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采集到的15株栽培羊肚菌样品和14株野生羊肚菌样品进行ITS序列分析和ISSR多态性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聚类分析图谱,发现辽宁地区主栽品种为黑色系的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Mel-6)和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Mel-10),同时还有少量的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Mel-7);野生羊肚菌样品属于黄色系的Morchella sp.(Mes-6)和Morchella sp.(Mes-9)。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羊肚菌栽培品种与野生羊肚菌品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性,为实现本地野生羊肚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培养基上梯棱羊肚菌菌丝体在形态、颜色及生长状况方面差异较大,其中木屑培养基对梯棱羊肚菌生长最有利,是比较理想的梯棱羊肚菌菌丝培养基.将梯棱羊肚菌菌丝进行染色显微观察,发现不同浓度梯度的染料影响观察效果.研究表明,梯棱羊肚菌菌丝最合适观察的染色浓度为5μg/mL.  相似文献   

3.
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个羊肚菌菌株为试材,采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拮抗试验、菌丝生长特性比较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的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为6.90~10.57mm·d~(-1),菌株FY2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10个梯棱羊肚菌菌株相异系数在0.53时分为3类,其中FY4菌株与其它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FY1、FY5、FY6、FY7、FY9之间相异系数为0,说明这一类菌株间遗传差异小或为同一菌株;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梯棱羊肚菌遗传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优良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京地区3种大面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进行形态特征描述和内转录间隔区ITS鉴定,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人工栽培羊肚菌为梯纹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  相似文献   

5.
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凝集素编码基因MIL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qRT-PCR分析MIL基因在梯棱羊肚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菌丝期、白色菌核期、黄色菌核期、原基期、幼菇期、成熟子囊果期)的表达量;构建pET28a-MIL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中外源表达获得了凝集素蛋白MIL-His,测定其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梯棱羊肚菌MIL基因序列为426 bp,其中含有一个RicinB lectin保守结构域,与RicinB-like lectin同源性达95%;qRT-PCR定量分析显示,在从菌丝到子囊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梯棱羊肚菌MIL基因在白色菌核阶段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黄色菌核阶段,幼菇、成熟子囊果和原基阶段次之,在菌丝阶段表达量最低,表明MIL基因可能在梯棱羊肚菌菌核形成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兔红细胞凝血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MIL-His凝集兔红细胞的最小浓度为0.32 mg/mL,同时发现MIL-His具有提高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活性,与对照相比增殖率达35.3%。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2020,(4)
分析比较林下、温室、露天三种栽培模式的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三种栽培模式栽培羊肚菌的17种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温室栽培不利于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积累,同时,羊肚菌子实体所含的钾元素丰富,无论哪种栽培模式梯棱羊肚菌微量元素均高于六妹羊肚菌。  相似文献   

7.
以人工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YAASMYPL6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子囊果YAASMJN5,野生梯棱羊肚菌子囊果Zhao0001和黄色羊肚菌(Mes-19)子囊果YAASM43为材料,采用毛细管单孢分离法分离其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通过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分子标记方...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索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的环境条件,于2020年11月至12月,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共6个菌株,分4个批次栽培于钢管塑料大棚内,详细记录并分析了各菌株在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幼菇形成和采收共4个阶段的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情况与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将军"和"太空将军"2个近似的菜豆品种为试材,利用SSR引物进行品种鉴定,以筛选分析品种鉴定所需要的引物,为菜豆种质资源的保存、品种的纯度鉴别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65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3对作为鉴定上述品种的特异性引物。结果表明:利用PM1040、PM1050、PM1065 3对SSR引物可以对上述2个品种的随机或混合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0.
露地栽培羊肚菌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为了探索适宜室内栽培的菌株与光照条件,在设施大棚内利用周转筐栽培羊肚菌,研究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羊肚菌分离1号、羊肚菌分离2号的出菇情况以及不同遮阴处理对六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六妹羊肚菌的产量最高,每筐子实体朵数为13.4朵,每筐鲜菇质量为150.1 g,鲜菇商品性状较好,菌盖呈塔尖顶形,子实体呈灰黑色、大小适中,单朵鲜质量为11.2 g,菇柄最短,菌盖最长,菌盖最宽位置位于菌盖与菇柄连接处;梯棱羊肚菌的综合表现次于六妹羊肚菌,但优于羊肚菌分离1号和羊肚菌分离2号;盖1层遮阳网的六妹羊肚菌处理可以正常出菇,而不盖遮阳网和盖2层遮阳网的处理均无法正常出菇;因此,利用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时,可以选择栽培六妹羊肚菌,在棚内加盖1层遮阳网,以保证出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正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根植于菌物科学,服务蕈菌产业,致力于食用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2014年边银丙教授领衔成立了由8名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羊肚菌课题组,针对羊肚菌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开展羊肚菌群体遗传分化、性亲和类型和生活史等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明确了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菌丝  相似文献   

