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室内营养加富法研究了2008年流沙湾春季和夏季营养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N、P、Si、Fe等单营养添加缸浮游植物均无显著的促进效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N、P和N、P、Si多营养添加缸均显著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增长.其中春季N、P缸和N、P、Si缸浮游植物叶绿素a最大生物量分别为49.9 mg/m3和38.4 mg/m3,夏季N、P缸和N、P、Si缸叶绿素a最大生物量分别达14.2 mg/m3和49.4 mg/m3.N、P协同限制流沙湾浮游植物生长;流沙湾大规模高密度贝类养殖导致的营养沉降作用和大型藻类和海草类生物代谢作用可能是造成流沙湾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的主要因素.流沙湾浮游植物受到养殖贝类高摄食压力及海域低营养供给共同作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运用浮游植物生氧量的方法,对东湖水体N、P及RE元素需求量进行了测定,得到东湖水体N、P及RE最佳施用浓度分别为1.123ppm,0.414ppm和0.236ppm,在此浓度下,浮游植物生物量比对照组平均高2.65倍。  相似文献   

3.
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4月在沙埕港湾口处网箱养殖区,研究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类群及其优势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小型浮游植物在10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微微型浮游植物在5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在各形态无机氮(N)、磷(P)营养盐存在的情况下,浮游植物会首先利用氨氮(NH4-N),但培养后期NH4-N加富组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亚硝酸盐(NO2-N)加富组和硝酸盐(NO3-N)加富组。营养盐加富在短期内引起浮游植物数量的快速增加,当营养盐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利,其抑制作用随浮游植物种类而异;随着营养盐消耗,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均下降。微、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与NO3-N、N/P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5、0.521;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磷酸盐(PO4-P)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30。  相似文献   

4.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46属96种,主要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 phyta)和甲藻门(Pyrroptata),生态类型多数为广温广盐的广布种或近岸性种类,少数为暖海性物种或远洋性种类。主要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辐杆藻(Bacteriastrum sp.)等。共鉴定赤潮生物48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50%。浮游植物丰度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20×104~4 129.53×104 cells/m3,其丰度均值的高峰出现在9月份,低谷出现在7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5个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均值都大于1,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表明,5个调查月份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范围为40%~71%。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与盐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34,P0.01,N=37);与无机氮营养盐(DIN)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r=0.753,P0.01,N=37),推测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无机氮营养盐。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P、盐度、硝酸盐、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水温是影响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封闭式精养池塘N、P营养盐的自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珠江三角洲的精养池塘为例,通过对一个养殖周期的水质和生产情况调查,计算了N、P营养盐的平衡收支情况,获得了养殖池塘N、P营养盐的净沉积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浮游植物对N、P吸收、底泥的吸附沉淀和底泥-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在池塘自净作用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养殖池塘N营养盐的自净作用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的吸收,强度达到0.35 g/(m2.d),扩散作用也是N营养盐的重要的自净机制,其强度与水体-底泥间隙水中的N营养盐浓度梯度相关,在优质鱼养殖池塘,扩散作用强度达到0.42~0.49 g/(m2.d),而在家鱼养殖池塘,呈现出反向的扩散,强度为0.02~0.10 g/(m2.d)。养殖池塘P营养盐的自净作用来自浮游植物的吸收、底泥的吸附沉淀,二者的强度分别达到0.049 g/(m2.d)、0.04~0.12 g/(m2.d),二者之和一般大于养殖鱼类无机P排泄速度0.079 g/(m2.d),底泥的P释放是维持水质稳定的重要过程,在观测的池塘中,P释放强度达到0.019~0.068 g/(m2.d)。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西沙海域氮(N)和磷(P)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影响,2014年秋末在永兴岛附近海域S0站(111°59.843'E,17°30.364'N)进行了N、P营养盐的现场添加实验。添加氮的浓度依次为4μmol·L-1、8μmol·L-1、16μmol·L-1、32μmol·L-1,添加磷的浓度依次为0.25μmol·L-1、0.5μmol·L-1、1μmol·L-1、2μmol·L-1,添加氮和磷的浓度组合依次为4μmol·L-1+0.5μmol·L-1(N∶P=8∶1)、8μmol·L-1+2μmol·L-1(N∶P=4∶1)、16μmol·L-1+0.25μmol·L-1(N∶P=64∶1)、32μmol·L-1+1μmol·L-1(N∶P=32∶1)。结果显示:加富N+P后,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长(P0.05),其中,32μmol·L-1NO-3-N+1μmol·L-1PO3-4-P添加组和4μmol·L-1NO-3-N+0.5μmol·L-1PO3-4-P添加组叶绿素质量浓度从初始的0.06 mg·m-3分别达到1.71 mg·m-3和1.10 mg·m-3,说明添加N/P范围在8~32之间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在单独加富N和P后,叶绿素a浓度均无显著的增加(P0.05),说明单独添加N和P不能促进浮游物生长。限制因子分析表明,S0站点的浮游植物生长为N+P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7.
氨氮对鱼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是一切藻类都必需的一种大量营养元素,但是浮游植物只能直接吸收利用处于溶解状态的氮的某些化学形式,也就是有效氮,如NH3─N、NH ─N、NO3-─N等。特别是氨氮(NH3─N),它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乃至死亡。一方面它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构成它们生命的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20年7月底调查分析了常德市周边东湖(N29°23’31"~29°20’14",E112°40’22"~112°37’15")、北民湖(N29°43’52"~29°41’30",E111°54’10"~111°51’28")、毛里湖(N29°28’58"~29°23’4",E111°58’30"~111°52’40")和安乐湖(N28°49’48"~28°47’47",E112°12’39"~112°9’39")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以及水体理化指标,以探究亚热带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营养状态。结果表明,毛里湖为中营养水平,安乐湖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东湖和北民湖均为富营养化状态;东湖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平均为23.69 mg/L,安乐湖最低,平均为6.71 mg/L;四个湖泊均以蓝藻为优势门类,其中北民湖和毛里湖蓝藻生物量占80%以上,安乐湖最低,约为39%。按Reynolds等的浮游植物功能群标准,可分为1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其中,东湖优势浮游植物功能群有H1、S1、MP、P、C,北民湖H1、L...  相似文献   

