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甫  黄利芬  张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34-16835
[目的]为菠萝蛋白酶降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提供工艺参数和科学依据。[方法]用DNS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探讨不同条件对菠萝蛋白酶降解壳聚糖的影响。用端基分析法测定壳寡糖的分子量,研究菠萝蛋白酶降解壳聚糖过程中壳聚糖分子量的变化。[结果]菠萝蛋白酶降解壳聚糖的最适pH为7.1,最适温度为53℃,最适酶浓度为0.30 g/L。在最适条件下,降解反应进行6 h以上,可以得到平均聚合度为8,平均分子量为1 306的壳寡糖。[结论]菠萝蛋白酶能有效降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  相似文献   

2.
蝇蛆壳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容贵  吴建伟  国果  付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93-11495
[目的]采用碱液法对蝇蛆壳聚糖的制备技术进行研究,探索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蝇蛆壳聚糖脱乙酰度及黏均分子量为评价指标,优化制备参数。[结果]由蝇蛆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最佳工艺为:碱浓度60%、温度100℃、时间10h。[结论]在此工艺下,可制得高脱乙酰度、高黏度、色泽洁白的蝇蛆壳聚糖。  相似文献   

3.
顾学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24-125,131
[目的]探讨制备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CMC)的方法,确定制备CMC的反应条件。[方法]以醇水溶液为反应介质,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制备了水溶性CMC,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溶剂中水醇比对CMC取代度的影响,探讨了工艺条件对CMC取代度的影响规律。[结果]在醇水反应介质中,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在碱性条件下用氯乙酸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合成了水溶性的高取代度的CMC。该方法降低了有机溶剂异丙醇的使用量,提高了CMC的取代度。制备CMC的较好反应条件为:以6%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作催化剂,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0 h,溶剂中水醇比1∶4(V/V)。在此条件下,CMC的取代度为1.53。[结论]该研究为制备不同取代度的CM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碱度间歇法制备壳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碱浓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碱处理次数和乙醇碱液的重复使用对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的影响,并将该法与传统的水溶液碱液法进行了比较。[结果]低碱度间歇法制备壳聚糖的适宜条件:反应介质为95%乙醇,反应温度为90℃,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9%(m/V)和2 h+2 h+2 h间歇式反应,并加入少量的抗氧化剂硼氢化钠。[结论]在相同液固比情况下,该试验法制备壳聚糖比传统水溶液碱液法可以节省70%~80%的烧碱、2/3以上洗涤用水,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且无碱液排放顺应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蟹壳制备壳聚糖的改进工艺,对脱乙酰度、粘均分子量2项主要指标进行测定.经过极差分析找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即浓度为15%的氢氧化钠100℃脱蛋白1 h,浓度为15%的盐酸25℃脱钙4.5 h,浓度为45%的氢氧化钠130℃脱乙酰反应3 h.在改进工艺条件下,壳聚糖脱乙酰度在85%以上,粘均分子量大于70万,免去氧化脱色阶段,避免在氧化脱色过程中造成壳聚糖的降解,产物色泽呈灰白或肉色,保证了壳聚糖的质量.这表明,利用盘锦河蟹壳制备壳聚糖,从而改进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石凉  黄德辉  孙家羿  童晓琪  秦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07-22608
[目的]制备一种能螯合钙离子的蚕蛹壳聚糖化合物。[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对蚕蛹壳聚糖进行分子修饰,制备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分析其分子结构。[结果]甘氨酸已被接枝到蚕蛹壳聚糖分子上,成为在C6-OH发生醚化反应的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结论]该研究为下一步体外抗凝血试验提供了依据,为新型抗凝血剂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和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氢氧化钠与氯乙酸重量比为 0 .9∶1,控制反应温度 5 5℃ ,反应时间 4h ,所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为 80 .4 1%。  相似文献   

8.
采用D-近似最优设计法研究了NaOH质量分数、碱处理时间及温度对制备壳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脱乙酰度随着碱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出现峰值,当碱液质量分数增加时,脱乙酰度增加但其速度却在减小,当碱液质量分数达到40%时,脱乙酰度达到90%左右,而后增加碱液质量分数时,脱乙酰度反而下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其脱乙酰度几乎线性递增,当温度达到200℃附近时,曲线趋于平直且脱乙酰度达到最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脱乙酰度开始呈线性增加,当反应时间超过50min后,脱乙酰度有下降趋势;在一定碱液质量分数(40%)条件下,脱乙酰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若需获得较高质量的壳聚糖必须提高反应温度。  相似文献   

