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王富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64-21767
[目的]研究利用马铃薯粉丝废液发酵生产天然红色素的工艺技术。[方法]由市场销售的优质红曲米中分离出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以马铃薯粉丝生产废液为主要培养基,适当补加营养盐,采用摇瓶振荡发酵培养生产红曲色素。[结果]以马铃薯粉丝废液适当补加营养盐配制发酵培养基,调整其pH为5.8,培养温度控制在30℃,振荡培养5 d生产红色素是完全可行的。发酵液pH值为5.8时,最适宜红曲霉的生长。红曲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3,0℃时其红色素产量最高。适宜红曲霉发酵培养的振荡器转速为160~200 r/min。红曲色素产量在发酵开始后的第5天达高峰。[结论]马铃薯粉丝废液无需再经过特殊处理即可直接用于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简化生产工艺和缩短生产周期,大大降低了天然红色素的生产费。  相似文献   

2.
贾君  童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05-13607
[目的]对红曲霉JF-02液体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起始pH、培养时间、不同农副产品、氮源对发酵液中红曲霉色素含量的影响,同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最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结果]红曲霉菌种产色素最优培养基组成为大米粉200 g/L、番薯粉30 g/L、葡萄糖10 g/L、谷氨酸钠15 g/L、硫酸锌0.1%,硫酸镁0.1%;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0℃,起始pH 6.0,发酵时间72 h。但是24-L发酵罐培养时,培养时间延长到84 h。[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曲色素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以大米粉作为主要基质,通过单因素、正交等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最佳补充氮源是添加量为10.0mg/m L的大豆粉。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KCl、KH2PO4、Na Cl有助于红曲霉发酵过程胞外多糖的生成,其最适添加量均为0.15 mg/mL;而Mg SO_4、MnSO_4、Ca Cl_2、CuSO_4、Fe Cl_3、FeCl_2、ZnSO_4对红曲霉液态发酵过程中胞外多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适培养基成分为:大米粉40mg/m L,大豆粉10 mg/mL,KCl、KH_2PO_4、NaCl均为0.15 mg/mL。在此条件下,红曲霉液态发酵120 h,发酵液中胞外多糖的含量平均为112.3 mg/mL,约是大米粉为基质液态发酵多糖产量的2倍。  相似文献   

4.
牛粪堆肥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最佳菌种复配比例。[方法]从牦牛粪自然堆肥中筛选菌株。以新鲜牛粪和稻壳粉为堆肥原料,以不加复合菌剂的处理为对照,将不同复合微生物菌剂以3‰的总接种量接入到堆肥中,观察不同处理对堆肥腐熟过程的影响。[结果]牦牛粪自然堆肥中的绿色木霉和米曲霉的生长速率和活性较高。绿色木霉∶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2∶2∶1∶1的处理,发酵过程中升温最快、温度最高。温度升高到55℃仅用6 d,高温维持8 d,最高温度为65.5℃。堆肥腐熟后,植物种子发芽指数为92.3%。[结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最佳比例为绿色木霉∶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2∶2∶1∶1。  相似文献   

5.
采用HPLC法测定红曲霉液态发酵培养合成开环的酸型莫纳可林K(Monacolin K)及闭环的内酯型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含量,研究生长因子、前体物质和金属离子等微量营养源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洛伐他汀开闭环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曲霉液态发酵中,添加烟酸、乙酸钠和硫酸锌等微量营养源能促进Monacolin K及Lovastatin的合成,并提高Monacoling K的比例;当烟酸、乙酸钠和硫酸锌的添加量分别为:0.01%、0.15%和0.15%时,产生的开环Monacolin K的比例占79%,开闭环洛伐他汀总质量浓度为57.138mg·L-1。  相似文献   

6.
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红曲霉(FF-6202)固态发酵的条件,研究发酵过程中烘干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及翻曲次数对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结果]50℃时桔霉素的含量最大。随着温度升高,色素和桔霉素损失增大。桔霉素的生成量随着固态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到96h时达到最大。所产色素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多,12%接种量时为最多。变温培养时红曲霉产桔霉素量增加,恒温培养时色价高于变温培养时。降低固态发酵翻曲次数,可同时降低桔霉素和色素的产量。[结论]红曲霉固态发酵最佳控制条件为:烘干温度50℃,发酵时间在96h内,接种量12%,温度恒温34℃,发酵后期的翻曲次数减少为1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洛伐他汀生产菌红曲霉M7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确定了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6~28℃,发酵时间18~20d,发酵基质初始含水量50%,发酵基质初始pH值自然。  相似文献   