12.
以可正常出菇的梯棱羊肚菌M83和不能正常出菇的梯棱羊肚菌M101作为供试菌株,对2种菌株在不同的温度、p H、光照、碳源、氮源上的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及菌核生长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2种菌株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但M83菌丝在5℃~30℃能正常生长,而M101菌丝在30℃不能正常生长;2种供试菌株菌丝生长最适p H为7~8,M83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M101;2种菌株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速度、长势均优于光暗交替条件;2种菌株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M83对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利用能力显著强于M101;2种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对硝态氮的利用能力均强于对铵态氮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研究5株羊肚菌菌株在3种培养基上产生无性孢子的情况.结果 ,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均未产生无性孢子,尖顶羊肚菌(M.esculenta)和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在腐殖土培养基上产生无性孢子;表明无性孢子产生与否并非是羊肚菌属真菌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7种不同颜色地膜(红、绿、黑、白黑、银、银黑、透明膜)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6611-7396、6611-5155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菌株JNLM6-2、JNLM7-29,观察菌丝长势和子囊果发育情况,测定地膜内外光照强度和气温、土壤温度和羊肚菌产量,研究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膜透光率最高,黑膜、银黑膜透光率较低。七种地膜内湿度均大于地膜外湿度。绿膜处理的地膜内积温最高,为(99 735.1±4.0)℃;银黑膜处理的较低,为(87 632.0±3.3)℃。绿膜处理土壤积温较高,为(101 215.3±1.6)℃;黑膜土壤积温较低,为(95 675.2±1.6)℃。黑膜、白黑膜、银黑膜、银膜膜内温度相对较低,既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羊肚菌丝生长。透明膜、绿膜和红膜透光率高,有利于羊肚菌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正常发育,子囊果形态较好,出菇整齐,生长周期属于中周期,产量较高。红膜、绿膜透明膜较适合用于梯棱羊肚菌栽培,其处理的梯棱羊肚菌菌株6611-515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472.6±353.3)...  相似文献   

15.
利用真核生物在rDNA的ITS区段具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后再设计特异性引物来检测真核生物的方法进行分析,对12个秀珍菇菌株进行分子测试。结果表明,两组内的菌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同时对其进行农艺性状分析。试验结果为避免重复引进、指导生产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以梯棱羊肚菌菌株JSJ-M15为研究材料,以只添加1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对照,以第1次营养袋撤离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处理,并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跟踪氮素营养的运输,研究补充2次外源营养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补充2次外源营养组与对照组的15N丰度均高于空白对照,说明2次外源营养袋内的氮素营养物质均可通过土壤中的菌丝网络运输到羊肚菌子实体中;试验组中3组处理的羊肚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能够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因此,在羊肚菌栽培过程中,适时补充2次外源营养,其营养物质能够有效运输到子实体中,并显著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17.
松树塘羊肚菌生境调查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松树塘羊肚菌的生态环境,对子实体的rDNA ITS区段进行测序分析,通过与GeneBank中已知的羊肚菌属的种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出该羊肚菌为脉肋羊肚菌M.costata.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2021,(3)
测定分析人工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矿质元素、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羊肚菌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虽有差别,但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矿质元素,脂肪含量很低。三种羊肚菌子实体均富含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C、叶酸。羊肚菌的蛋白质氨基酸构成较好,属于优质蛋白;不同种类羊肚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矿质元素、氨基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三种羊肚菌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生产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杧果露水斑病是当前生产上影响杧果产业的重要病害之一,因潜伏期长常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而错过防治适期,建立其主要致病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尤为重要。【方法】将该病菌的ITS序列与NCBI中的数据大量比对后,在差异位点大的区域设计了8对引物,通过筛选获得两对特异性良好的引物及其扩增条件。【结果】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是ML-SF9/ML-SR5和ML-SF10/ML-SR10,扩增条件:94℃4 min;94℃45 s,65℃45 s,72℃1 min,36周;72℃10 min,特异条带大小分别为408 bp和424 bp。为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又与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结合后,建立了杧果露水斑病病原菌的两套巢式PCR快速检测体系,可检测病菌DNA的含量最低为3.55×10-9ng·μL-1,比常规PCR灵敏度提高了1万倍,且能实现对潜伏期果实的特异性检测。【结论】此技术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杧果露水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岩陀植物叶片为材料,利用试剂盒提取方法提取植物叶片中的DNA,对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条件优化并对ITS2序列鉴别物种能力进行考察;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退火温度、DNA模板量、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岩陀DNA条形码鉴别中所选的ITS2序列扩增反应的影响,并对扩增体系进行优化,采用Seqman7.1软件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MEGA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优化后的PCR扩增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μL,含TaqPCR Master Mix 12.5μL、DNA模板量5ng、上下游引物(10mol/L)各1μL、dd H2O 9.5μL,ITS2序列在退火温度设置为60℃,循环次数为30次的条件下进行PCR扩增,获得清晰单一的电泳条带,ITS2测序成功率100%,比对后的序列长度475bp,GC含量约50%,种内种间变异存在重叠,没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结论:通过试剂盒提取岩陀植物叶片DNA,在优化后的PCR扩增反应体系对ITS2序列进行扩增,可以满足后续对鬼灯檠属多基原植物岩陀的亲缘关系、物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但ITS2序列不适合岩陀种DNA条形码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