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用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省茶园有机肥用量不足、化肥用量较大的茶园,提出了"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2017—2019年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浙江省平均施肥水平(或当地习惯施肥)相比,化肥减量幅度23%~75%,平均增产5.5%,新梢养分利用率提高3.3个百分点,绿茶品质有所提升,每公顷节本增效14 325元。"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在浙江茶园有明显的增产提质、增效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浙江省茶园化肥用量大,有机肥用量不足,同时浙江省一些县市生猪养殖量大,产生的沼液丰富,构建了沼液再利用技术,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沼液肥+茶树专用肥"的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实现化学肥料减量。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沼液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可使试验茶园在化肥减量88%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1.5%,同时能提升绿茶品质,每公顷节本增收1.17万元。  相似文献   

3.
特异茶树品种(白化品系、黄化品系)高效施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省特异茶树品种(白化品系、黄化品系)茶园氮肥用量偏低,磷肥用量高,钾肥用量偏高,投入养分比例不合理现象,提出了"有机肥+茶树专用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在浙江安吉、天台、嵊州等县市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当地传统施肥习惯相比,在化肥减施25%的情况下,"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平均增产6.3%,茶叶品质有改善,每公顷节本增收15 345元,"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平均增产14.2%,茶叶品质基本持平,每公顷节本增收23 505元。  相似文献   

4.
闽清县茶园土壤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强酸性的占51.7%,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中低水平的分别占77.6%、91.4%、60.3%、82.8%。根据茶树营养特点,提出改良土壤pH值,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茶园土壤质量及新梢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武义大宗绿茶采摘茶园采用化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模式试验。试验设置4种施肥模式,分别为不施肥、农户施肥、茶树专用肥+菜籽饼肥、茶树专用肥+猪粪肥。在总养分减施43%,其中化肥减量60%,有机肥替代化肥29%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质量,新梢产量、品质、养分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宗绿茶采摘条件下,茶园化肥用量过大的情况下,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模式,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并没有明显改变,但明显提高了化肥利用率(2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的化学N+P_2O_5+K_2O肥料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58.7%和154.3%),且有机肥的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容重,同时有减缓土壤酸化趋势,明显提升茶园土壤质量。在研究条件下,猪粪肥对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要略好于菜籽饼肥;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模式也有一定的增产效应,且不会改变新梢品质成分及成茶品质。  相似文献   

6.
叶面施肥是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一种补充,具有吸收快、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弥补由于茶园化肥减施后养分吸收的不足。"叶面肥+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在浙江省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相比,平均增产2.3%,新梢养分利用率提高5.5个百分点,绿茶品质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名优绿茶产量和产值获得高速增长,随着名优茶的迅速发展,茶园氮肥用量越来越大,氮肥不合理施肥已成为茶区的普遍现象,有机肥用量却越来越少,有的茶园甚至根本不施有机肥,而目前茶园中施用的氮素化肥多为尿素,铵化的NH_4~+被茶树吸收,根系会释放大量的H~+,从而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而铵被硝化后也会酸化土壤,因此,高氮施肥易引发土壤酸化。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严重浪费和生产成本增加,还污染环境,并导致茶园土壤酸化严重。目前我国典型茶区土壤pH小于4.0的严重酸化茶园高达44%,酸化不仅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调,而且其生物性状恶化,甚至增加了土壤铅等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叶品质的进一步提高。防止施肥而引起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质量安全,保护茶区  相似文献   

8.
汪根法 《中国茶叶》2012,(10):20-21
施肥是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增加产量和提高茶叶品质的重要手段。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影响很大。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合理配施,创造水、肥、气、热相互协调的茶园土壤环境是获得茶叶高产优质的根本保证。黄山市是全国主要绿茶生产地之一,茶园面积在70万亩左右。在黄山市茶园的施肥管理上,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以“七挖金,八挖银”掩青杂草为主、  相似文献   

