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选用SO2,NO2,TSP,PM10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计算污染因子权重、权重分配系数和隶属度对重庆市主城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权重系数分析,得出SO2,NO2,TSP,PM10的权重系数在主城区分别为0.230,0.110,0.410,0.250,在万州区分别为0.240,0.160,0.350,0.250,在涪陵区分别为0.380,0.010,0.280,0.240,在黔江区分别为0.520,0.070,0.260,0.150;主城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对重庆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系数依次为0.366,0.177,0.296,0.161;且在主城区、万州区TSP影响最为严重,在涪陵区、黔江区SO2则为主要的污染因子.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重污染水平,涪陵区、黔江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污染水平,万州区大气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2.
谭春英  谢恒星  林建宏  张晓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161-5162,517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烟台市区大气环境污染因子(SO2、NOx、TSP)数据序列和大气质量综合指数数据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预测了未来5年内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影响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是TSP,其次是SO2;未来5年内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将逐年提高,且均保持在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登  贾瑞丽  张钦凯  张明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00-17002,17011
以A值法计算兰州大气环境容量,以PM10、SO2和NO2为测算污染因子,考虑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平流输送扩散、干湿沉积和化学转化过程,计算出兰州市区不同季节PM10、SO2和NO2的大气环境容量。文中模型在计算大气环境容量时体现了污染因子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能够反映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与污染削减总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了乌鲁木齐市1998-2003年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此期间TSP的年均值在0.336-0.505mg/m^2,SO2年均值在0.097~0.145mg/m^2,TSP和SO2年平均值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但总体上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从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分析.除1999年主要污染物为SO2外,其他年份主要污染物均为TSP,从TSP二重源解析来看,扬尘对TSP污染的影响最大,年分担率为34%,其余依次为煤烟尘、建筑水泥尘、硫酸盐、土壤风沙、机动车尾气等。据分析测算,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标准时,TSP,SO2与NO2最大环境容纳量分别为42.5万,10.8万,14.7万t,采暖期分别为14.2万,4.3万,5.9万t.目前TSP,SO2和NO2的年排放量分别为55.16万,11.94万,8.34万t.采暖期排放量分别为23.14万,8.65万和4.70万t;乌鲁木齐市空气环境质量要达二级标准.TSP和SO2需削减排放量分别为12.66万,4.35万t.采暖期需削减排放量8.94万,4.35万t。  相似文献   

5.
对2001 ~ 2012年青海省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或NOX)和PM10(或TSP)年际变化趋势和负荷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期间西宁市PM10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和NO2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PM10和NO2浓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的下降趋势,SO2浓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格尔木市TSP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2003~2012年)和NOx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TSP和SO2浓度变化的下降趋势显著,NOX浓度变化下降趋势不明显.西宁和格尔木市大气质量指数总体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西宁市12年间大气质量均达到中污染级别,处于警戒水平;格尔木市2008 ~2010年期间达到轻污染级别,符合空气质量标准,2003~2007和2011 ~ 2012年为中污染程度,处于警戒水平,2001和2002年分别达极重和重污染级别,处于紧急和警报水平.西宁市主要污染物分指数的排列顺序是PM10>NO2> SO2,而格尔木主要污染物分指数的排列顺序是TSP> SO2>NOx,2个城市主要污染物均是气溶胶颗粒物,且进入2010年以后SO2和NO2(或NOX)污染负荷系数非常接近.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大气污染物与主要气象因子均处于较高的关联水平(0.55 ~0.78),同时也显示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重庆开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2010年开县城区SO2、NO2、PM10的监测数据,综合运用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开县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开县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SO2和NO2的污染程度较低;2010年较之2009年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较大改善;一年中1月份和12月份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阈值计算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前提,也是总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改进型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建立的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阈值计算模型,使得各项污染因子的实际排放量一一对应于某个非零权重值.该模型先综合评价了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等级,再根据不同评价结果计算单项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阈值.若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综合等级为Ⅲ级,则可以计算最小削减阈值,使得综合等级达到Ⅱ级标准;若系统综合等级已经为标准等级,则可以计算最大控制阈值,使得综合等级仍保持Ⅱ级标准.实例分析了2004年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等级为Ⅲ级,若综合等级要达到Ⅱ级标准,则主要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单因子排放浓度最小削减阈值分别为0.0390 mg·m-3,0.0410 mg·m-3和0.0912 mg·m-3,即三种污染物的最小削减率分别为22.69%,27.62%和21.58%时,才能保证综合等级达标.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强山西农业大学“绿色校园”建设, 对校园大气环境现状进行定量评价。在2002年秋季至2003年春季对环境气体中的SO2、NOX、TSP三项污染因子进行了监测,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空气污染水平属中污染, TSP是主要污染物。并从区域和学校内部两方面提出校园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黔江区环境空气的监测资料,采用空气综合污染指数、Daniel趋势检验方法等评价和分析方法,研究了2006~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SO2 、NO2和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0.019 ~0.060、0.004 ~0.022、0.063 ~0.089 mg/m3,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制要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08 ~2.14,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SO2和PM10.2006~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年际变化趋势表明,NO2浓度随年份变化呈增长趋势.