9.
蛤蟆通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1991-1993年对蛤蟆通水库游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化效率的测定结果。蛤蟆通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产量达4.420-8.490go2/m^2,水柱年产量达574.6-1103.76go2/m^2。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浮游植物的现存量、水温、PO4-P等有显著关系。其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0.54%,属中等水体。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2月11~13日,在大亚湾海域湾口设点进行浮游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研究,采用现场单营养和多营养加富实验方法获得了浮游植物对添加元素的响应情况。在单营养加富实验中,铁(Fe)组增值最大,其次是氮(N)组,分别为1·1562和0·9581μg·L-1。多营养加富实验中,无Fe组和无磷(P)组在实验的第3天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1·16151和0·8778μg·L-1。差异显著性评估结果显示,大亚湾湾口海域N和Fe元素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分析认为,Fe是作为一种刺激因子在实验中起作用。N元素限制的形成,是由优势种硅藻对N元素的需求高和N限制的外海水对湾口区的影响显著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_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CO_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_(max))显著升高(P0.05),但CO_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_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周边两个重要的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广西营盘近海区和广东流沙湾进行了4个季度8个航次的调查,分别采集到浮游植物36属82种和29属69种,绝大多数为硅藻种类,两海区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比较接近。两海区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年平均值分别为5.1×104cells/L和5.3×104cells/L,在夏季和秋季出现高峰。通过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数量间的回归分析,营盘近海区浮游植物数量受N营养盐及氮磷比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与水温及P营养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而在流沙湾浮游植物数量与这些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表现出海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多盐水池塘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为试验场所,于2002年春季4~5月进行试验。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土池作为试验池,同时另选一土池作为对照池。研究相同N/P比值下不同施肥量对室外土池多盐水体的水化学和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效应。共检出浮游生物42种。其中,浮游植物33种,浮游动物9种。浮游植物生物量高达288.2 mg.L-1,优势种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叶绿素a含量为5.89~325.44μg.L-1。各池在第2次施肥后5~6天,叶绿素a含量达到高值,之后开始下降,8~9 d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初级生产力均值为4.40 g(O2).m-2.d-1,呈低-高-低的变化,极值为1.25 g(O2).m-2.d-1和10.92 g(O2).m-2.d-1。以施N 2.0 mg.L-1、P 0.3 mg.L-1的4#池高峰期维持最长,施肥量的不同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数和种类组成影响较大。在北方地区的多盐水池塘,施氮磷混合肥能有效促进小球藻等藻类增长,达到定向培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特征,于2018年和2019年冬季(1月)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根据乌梁素海污染源分布、水文及环境特征,在湖泊入水口(N1~N6)、湖泊中部(N7~N14)和湖泊出水口(N15、N16)选取了16个典型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和水样采集;运用改进的Levins公式和Petraitis指数测定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冰封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2门6种和6门8种,伪鱼腥藻是2018年的绝对优势种,2019年的绝对优势种为蓝隐藻和旋转囊裸藻。2018年冰封期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为0.0711~0.5971,宽度最大的为球衣藻,其次是绿柄球藻和衣藻;2019年冰封期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为0.1265~0.5455,宽度最大的为绿柄球藻,其次是具尾逗隐藻和蓝隐藻。2018 年和2019年乌梁素海冰封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0078~0.7967 和0.0448~0.9248,整体上重叠值小;2018年冰封期浮游植物优势种绿藻门的衣藻与球衣藻的重叠值最高,2019年隐藻门的具尾逗隐藻与蓝隐藻的重叠值最高。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响应速率显示,2018年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整体上呈发展趋势,而2019年呈衰退趋势。方差比率法分析显示,优势种整体呈正关联;卡方检验发现,各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均不显著,大多数藻类种间为负关联,少数为正关联。  相似文献   