8.
刘学湘  潘扬  蒋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25-11226,11256
[目的]研究经红栓菌液态发酵后马钱子总碱中士的宁(Stry)和马钱子碱(Bru)的含量变化。[方法]以优化的红栓菌发酵工艺条件液态发酵马钱子总碱,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Stry和Bru的含量,并测定红栓菌菌体的生物量。[结果]发酵组的菌体平均生物量为9.8 g/L,较发酵空白组增加了25.6%;Stry和Bru的含量总和平均值为31.05 g/L,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了16.10%。[结论]马钱子总碱对红栓菌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液态发酵培养可降低马钱子总碱中毒性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赵山山  石楠  张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55-4957
[目的]介绍了红酵母分离纯化的方法,菌株系统发育分析及发酵产物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从土壤及落花样品中分离纯化出7株红酵母,对其进行18S rDNA序列分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株野生菌株的胞内色素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结果]18SrDNA序列分析可初步鉴定这7株菌分别属于红冬孢酵母菌属和红酵母属。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7株菌种胞内抽提物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发现仅有菌株06944的胞内抽提物中含有番茄红素。将菌株06944发酵产番茄红素的HPLC图谱与番茄红素标准品的对比,可初步鉴定所筛出的菌株06944产番茄红素,产量为2.96μg/ml。[结论]菌株06944为红冬孢酵母属,无致病性,可直接作为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验嗜酸红假单胞菌合成5-氨基乙酰丙酸(5-ALA)的能力,测定发酵液中5-ALA的含量,首先对5-ALA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其次对嗜酸红假单胞菌合成5-ALA的时间和产量进行了试验,并对5-ALA在其发酵液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Ehrlich’s试剂比色法的基础上,采取70℃水浴显色5 min,便能较好地满足检测要求;5-ALA的最佳合成时期处于菌株的对数生长期,5-ALA的产量最高可达50.2 mg/L;发酵液pH值为4.2,室温避光保存可以使5-ALA在嗜酸红假单胞菌发酵液中稳定保存。  相似文献   

11.
李慧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60-6363,6366
[目的]确定红曲霉产生红曲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方法]采用改变单一变量的方法,测定红色素色价的变化规律,确定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试验确定了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酵母粉2%,CaCO30.2%,NaCl0.1%,MgSO4·7H2O 0.1%,KH2PO40.2%,吐温200.05%;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H 6.0,装液量为60 ml/250 ml三角瓶中接种10% (1/6)种龄为72 h的液体种子,30 ℃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转速为180 r/min,发酵6d,红曲色素色价可达19.2 U/ml.[结论]该试验可为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红曲红色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曲色素是天然色素,具有营养、无毒、多功能等优点。固态发酵是红曲色素生产的传统方法,与液体发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对国内外近期关于红曲色素研究的报道进行了综述,对影响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条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可为红曲色素固态发酵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利  陈福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56-14957,14960
[目的]筛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红曲菌菌株,并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通过液态发酵,从实验室保藏的23株红曲菌菌株中筛选出GABA产量较高的菌株,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Ca2+、Mn2+、乙醇等其他添加成分对其产GABA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结果]筛选出GABA产量较高的菌株M-4,发现葡萄糖和谷氨酸单钠盐有利于GABA的产生,且当培养基组成为大米粉3%、葡萄糖4%、谷氨酸单钠盐2%、KH2PO40.15%、MgSO4.7H2O 0.10%时,M-4的GABA产量达474 mg/L,为优化前的4.6倍。[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富含GABA的红曲保健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最利于红曲色素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选用的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等组分作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较佳发酵培养基配方(g/L)为:葡萄糖33.18,蛋白胨13.36,MgSO_4 0.66,MnSO_4 0.1,ZnSO_4 0.1.该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红曲色素色阶达到203.4 U/mL,比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中的初始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50 g/L,蛋白胨10 g/L,MgSO_4 1.0 g/L,MnSO_4 0.1 g/L,ZnSO_4 0.1 g/L)下的红曲色素色阶(145.6 U/mL)提高将近39.70%.  相似文献   

15.
红曲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固态发酵红曲大米为原料,探索红曲色素的浸取工艺,确定最佳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最佳浸取温度为60℃。还对红曲色素对热、光、酸、碱、药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150℃以下相对稳定;红曲色素对紫外线稳定,而对太阳光敏感;另外对于不同药剂,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不同,少量NaCl、CaCl2对其几乎无影响,而Cu2+、Zn2+等离子对其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红曲色素在pH3~11范围内可保持稳定的红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提高红曲米色价的方法。[方法]以红曲霉为菌种,大米为原料,用固态培养的方法生产红曲米;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红曲米的发酵,通过测定红曲米色素的色价得出最适的发酵工艺。[结果]提高红曲米色价的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大米中添加10%的麸皮,米饭的含水量为40%,pH为5,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紫红色红曲米色价较高,为370。[结论]该研究优化了红曲米发酵制备工艺,为获得更高产量的红曲色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红曲霉转化中药葛根固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艳秋  陈有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707-1708,1745
[目的]研究红曲霉转化中药葛根固体发酵的条件,以期提高其转化率。[方法]对菌株YM3207转化葛根干粉的固体发酵培养条件和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试验,通过菌种活化、种子培养、固体发酵培养方法以及正交试验考察了种子培养基、底物投入量、转化温度、转化时间因素的影响与红曲霉转化条件。[结果]红曲霉菌YM3207菌株在YPD液体培养基中28℃、200r/min下培养3d作为种子培养条件最为合适;采用固体发酵方式,以中药葛根为底物,10%接种量,28℃培养10d为红曲霉菌最佳转化条件;培养基组成为葛根粉:鲜豆渣:米粉为1:1:1,含水量为50%时,能够获得较高葛根素含量的转化产物。[结论]采用该条件发酵转化葛根能够提高葛根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利用微生物转化提高中药药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