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8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干扰日益强烈,研究滨海湿地陆源人类活动影响规律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围海造地(直接因子)和流域污染物(营养盐、非点源无机污染物)输入(间接因子)表征1990-2000年间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及规律.研究发现,虽然围海造地仍然以农业用地为主(>50%),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随人口城市化率增高而增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高;在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超过60%的滨海湿地面积受到高或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则有44.7%的滨海湿地面积处于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及以上.通过叠加围海造地和污染物输入双重陆源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强度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平均强度指数达到0.79,且处于中等及以上影响强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8%,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滨海湿地区域.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强影响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河流人海口、较为发达城市滨海区以及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2.
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振高  俞慎 《土壤》1997,29(6):281-286
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气态氮的损失和污染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今氮素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损失量,机理研究方法及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综述了薰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C,N,P,S的测量条件和影响因素。薰蒸提取法较薰蒸培养法,直接镜检法,SIR法,ATP法等测试方法简便,测定周期短、适用于大量样品的测定,且用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对土壤中C,N,P,S养分的转化和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竹荪是我国的珍贵特产,也是古今中外著名食用菌,是宴会席上“八大山珍”中的“山珍之王”。过去,竹荪是贡品,御膳名菜,如今是国宴上款待贵宾的佳肴。名扬四海的“竹荪芙蓉汤”,国宴上曾博得当年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等客人的高度赞赏和好评,以至一度在世界上出现了“竹荪热”。  相似文献   
5.
水稻根际硝化─反硝化作用生态因子的水平空间变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根际模拟和切片技术研究水稻根区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其相关生态因子沿根系接触面水平空间变异的结果表明,土壤潜在硝化作用强度和反硝化作用强度随距极系接触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硝化细菌是严格的好氧微生物,土壤潜在硝化强度随距根系接触面水平距离急剧减弱,而潜在反硝化强度则变弱趋势较为缓和;土壤0.5mol/LK2SO4可提取碳及其碳氮比随距根系接触面距离增大而下降,土壤速效氮则反之;土壤亚硝酸K2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4  
本文测定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内林地,不同施肥制度的红壤旱地和受有机农药污染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土壤微物量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早让放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红壤茶园中不同树龄茶树根层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和种群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学因子。结果表明 ,随着树龄的增长 ,茶树根层土壤的酸度增加 ,pH值下降 ,土壤交换性酸组成从交换性H 为主转变为以交换性Al3 为主 ;同时 ,土壤有机碳、可溶性酚总量和全氮含量随树龄而增加。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总量以树龄 1 0年的茶树根层土壤中数量最多 ,4 0年和 90年树龄的茶树根层土壤中的较接近 ;树龄 1 0年和 90年的茶树根层土壤中真菌数量相当 ,其大于 4 0年树龄的茶树根层土壤真菌数量 ;而芽孢杆菌数量以 4 0年树龄茶树根层土壤最多 ,而 1 0年和 90年树龄茶树的接近 ;茶树根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树龄增长而增加 ,但与茶树根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无显著相关。茶树根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pH、有机碳、可溶性酚和全氮分别呈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0 1 )相关。  相似文献   
8.
有效微生物群(EM)对几种作物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留松  李振高  潘映华  吴胜春  俞慎 《土壤》1995,27(4):219-221
本文研究了EM对玉米,小麦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与有机肥混施对3种作物有一定的节氮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应用熏蒸浸取法测定了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的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为土壤全碳的1.31%~3.53%和土壤全氮的1.22%~5.01%,并分别为0.5mol~(-1)K_2SO_4提取碳、氮的0.56~1.25倍和0.22~1.49倍,是土壤生物有效养分重要的源和汇。单一的马尾松和小叶栎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大于混合林地和荒地,混合林地又大于荒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夏季大于春季,并且两者有随植被覆盖年限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量有限,治理技术配置和治理策略无序等现状,缺乏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特征和现有治理利用模式现状,尝试提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献采用频率,依托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2008)》,分解崩岗侵蚀治理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四重效益链,提出了依据主体效益、可量化、客观性构建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指标集,弱化主观性强的社会效益指标思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崩岗侵蚀治理多重效益指标体系的特征,建议采用以客观赋权的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体现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通过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构建,以期为崩岗治理效益评估和崩岗治理技术体系集成提供依据,推动我国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实现国家"十三五"水土保持治理目标,减轻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