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梗膏在再造烟叶生产上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设置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不同酶处理梗膏,对不同酶处理梗膏进行致香成分分析,并对不同酶处理梗膏制备成再造烟叶产品进行有害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醇类、醛类和酮类等8个大类致香成分中,除酯类致香成分含量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处理梗膏较未经过酶处理的梗膏有所降低外,其余类别致香成分含量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均较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增加;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感官评价总分均高于未经过酶处理的梗膏,分别提高13.38%和21.83%;危害性指数,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最高,为5.19,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最低,为3.29,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较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分别下降17.92%和36.61%。不同酶处理后的梗膏能有效改善再造烟叶产品的感官品质,降低木质杂气和刺激,从而提高梗膏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及不同部位烟梗原料为材料,研究其化学成分和梗膏感官质量差异,并对不同烟梗原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烟梗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直接表现为梗膏感官评吸质量不同。其中,以玉溪、昆明、大理、红河、曲靖K326中部梗的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感官质量较好;对于不同部位烟梗而言,以中、上部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感官质量较好,下部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感官质量较差;不同品种间,以K326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香气量、清晰度及烟气浓度较好;红大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香气质较细腻,清晰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干法再造烟叶切丝后,设计并制备不同造碎率(理论值分别为0、2%、4%、6%、8%、10%、12%)的样品,研究造碎率对干法再造烟叶品质的影响,以指导干法再造烟叶的生产。结果表明,在造碎率≤8.36%时,造碎对干法再造烟叶的化学指标、烟气指标、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评价均无明显影响;超过8.36%后,造碎对干法再造烟叶的化学指标、烟气指标和致香成分无明显影响,但使其感官质量水平明显下降。因此,在干法再造烟叶的实际生产中,应确保产品造碎率低于8.36%。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多糖复合酶、中性蛋白酶、果胶酶、淀粉酶对低等级烟叶细胞壁物质的降解效果,以提高低等级烟叶的品质和利用价值。【方法】以亳州X3L下部烟叶为研究对象,经多糖复合酶、中性蛋白酶、果胶酶、淀粉酶处理后,通过感官评定试验及细胞壁物质含量变化确定对感官品质改良效果最优的酶类;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和正交试验得到复配酶解低等级烟叶的工艺条件;并通过扫描电镜试验、热失重试验及GC-MS测定烟叶中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变化,考察酶解处理对烟叶性质的影响。【结果】多糖复合酶和中性蛋白酶对低等级烟叶细胞壁物质降解效果适中;复配酶解低等级烟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多糖复合酶用量490U/g,蛋白酶用量208U/g,酶解时间4h;经过酶处理后的烟叶表面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表面褶皱减少;酶处理对烟叶燃烧性质没有较大影响;酶处理提高了低等级烟叶中的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结论】多糖复合酶与蛋白酶复配处理提高了低等级烟叶的品质,其处理工艺可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检测干法再造烟叶在制丝工艺过程中化学成分、烟气常规指标、烟气有害成分、致香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变化,考察工艺加工对干法再造烟叶品质的影响,为干法再造烟叶在卷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过松散回潮、加料贮叶、增温增湿、烘丝等处理,干法再造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有所增加,烟碱含量呈下降趋势;总粒相物、焦油、CO及各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危害指数降低了4.52%;工艺加工后大部分致香物质的总量略高于加工前,其中烟草中重要的致香成分巨豆三烯酮、β大马酮、新植二烯、β二氢大马酮、香叶基丙酮等的含量明显增加;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明显提升,甜润感和烟气清晰度得到改善。