15.
水库里浮游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速度及浮游植物多寡有着规律性的联系。通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以对水库浮游植物现存量做出估计,国内外已有这方面的报道。因此,1983年7月14日~10月25日在调查泗维河、澄碧河和西津等三个水库的浮游植物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 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 CO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max)显著升高(P<0.05),但CO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1 材料与方法 扇贝养殖区站位见图1。使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自水底至水面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集到的浮游植物样品用5%甲醛固定保存。实验室内浮游植物样品经过静置、沉淀、浓缩后装入贮存瓶中并编号,样品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种类、计数细胞数量。根据鉴定和计数结果,计算出每一种类的细胞数量,每一站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以及所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平均数量等数据。  相似文献   

18.
虾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黑白瓶测氧法对辽宁省庄河青堆水产公司虾池整个养殖期间(5~9月)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研究。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为(5.45±2.36)gO2/(m2·d),日P/B系数为2.39(0.67~6.66),浮游植物对太阳有效辐射的利用率为0.78(0.24~2.18)%,浮游植物毛产量到虾产量的转化效率为7.41%;回归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太阳有效辐射量是决定虾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大小的主要因子。磷是虾池营养盐的第一限制因子,氮是第二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的5、7、9月对黑龙江上游(黑河江段)、中游(抚远江段)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研究。浮游植物共计70属种,其中黑河江段57属种,中游抚远江段58属种,两江段浮游植物均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指数均与水的丰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组合对盐碱地凡纳滨对虾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毛蟹繁育中心的养殖池塘的12个陆基围隔(5.5m×5.5m)中进行.在N施加量相等、N/P质量比为10∶1的情况下,实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全部施加无机肥(NN)、1/3有机肥和2/3无机肥(NO)、2/3有机肥和1/3无机肥(ON)以及全部施加有机肥(OO).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放养密度均为33ind/m2.实验结果表明,全部施加无机肥的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其浮游动物生物量高峰维持时间最短;2/3有机肥与1/3无机肥混施的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稳定,而且浮游动物高峰维持时间最长,与其他组合相比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净产量;全部施加有机肥的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