江西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共有这种水田约148万亩,主要集中分布在浙赣路沿线的广大丘陵地区.我们在江西蚕桑场和万福、仙里两人民公社范围内,通过1:5000的详测制图,查出该地区沉板田面积达5653亩(尚未包括淀浆板结性质不很显著的黄板田及受花岗岩风化物影响,石英砂粒含量较高的沉砂田),占水田总面积的30%左右,是当地最主要的低产土壤.  相似文献   

11.
磷在土壤中有效性的衰减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培育试验表明,磷与红壤中有效性的衰减可分为快反应(3小时)阶段和慢反应阶段,前者有效磷以直线关系下降,后者则为一渐减性曲线。快反应阶段磷有效性的衰减量和土壤活性铝含量显著相关,但与活性铁和交换铝相关不显著。用红壤、潮土、板浆白土三种性质不同的土壤进行的生物试验表明,产量也随着土-磷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而且有一个终止时间,中性水稻土在8个月培育后产量即可不再下降,石灰性潮土为16个月,而酸性红壤在28个月以上,影响产量衰减的可能和磷在土壤中的双核化(转化为环状双核结构)和吸收作用有关,它们在程度上和延续时间上不同土壤不同,在水稻土上最弱,延长时间最短,而在红壤上作用最强,延长时间最长,潮土处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4  
本文测定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内林地,不同施肥制度的红壤旱地和受有机农药污染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土壤微物量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早让放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刘博学 《土壤学报》1987,24(3):257-268
都庞岭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最高峰韮菜岭海拔2009.3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生长良好。土壤形成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脱硅富铝化作用,B层粘土矿物以高岭为主,硅铝率较低,通常在2.5以下,少数土壤剖面可小于1。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垂直谱上部土壤淋溶作用较强。由于都庞岭山体高峻,土壤垂直分带性明显,自下而上,分布有山地红壤(海拔700米以下)、山地黄壤(700—1550米)、山地黄棕壤(1550—1950米)、山地灌丛草甸土(1950米以上)等。山地黄壤在垂直带谱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性态特征表明,黄壤并不是红壤发育的前期阶段,而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形成特点,在湿度大,风化物通透性好的条件下,对黄壤的形成发育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山原红壤是在古气候影响下残存于高原面的古红土,近年来退化严重。为认识山原红壤的质地和退化程度,以滇东山原红壤典型发育地带为研究对象,对灌丛、草地、松林、红裸土剖面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734~2.829,土壤质地整体属于粉质粘壤土。随着深度的增加,灌丛、草地、松林的土壤分形维数逐渐变大,红裸土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黏粒含量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砂粒和粉粒规律不明显。分形维数与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要由黏粒决定,与粗砂呈负相关,与细砂和粉粒呈正相关,但均不显著(p < 0.05)。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呈负相关,均不显著(p < 0.05)。分形维数可以表征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剖面质地的均一程度,作为判断土壤质地差异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也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安徽宣州黄棕色土和第四纪红土的比较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地貌和型面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安徽宣州地黄棕色土的层序位于第四纪红土层之上。用ESR测年法测得黄棕色土年龄约为80kaB.P.,红土年龄 240kaB.P.,。对这两种成土母质的各项理化性状和磁化率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黄棕色土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如第四纪红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30个样品的粒度、黏土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广泛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并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第四纪网纹红土为加积型沉积。该类沉积粒度组成与北方风尘沉积类似,粉砂含量占优势,>50μm含量小于5%,5~50μm组分41.2%~61.5%,<5μm黏粒26.9%~55.8%;黏土矿物组成中含有较多的石英、云母和高岭石;全土体的平均硅铝率为7.96,硅铁铝率6.11;稀土元素丰度179.6 mg kg-1,与地壳平均值(178 mg kg-1)、北京郊区1998年12月大气粉尘稀土总量(178.0 mg kg-1)以及两块中国黄土标样(178.2mg kg-1)非常接近,并且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淋失,Ce元素正异常;网纹红土全岩样品的87Sr/86Sr值界于0.725 657~0.727 714之间,Nd同位素0.511 989~0.512 098,与佳县上新世红黏土和黄土的酸不溶相性物质接近。理化特征指示,第四纪加积型网纹红土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以及上新世红黏土的形成环境类似,并且具有稳定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7.
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库容状况及水分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取点面结合 ,运用区域对比方法 ,剖析了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总库容、贮水库容、有效水库容和通透库容的差异 ,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水分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赣中丘陵地区红壤的不同结构状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较稳定的固相部分,总是以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和特性各异的无机及有机颗粒相互组合而成。这种不同的组合和排列形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土体松板、孔隙状况、土块大小及其稳定性等特点总称之为土壤结构状况。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植物根的穿扎及其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攫取。因此土壤肥力总是与土壤结构状况的优劣密切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对黄壤发生分类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仲节 《土壤学报》1984,21(4):447-454
长期以来我们对黄壤的发生、特性和分布总觉得模糊不清。在土壤调查制图时;因红壤黄壤在形态性质上不易区分,所以在确定南方山地红壤带和黄壤带的垂直分布界线时,只有按海拔高度来划分。1982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上有两篇都是有关广东鼎湖山的土壤论文,其中一篇把红壤黄壤界线划在300米,而另一篇划在700米,说明划分标准还不统一。云贵高原是我国黄壤集中分布区,根据已有的资料看来,那里的黄壤是否典型、黄壤是否为湿润气候的产物,都值得讨论。本文就多年来的考察,结合有关论著,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变性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福建沿海低丘、台地玄武岩风化物上发育一种暗色粘质土壤,历史上归属于砖红壤性红壤。本研究证明,它明显区别于砖红壤性红壤,主要表现于:风化--淋溶作用和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通体暗色,层次分异不明显,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占优势,有明显膨胀收缩性,干季出现一定深度的开裂,阳离子交换量大,盐基饱和度和pH值较高。据此,这种土壤有必要从砖红壤性红壤中划分出来。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本土壤定名为细质、蒙脱石型、高热、典型艳色湿润变性土。可以认为,变性土在我国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