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目前广东有44万亩茶园,主要为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种,由于这两个品种鲜叶茶多酚含量较高,且呈苦涩味的酯型儿茶素在儿茶素中所占比例也较中小叶种高,所以适制红茶。但近年来国际市场红茶疲软,红茶出口受阻,因而转产绿茶。但所制绿茶,尤其是炒青绿茶苦涩味重,售价低,市场范围狭窄,以致许多茶叶界人士认为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种不适宜制作炒青绿茶,再加上使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杀青前鲜叶未经风选,杀青叶中存在焦末碎片,虽经过筛但难免会留下少许烟焦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广东绿茶的发展。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广东炒青绿茶应…  相似文献   

2.
贮藏条件对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鼎大自茶、槠叶齐和白毫早三个品种早春一芽一叶鲜叶所制炒青绿茶为材料.研究炒青绿茶在不同温度、含水量及光照等贮藏环境下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温度越高,下降得越快;经太阳光照射和暴露在空气中的茶叶更容易陈化劣变,使茶叶失去其品质特征。且供试的三个品种绿茶各品质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榛子叶中鞣质含量最高,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鞣质主要代表成分没食子酸含量为指标,考察乙酸乙酯、正丁醇对鞣质萃取效果,筛选出超声提取榛子叶中鞣质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榛子总鞣质、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中所含的没食子酸成分含量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最高。结论鞣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需在抗氧化实验中进一步确定各组分的鞣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将同一批紫娟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烘青、炒青、晒青和蒸青4种绿茶,分别测定它们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及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芽蒸青绿茶总抗氧化能力高于晒青、炒青和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烘青绿茶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最强。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花青素中的Pt、Pg、黄酮类中My和Qu,以及可溶性糖和没食子酸等与4项抗氧化活性均正相关,茶多酚与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正相关,但与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天然水解单宁类物质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1,2,6-TGGP)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试验探讨了缙云黄茶的制作原料中黄1号、中黄2号在不同栽培方式和加工工艺下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品种、基肥处理、覆膜处理、采摘轮次及加工工艺对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都有显著影响。中黄1号和中黄2号的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茶树品种白叶1号及白鸡冠。基肥处理,多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而微生物肥则作用较差。催芽肥对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明显。采摘前覆膜可以显著提高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同时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随采摘轮次下降。绿茶工艺(扁形茶、炒青)有利于保持高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而红茶工艺导致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向没食子酸的转化,制作高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茶宜采用绿茶工艺,而制作高没食子酸茶可采用红茶工艺。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含量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本试验结果为缙云黄茶特异成分产品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四、程序应用举例 [例]试根据程启坤测定的四套炒青绿茶(婺炒青、屯炒青、杭炒青、遂炒青)的四种与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数据(见表1),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判定炒青绿茶的级别,其中拟用通径分析法求权重A,升(降)半岭形分布隶属函数法求模糊评判矩阵R,用求和法求评价结果B。  相似文献   

7.
从韩国和中国市场收集的炒青绿茶样品,通过感官品质审评、化学成分和茶汤色差分析,比较两国绿茶的品质特点和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两国炒青绿茶的感官品质无显著差异;韩国市场销售的炒青绿茶样含水量和咖啡因含量低于中国绿茶,而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于中国绿茶。韩国绿茶样品汤明度高于中国绿茶,但色度比中国绿茶样品低。  相似文献   

8.
两类绿茶及其超微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炒青和蒸青绿茶,分别粉碎成80目和300目粉末,测定茶及其茶粉的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青绿茶的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另外,炒青绿茶的酚氮比值也较高,茶叶在粉碎过程中含水量下降,其他生化成分的测定值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的一些初级代谢产物前人研究较少,为了探明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这些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为原料制作了炒青绿茶,并采用了基于柱前衍生化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测定。结果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有机酸类、糖类、糖类衍生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可成功区分炒青绿茶各个加工工序,并筛选出了关键差异化合物26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6种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可分为以下3类:高→低:2-酮戊二酸、阿拉伯糖、没食子酸、吡喃葡萄糖醛酸、甘油葡萄糖苷、核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磷酸、4-酮葡萄糖、核糖酸-1,4-内酯、甘露醇;高→低→高:尿黑酸、蔗糖、肌醇半乳糖苷、苏糖酸、松二糖、核糖酸、肌醇和柠檬酸;低→高→低:赤藓糖-1,4-内酯、磷酸氧丙基酯、焦谷氨酸、奎尼酸、己二酸。有机酸主要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糖类除蔗糖外主要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炒青绿茶品质化学标准的探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炒青绿茶品质检验标准,国内外至今尚未拟订。本文根据多年来对我国炒青绿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以及粗纤维等进行的系统检测研究,在取得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炒青绿茶品质化学标准的建议。鉴于各类炒青一至六级级差的设置是不同的,故参照有关国际标准,拟订一级和六级的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控制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证明所拟订的炒青绿茶化学标准是可行的,检验方法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01βmg/g,但不同样品间含量差异比较大;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遵循着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没食子酸富集的柱层析组分表现出了比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理的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6.99%、11.29%、10.22%、6.31%、9.25%和7.30%,显著高于对照干茶样(1.76%)和仅添加水的处理样(2.87%);但有山梨酸钾存在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与对照差异极小。结果还表明,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和茶叶内含成分对茶褐素的形成也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灌木茶树留养改造形成乔木茶树的过程中,出现了改造中的灌木茶树、乔木茶树以及改造后的乔木茶树3种类型的茶树。本文对不同季节的上述3类茶树加工的晒青茶叶的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晒青茶的各内含成分含量,发现除苏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外,乔木晒青茶的茶氨酸、谷氨酸等15种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乔木晒青茶的茶多酚、没食子酸、1,4,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感官审评表明灌木晒青茶滋味较乔木晒青茶苦涩;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表明,两类茶聚成不同簇,进一步证实了茶叶生化成分存在差异。春季样品中,除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外,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秋季样品中,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但乔木晒青茶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则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与灌木晒青茶比较,改造形成的乔木晒青茶的氨基酸含量提高,多酚含量降低,苦涩度降低,部分抗氧化活性指标提高,表明灌木茶树留养改造成乔木茶树,能够提高晒青茶品质。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β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NPK)养分和一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茶树鲜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茶树鲜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条件,分析不同茶树品种以及茶树鲜叶不同叶位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加入量约为鲜叶重的1.5倍,酶提取液pH为7.8.反应液pH为7.O,抗坏血酸(AsA)浓度为0.50 mmol/L时茶树鲜叶APX活性最高;茶树鲜叶APX活性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福建7个主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的APX活性最高,铁观音的APX活性最低;茶树鲜叶不同叶位APX活性变化趋势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老叶>嫩茎.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茶树基因表达绝对定量实时PCR检测方法后,检测了龙井43新梢不同部位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在一芽五叶新梢的第四叶中表达活性最高,为2.86E+08拷贝/μl,第四叶>第三叶>第五叶>第二叶>一芽一叶;而β-樱草糖苷酶基因在一芽一叶中最高,为4.31E+06拷贝/μl,一芽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第五叶。与茶叶香气密切相关两个基因在茶树不同部位的叶片中表达量和表达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有效地用于茶树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花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