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对植物表达系统产生重组药用蛋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论述了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的毛状根培养系统表达重组药用蛋白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实验项目服务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改革实验项目入手,采用"产品链式"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形成"校内实验筑基础,校外实践强能力"的良好格局,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在对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植物细胞培养、毛状根培养和内生真菌培养3个方面,论述了体外培养产生喜树碱类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喜树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对其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喜树内生真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ISSR和SRAP 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北省5个地区的48个油茶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ISSR分析、SRAP分析,还是ISSR+SRAP的组合分析均显示油茶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ISSR的6条引物共产生74条扩增带,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比例为94.59%;SRAP的11对引物组合共产生64条扩增带,其中有60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例平均为93.75%;ISSR+SRAP的组合分析多态性比例为94.20%。2种分子标记及其组合所作的分类趋势基本相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将5个地方居群分为2个类群,武汉新洲、黄冈红安、咸宁横沟桥和黄石阳新居群为一类,而恩施鹤峰居群单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以悬浮培养细胞为实验材料作不同处理,探讨不同的抗褐变剂对喜树细胞褐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细胞培养的第10天加入2g/L的植酸(PA)对控制细胞的褐变最有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细胞的生长,提高喜树碱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试验的7种真菌中,最终浓度为30 mg/L的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提取物作为真菌诱导子,在第18d加入可以使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aisne)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在试验的4种抗褐变剂中,最终浓度为2 g/L的植酸作为抗褐变剂,在第15d加入可以使喜树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最大。2 g/L的植酸在第15d加入后,再在18d加入30 mg/L的米根霉诱导子处理后,细胞干重在第24d达到最大值26.9 g/L,是未作任何处理细胞干重最大值的1.2倍(对照的在第20d达到最大值22.4 g/L)。综合处理的细胞喜树碱总产量在第26d达到最高值34.2 mg/L,是未作任何处理的喜树碱总产量的9.0倍(对照的在第20d达到最大值3.8 mg/L)。  相似文献   
8.
对假柴龙树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产生的主要喜树碱类物质进行了介绍,着重论述了利用臭味假柴龙树产生喜树碱及类似物的研究,并就假柴龙树属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壳聚糖诱导子对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积累的影响。[方法]在壳聚糖诱导的喜树悬浮培养体系中,测定培养细胞的干重、喜树碱的产量、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在喜树悬浮培养细胞第20天加入最终浓度80mg/L的壳聚糖诱导子刺激36h后,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15.21mg/L,是未作处理的喜树碱总产量最大值(在细胞培养的第20天达到)的6.18倍。同时,受到诱导的培养细胞内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都急剧增加。[结论]壳聚糖诱导子的刺激能显著地促进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0.
在喜树悬浮培养细胞中,三价稀土铈(Ce3+)的诱导刺激能显著促进喜树碱的生物合成。在细胞培养的第10天加入0.1mM的Ce3+,可使喜树碱产量达到最大值13.02mg/L,是没有受到刺激的6.39倍。与此相应的是,Ce3+刺激能显著提高培养细胞苯丙氨酸裂解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丙二醛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