9.
武平县是福建省著名的炒青绿茶主产区,茶园土壤主要为红壤土、红壤沙土和黄壤土等酸性母质土种,土层厚度多为60~100cm,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相对瘠薄.长期以来,茶农施肥方法不当,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偏施氮肥现象突出,施肥比例失衡,肥料利用率低,管理较粗放,导致投产茶园肥力衰退,低产低效,经济效益不佳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平和县白芽奇兰品种的施肥效应及其推荐施肥量,在该县茶叶主产区设置了定位2年的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田间肥效试验.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根据茶青产量水平,可将茶园分为“高”、“中”、“低”产3种类型,其空白区和平衡施肥的茶青产量均值具有显著水平差异.施用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的茶青平均增产13.9%、5.5%、11.3%和11.6%,其中高产茶园的氮磷肥增产效果大于中、低产茶园,但钾肥和有机肥在低产茶园的增产效应明显高于“高”产茶园.高、中产茶园施用氮肥的净增收高于磷钾肥和有机肥,在低产茶园施用氮钾肥和有机肥的净增收大致相当,磷肥的施肥效益最低.对茶青增产效应和净增收的分析表明,茶园的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的适宜施用量平均分别为N347 kg· hm-2、P2O5105kg·hm-2、K2O 116 kg·hm-2和商品有机肥3750 kg· hm-2,高、中产茶园要重视合理施用氮钾肥,在低产茶园上要特别重视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1.
西湖龙井茶一级产区施肥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旭霞  余继忠  姜新兵  邵勇  林晨 《茶叶》2013,39(2):97-100
对西湖龙井茶一级产区土壤和肥料管理状况的调查表明,基肥的施肥时间和方式较为科学合理,为西湖龙井茶的优异品质提供了基本保障。不同村的施肥习惯和肥培管理有明显差异,但同村有较高的一致性。调查茶园平均肥料投入群体1041.13元/亩,龙井43茶园1281.00元/亩,肥料投入达到每亩800元时,加大肥料投入对春茶产量和产值增加贡献不大,控制施肥对促进西湖龙井茶一级产区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66.7%茶园中的有机质含量达到优质茶园土壤标准,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硫、速效锌基本达到或超过优质茶园土壤标准;55.6%茶园速效镁含量偏少,建议适当增施镁肥。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该地区茶园肥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期培肥下红黄壤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黄壤区茶园长期培肥试验,研究不施肥、全量化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肥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特别是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可显著增强这3种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82、7.73、0.33倍,而长期施用化肥对这些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则较小。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含水量、茶树株高及茶叶产量与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些酶对培肥模式的变化反应灵敏,可作为红黄壤区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弱,该酶活性不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增加茶树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3.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系统研究了以浙江为主的茶园土壤养分资源现状,明确了茶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低且不平衡、有机质贫缺和酸化日趋严重等主要营养障碍因子,提出了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2项营养诊断指标,研制出适合不同类型茶园的茶树系列专用肥3种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取得明显的增产、提质和改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茶树养分综合管理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等5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策略,建立了茶园氮素总量控制、磷钾基准配比和用量基准,提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适宜比例与技术,研制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和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改进优化追肥时期、深施与机械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在农民/合作社生产茶园示范应用过程中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高洪军  彭畅  李强  朱平 《玉米科学》2010,18(6):106-109
利用多年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资料,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耕层养分供应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生产力的贡献优于相应化肥单施。单施氮肥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为68.9%,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单施氮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氮肥与有机肥配施(M2N)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94%,单施化肥(NPK)处理土壤生产力贡献率较平缓,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优于单施化肥。多年不合理施肥,N、P、K养分的供应能力逐年降低,尤其以N素最为明显。化肥配施有机肥比单施化肥能更好地提高土壤养分可持续指数。  相似文献   

16.
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氮素营养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设置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双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种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均在900βkg·hm-2的施氮水平下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春茶芽叶密度、百芽重等产量指标;有机肥比例高于25%的氮素处理能显著提高春茶的品质指标,有机肥比例50%以上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棕壤土有机肥和化肥长期定位施肥的研究表明,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耕层中的有效养分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试验前土壤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当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时,其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单施化肥。单施化肥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土壤的有效养分,但增加幅度不大。经过27年施肥,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随着年份的延伸,作物产量和土壤中的有效养分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各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芒果园施肥现状调查及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海南岛芒果园施肥现状及对应的土壤养分状况,综合分析施肥管理现状,为芒果种植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主产区肥料投入平均水平为 N 334.01 kg/hm2、P2O5 177.10 hm2、K2O 184.21 hm2,其中 N∶P2O5∶K2O 为 1∶0.53∶0.55,芒果化肥消耗系数为 0.059 01 kg/kg,纯氮消耗系数为 0.020 7 kg/kg,施用有机肥农户比例为 76.92%,有机肥平均施用量低于 333.33 kg/hm2。海南岛芒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范围为11.16~17.22 g/kg;碱解氮含量偏高,范围为 278.86~859.10 mg/kg;速效磷含量差异较大,为21.74~81.73 mg/kg;速效钾含量在 96.56~97.19 mg/kg。综上所述,海南岛芒果园氮磷钾肥料投入比例不科学,钾肥投入量偏低,建议增施钾肥;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建议提高施用有机肥农户比例,增大有机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9.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和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产要求全面减施化肥农药的大背景下,综合评价四川冬水稻田区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具有一定意义。本试验在冬水稻田区,比较了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无N(CK)、单施化肥N、P、K(T1)、30%有机肥N+70%化肥N(T2)、50%有机肥N+50%化肥N(T3)、100%有机肥N(T4)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增加17.29%~31.43%,T2处理最高,且明显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机无机肥配施具有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可见,冬水稻田区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方案为30%有机N+70%化肥N,既可稳定水稻产量、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和降低对农田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