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是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的前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土地经营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所在,同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也促进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本文主要结合朝阳县农机化的现状,就农机化在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挥好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王洪义 《北京农业》2011,(3):195-196
了解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农业机械化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后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辩证、推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要壮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业机械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并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同时指出,为保证社会稳定,需要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分别从强化农机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发展等三个方面,对农业机械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以期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群体。作为临时劳动力的"代耕农",其分散耕作小块土地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珠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收入依赖性的减弱等,都为集中土地,实行农业集约化准备了可靠的客观条件。应结合珠三角农村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发展农业集约化。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湘乡市为例,通过构建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湘乡市的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2010~2015年间持续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水平优于农业机械化,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湘乡市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程度,以此来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推动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复杂影响,总结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阻碍农业生产的争论,基于实地调研,通过超越对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已显现出负面影响,其作用机理体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并间接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减少。应通过提高留守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等措施弥补农村劳动力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主体的改变,基层农技人员履行职责应与之相适应。一、当前农业生产现状1、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三农"政策富了农民的腰包,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为农民购置农机具提供了机遇,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正朝现代化方向快步迈进。2、农村劳动力整体偏老龄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  相似文献   

10.
工商资本经营农业是对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益尝试,其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也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湖南益阳"草尾模式"为范例,通过对其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MIV和GA-BP模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标志。利用2007-2012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GA-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MIV值,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土地经营规模影响较小;户均人口数、水稻播种面积比重、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山地面积有负向影响,其它因素有正向影响。从区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是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户均人口数在华东、中南和东北地区具有负向影响,但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呈现"东部缺地,西部缺人"的现状。从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玉米播种面积比重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正向影响在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山地面积、水稻播种面积比重、户均人口数的负向影响在波动中逐年减弱。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突破稻作农机技术瓶颈,发展适合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同步推进农机专业服务市场发展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2.
农业机械化能否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利用2003—201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LSDV、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计量方法,测算农业劳动力错配指数,分析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的时空差异,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及地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错配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时间上,2003—201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由0.63降为0.32,整体配置呈现越来越合理的状态,且2011年之后错配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在空间上,东部地区年均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为0.73,中西部错配程度为0.33,严重错配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农业机械化能显著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且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表现为农业机械化主要改善东部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错配,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较小。此外,农业工资水平和农产品价格水平均能有效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因此,提出要因地制宜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农业高效产业配置,保障农业就业人员基本工资,有效推动农产品生产交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河北省农村就业人员结构、劳动力情况、农机拥有量、增长率、农机化作业程度5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1983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数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农业机械的发展,促进了我省农业连续八年获得丰收,乡镇企业逢勃发展,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近年来,我省农村涌现了大批的专业户、重点户,出现了许多专业村,从事农业商品的生产,农村已逐步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商品生产同农业机械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是实现机械化的基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农业机械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内大有可为。本文对这一领域作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特征、土地细碎化与农机社会化服务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老龄化和女性化趋势明显。农业机械化是应对农村人口变化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研究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补充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基于江苏和安徽省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特征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地环节和收割环节分别有70.54%和66.83%的农户会全部采用农机社会化服务。老龄户和女性户由于体力、技术等原因会更加偏向于采用农机社会化服务;耕地细碎化则阻碍了农机服务的采用。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对土地进行规整降低细碎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卫星监测的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城市化水平,就城市化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考查,并检验不同地形下城市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就全国整体而言,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这一结论。分地形样本显示,平原、丘陵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引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山区的城市化发展引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下降。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种植结构调整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对农村资源配置的影响关系表达式;通过对农业机械经,农村工业化因素间的关联性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decribling dynamical rel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rialization and mod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fluencing rural resource assignment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analyzing relativ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several leading factors influencing futr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n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9.
贺捷  舒时富  廖禺  李艳大  陈立才  叶春  潘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995-9997,10006
概述了以江西为典型南方丘陵山区地理地貌特征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状况,分析了耕、种、管、收4个主要环节上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存在的问题,对制约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农村劳动力、农田基础建设、农机装备技术、政策引导等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了促进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