上述结论表明,工艺加工过程对干法再造烟叶的内在品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干法再造烟叶能很好地适应卷烟制丝线的工艺加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波处理结合致香前体对烟梗的影响,并优化微波处理参数,为改善梗丝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考察微波参数对添加类胡萝卜素(致香前体)的烟梗品质的影响,通过变量筛选和模型构建计算出具有最高烟梗致香成分含量对应的微波参数;并将微波膨胀结合致香前体的烟梗切丝进行增量应用试验,评价卷烟感官品质.[结果]微波处理对烟梗致香成分总量影响可用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和烟梗水含率的多元二项式回归模型拟合,其中烟梗水含率对烟梗致香成分总量影响最大,微波功率其次;在烟梗水含率15.39%、微波功率565W条件下处理的烟梗致香成分总量最高,为114.31μg/g.经微波膨胀的烟梗中蛋白质、淀粉、总多酚、总挥发碱、总挥发酸含量明显下降,分别降低31%、72%、119%、75%和64%,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大幅增加,增幅122%;微波处理结合致香前体的烟梗致香成分总量较未经处理的原梗增加84.34%,其酮类、醇类、醛类、酯类、酸类、酚类、杂环类等致香物质分别较原梗增加53.65%、84.49%、66.82%、81.08%、382.75%、295.50%和117.89%.在卷烟中添加增量4%的微波处理结合致香前体梗丝,其感官品质略有提升,不同烟支对烟气指标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微波结合致香前体对烟梗进行协同处理,可明显提升卷烟感官评吸质量,该工艺具有工业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醇化红大烟叶表面分离的产蛋白酶及多糖酶的菌株RSCT26,通过形态学及ITS区同源性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对菌株RSCT26进行发酵,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酶及多糖酶酶活,并分离制成RSCT26菌剂。结果发现,RSCT26菌剂处理后烟膏中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总氮及蛋白质含量降低,致香成分总量显著增加。感官评价结果表明,RSCT26菌剂处理后再造烟叶产品杂气降低,刺激变小,香气质明显改善,香气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
不同比例的梗丝和再造烟叶对烟丝致香成分以及烟气化学成分均有影响,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梗丝和再造烟叶考察其影响范围和规律。结果表明,梗丝和再造烟叶的添加对于烟丝致香成分的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再造烟叶的影响大于梗丝;梗丝和再造烟叶的添加对于烟气化学成分的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梗丝和再造烟叶添加比例的提高,烟气化学成分的量出现波动,但总体趋于缓慢下降,这将影响卷烟的感官品质;再造烟叶对加香加料表达效果的正向影响优于梗丝,工业企业可以着重考虑添加再造烟叶相关技术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为制梗丝主要加工工艺技术参数的优化及工艺控制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选择C3F醇化烟梗为制梗丝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及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研究制梗丝过程中主要热处理工序加工对烟梗原料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润梗后各致香成分的含量,醛类和酯类致香成分均升高,变化率分别为4.45%和7.91%,升幅均不显著;醇类和酮类致香成分均降低,变化率分别为-7.00%和-11.30%,醇类致香成分降幅不显著,酮类致香成分降幅达极显著水平;酸性致香成分降低,变化率为-14.53%,降幅达极显著水平;碱性致香成分升高,变化率为28.63%,升幅达极显著水平;中性致香成分润梗前后无明显变化。2)梗丝干燥后各致香成分的含量,醇类、酮类和酯类均升高,变化率分别为22.66%、2.68%和5.15%,醇类致香成分升幅达极显著水平,酮类和酯类致香成分升幅不显著;醛类降低,变化率为-25.76%,降幅达极显著水平;碱性致香成分降低,变化率为-40.04%,降幅达极显著水平;酸性和中性致香成分梗丝干燥前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亚氯酸钠对烤烟酶促棕色化反应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亚氯酸钠(SC)对烤烟烘烤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及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以K326为试验材料,通过烘烤试验分析了SC对烤烟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烤后烟叶多酚含量、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C处理和对照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但SC处理烟叶PPO活性均低于同期对照烟叶。SC处理中部叶莨菪亭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但多酚总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SC处理上部叶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芸香苷、多酚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SC处理显著提高了烤后烟叶的氯含量和还原糖含量,使化学成分更趋协调。SC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较对照有所改善,经济性状较对照显著提高。SC抑制了烟叶烘烤过程中的酶促棕色化反应,提高了烤后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