9.
杨华  黄爱民  王立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050-11051,11054
[目的]研究不同反应单体配比乳酸齐聚物的分子量和溶胀介质对溶胀行为的影响。[方法]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共聚水凝胶,测定其溶胀行为。[结果]共聚水凝胶具有pH敏感性;在中性条件下HPC可以延缓共聚水凝胶的降解。[结论]羟丙基壳聚糖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抑制乳酸齐聚物的降解,扩大了乳酸齐聚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采用铜盐(CuCl2)和锌盐(ZnCl2)与壳聚糖反应,生成壳聚糖金属配合物。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壳聚糖与金属盐的质量分数比、络合时间、反应温度4个因素对合成两种配合物金属离子质量分数的影响。极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壳聚糖与金属盐的质量分数比>络合时间>反应温度;得出壳聚糖金属铜配合物的合成条件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85%~90%,络合时间2 h、氯化铜与壳聚糖的质量分数比为1.2∶1,反应温度为45℃;壳聚糖金属锌配合物的合成条件为:壳聚糖的脱乙酰度85%~90%,络合时间5 h、氯化锌与壳聚糖的质量分数比为1.4∶1,反应温度为55℃。壳聚糖铜、锌配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为木材防腐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于小磊  赵大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63-14364
[目的]研究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方法。[方法]以3种干制的蚂蚁为原料,采用EDTA法和盐酸法制备了甲壳素和壳聚糖,采用红外光谱法和化学分析的方法对3种试样进行测定。[结果]蚂蚁是一种优良的制备壳聚糖的原料,尤其是黑蚂蚁可制得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结论]采用蚂蚁制备甲壳素、壳聚糖的工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壳聚糖诱导子对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积累的影响。[方法]在壳聚糖诱导的喜树悬浮培养体系中,测定培养细胞的干重、喜树碱的产量、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在喜树悬浮培养细胞第20天加入最终浓度80mg/L的壳聚糖诱导子刺激36h后,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15.21mg/L,是未作处理的喜树碱总产量最大值(在细胞培养的第20天达到)的6.18倍。同时,受到诱导的培养细胞内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都急剧增加。[结论]壳聚糖诱导子的刺激能显著地促进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3.
贺继东  夏文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0939-10940
[目的]探究FITC和壳聚糖不同物料比对反应产物标记率和特性粘数的影响,并研究2种不同pH值下FITC-Chitosan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对壳聚糖进行荧光标记,考查不同物料比时荧光素与壳聚糖的结合情况、产物的特性粘数以及标记物在pH值1.0、6.0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结果表明,物料比在小于0.5%时,标记物的特性粘数变化较小,适合用于标记壳聚糖;FITC-Chitosan在pH值1.0时可见吸收波长为438 nm,荧光激发波长440 nm,发射波长520 nm;在pH值6.0时可见吸收波长为488 nm,荧光激发波长493 nm,发射波长515 nm。[结论]该研究为FITC-Chitosan获得更深入的关注和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元林  张一鸣  刘瑞斯  刘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8-13889,13957
[目的]研究一种以壳聚糖作为还原剂及稳定剂、通过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银颗粒的新方法.[方法]用水热法合成以壳聚糖为稳定剂的银纳米颗粒,利用水热法产生的较高温度和较高压力的条件来制备稳定的银纳米颗粒,并考察颗粒的稳定性.[结果]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通过改变反应初始pH值,可调控其大小和形貌.在酸性条件下,测得纳米银颗粒带正电,这非常有利于将其应用在抗菌研究中.[结论]该方法具有环保、简便、产量高等特点,有望应用到以壳聚糖分子为稳定剂的其他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刘红  杨胜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76-11478
[目的]确定微波辅助制备棉籽油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方法]以棉籽油为原料,在微波辅助条件下,将其与甲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正交试验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影响酯交换反应的因素依次为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7∶1,反应时间3min,反应温度50℃,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1.2%,此条件下生物柴油的得率可达95%以上;该试验所得生物柴油的主要质量指标达到了美国ASTMPS121-99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结论]该研究确定了利用棉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6.
徐东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51-10752,10767
[目的]对壳聚糖防治金叶女贞褐斑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为壳聚糖在防治金叶女贞褐斑病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人工感染的方法,对壳聚糖体外抑制金叶女贞褐斑病菌以及预防和治疗金叶女贞褐斑病进行了试验。[结果]3种分子量的壳聚糖体外抑菌效果都很好,其中分子量5万~6万效果最好,1万~2万次之,6000效果稍差;壳聚糖预防试验中,分子量5万~6万和1万~2万的预防效果都很好,在2.0%浓度时,可以达到免疫效果,分子量6000的效果较差,感病率51.37%~83.32%;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关系密切,24h施药时各分子量的2.0%浓度也达到免疫效果;36和48h施药时分子量1万~2万和5万~6万的高浓度治疗效果不错,其他均较差。[结论]分子量5万~6万、浓度1.5%~2.0%的壳聚糖预防和治疗金叶女贞褐斑病,能够达到很好效果,治疗时间以感菌后48h以内为好。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对红掌叶部某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红掌叶部某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红掌叶部某致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并探究了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该致病菌抑制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该致病菌初步鉴定归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链格孢属(Alternaria)、芸苔生交链孢(A.brassiciola)。壳聚糖对该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大,其中150 000分子量壳聚糖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86.56%)。[结论]壳聚糖在花卉病害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