根据黔江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分析了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结合株洲市1997年大气、湘江水、港水和土壤监测资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株洲市的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全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为Ⅱ级,工业区和交通区是该市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SO2为最主要污染因子;湘江株洲段的水环境质量为Ⅳ级,霞湾断面是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我域,非离子氨为主要污染因子;枫溪、建宁、白石、铜塘、霞湾港及5港港水均值的水环境质量分别为Ⅳ级、Ⅳ级、Ⅴ级、Ⅳ级、Ⅳ级和Ⅳ级;就重金属污染而言,清水塘区、污灌区、郊区及对照区的土壤环境质量分别为Ⅲ级、Ⅲ级、Ⅲ级和Ⅱ级,Cd为最主要污染因子,依据评价结果,就如何提高该市的环境质量提出了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98和6.79μg/m3,其中4种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Na+、Ca2+、SO42-和NO3-,共占PM2.5和PM10总水溶性离子浓度的79%、85%。Mg2+、Ca2+、F-、SO42-、Na+和Cl-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中,NH4+和NO3-主要集中在粗粒子中。NH4+和SO24-在PM2.5和PM10中的相关系数R=0.987、0.983,主要以NH4NO3、(NH4)2SO4和NH4HSO4的方式存在。离子来源分析显示,固定排放源(燃煤)对水溶性组分的贡献要高于移动排放源(机动车)的污染贡献,而局地二次扬尘及建筑扬尘也是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组分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荆州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及化学元素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荆州市大气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和化学元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荆州市存在一定程度的颗粒物污染;5个采样点的污染程度依次为:沙市热电厂>沙隆达广场>荆州东门>长江大学西校区>荆州郢都自来水厂;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存在确定数量关系,两者有极好的相关性; PM10在TSP中的分担率为41.7%~65.4%;土壤风沙尘对TSP的贡献较大,机动车尾气尘和煤烟尘对PM10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以三峡库区的万州区分水镇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该镇长江次级河流汝溪河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该河流的水质并不乐观。通过分析该河流流域范围内由于水土流失、畜禽养殖和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现状,得出汝溪河的有机污染负荷COD>BOD>TN>TP,其中COD的贡献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水土流失、BOD的贡献主要来自畜禽养殖、TN和TP的贡献主要来自化肥农药。从水环境的角度提出了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整合畜禽养殖点、建设沼气池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等应对面源污染的措施,有利于保护汝溪河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分水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保护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破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16-6519
对2000-2006年重庆市的气候变化做了详细分析,并对重庆主要城区万州、涪陵、江津、沙坪坝和北碚近7年的气温及热岛效应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06年重庆市夏季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除去气候异常的2006年,重庆市年均升温0.08 ℃,热岛强度保持在0.5~0.7 ℃,为弱热岛强度;②主要城区夏季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万州(27.9 ℃)〉沙坪坝(27.5 ℃)〉涪陵(27.4 ℃)〉北碚(27.3 ℃)〉江津(27.2 ℃);年增温(除去2006年)从高到低依次为:沙坪坝(0.12 ℃)〉江津(0.10 ℃)〉涪陵(0.08 ℃)=北碚(0.08 ℃)〉万州(0.02 ℃);平均热岛强度由高至低依次为:万州(1.5 ℃)〉涪陵(1.0 ℃)〉沙坪坝(0.9 ℃)=北碚(0.9 ℃)〉江津(0.8 ℃);③除了万州区夏季热岛强度呈缓慢减弱趋势外,其他城区(沙坪坝、涪陵、北碚、江津)热岛强度均呈增强趋势,夏季温度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城区夏季最低温度全部出现在2000年。  相似文献   

15.
对重庆市24个区县(市)农业环境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环境污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和局部性,城郊区污染较重,近、远郊区环境质量良好,但存在局部污染。城郊区土壤出现一定程度的Cd超标,农灌水水质良好,除近郊区一个水样Hg超标外,其他水样污染物浓度均远低于国家标准。城郊区农区大气环境质量相对较差,SO2、NOx、TSP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针对重庆市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应树立保护治理城郊和重点发展近、远郊的指导思想,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主要粮食氟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我国地氟病的历史疫区,又是氟污染较重的老工业基地。为查明重庆地区主要粮食氟的污染状况,从重庆辖区内38个区县中,随机抽取土产玉米、小麦、稻谷各570个样品,按国家标准———氟离子选择电极法逐一测定各样氟含量。结果表明,含氟程度为稻谷>小麦>玉米,与国家氟限量标准相比,玉米被轻度污染,小麦中度污染,稻谷重度污染;污染分布规律是主城区>近郊区>边远山区。上述研究结果填补了重庆地区尚无氟背景值研究之空白,为人畜氟病防治提供了大量无法再生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前氮磷污染现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2年对长江三峡库区各江段的水质和重庆主城区岸边污染带进行了监测。通过对氮磷污染的分析表明,万州区等局部的长江水域及重庆主城区长江水质达到了发生富营养化的氮磷条件。根据库区长江水体的氮磷污染现状,提出了预防富营养化和保护长江库区水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方降龙  刘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94-9096,9103
以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作为评价因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是安徽省的首要污染物,但铜陵市有所不同,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模糊综合评价显示,安徽省大气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16个市中黄山市的大气环境综合质量最好.近年来,安徽省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重庆市存在的九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农业资源退化、破坏趋势加剧;有害生物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病虫害危害严重;部分农产品受到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郊区农田大气污染较重,农作物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渔业水质量较差,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有加重趋势),提出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加大农业环境监控力度、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强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管理、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等七项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