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苏南某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江苏南部冶炼厂周边污染的水稻田,采集耕层0~15cm的土壤,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d、Pb、Hg、As、Zn、Cu的污染程度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Cd、Pb、Cu、Zn、Hg的全量随着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由东北向西南扩散的趋势,As则是由西北向东南扩散。6种重金属中Cd、Hg的污染范围相对较大,Zn的污染范围最小。DTPA浸提的6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都是距污染源距离越远而越少。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39.27,污染程度已超过5级,为重度污染,其中Cd、Hg污染最为严重,含量范围分别为3.98~44.58mg·kg-1、0.36~2.01mg·kg-1,As为中度污染,Pb、Cu、Zn则为轻度污染,说明研究区域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很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枣麦间作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时空异质性,为系统内科学的肥料管理技术提供参考。基于枣麦间作生态系统(JIE)内部的异质性,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不同位点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冬小麦生育进程呈递增趋势,水平分布上表现出距枣树越远其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越低,并且0~20cm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高于20~40cm土层。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性。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随冬小麦生育进程基本呈下降趋势;水平分布上,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随距枣树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在垂直分布则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呈逐渐降低。因此,在枣麦间作生态系统中,应适当增加20~40cm土层和距树体150~200cm的氮肥、磷肥施用量,以缓和枣树和小麦养分竞争。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渗灌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数量剖面分布的影响基础上,评价灌水指标,合理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分层采集连续7年用渗灌灌溉的保护地0~60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全氮及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0,16,25,40,63kPa5个处理0~60cm剖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83~17.18g·kg-1范围内变化,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40kPa处理和63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处理;30~40cm土层.10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2~1.70g·kg-1,其含量剖面分布呈上高下低特点,10~30cm土层,63kPa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处理.硝态氮、铵态氮分别在10.00~161.59mg·kg-1和6.07~13.94mg·kg-1范围内变化,0~20cm土层,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以25kPa处理最大,63kPa处理最小.有机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01.74~1602.53mg·kg-1,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在0~30cm土层,63kPa处理土壤有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保护地渗灌栽培番茄,当渗灌管埋深为30cm时,综合考虑节水、保证作物产量和防止土壤有机物质减少、氮素过量积累等因素,将灌水控制下限土壤水吸力值选定在16~25kPa范围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大气O_3浓度升高对麦季各生育期不同土层中Zn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设置正常大气和臭氧浓度升高(比周围大气高40 nmol/mol)处理,土壤设置外源加入0 mg/kg、200 mg/kg、400mg/kg Zn处理,在小麦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耕层0~5.0 cm、5.1~10.0 cm、10.1~15.0cm各土层土样,同时利用BCR连续提取法和DTPA提取法评价盆栽小麦土壤Zn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整个耕层土壤(0~15.0 cm)Zn的有效性影响不显著;在成熟期显著增加了无外源Zn污染土壤0~5.0 cm和10.1~15.0 cm土层中Zn的有效性,其DTPA提取态Zn增幅分别为150%和241%,但在5.1~10.0 cm土层中DTPA提取态Zn显著降低42.4%;在小麦生育早期显著增大了外源加入400 mg/kg Zn污染土壤0~5.0 cm和10.1~15.0 cm土壤Zn的有效性。BCR连续提取法与DTPA浸提法在衡量有效态Zn变化趋势上有相似的规律,但BCR连续提取法测定的有效态Zn数值大于DTPA浸提法,且土壤Zn含量低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枣棉间作系统内肥料管理水平,在棉花不同物候期,测定系统内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棉花生育进程基本呈增加的趋势,且枣树西侧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于东侧,并且0相似文献   

6.
生物黑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用生物黑炭0(CK)、8、16、32、64t.hm-25个水平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与CK处理相比,0~2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19~1.72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79~3.96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0.98%~173.6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80~2.46cmol.kg-1;20~40cm土层土壤pH提高0.05~0.61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20~2.14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7.72%~56.5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57~1.12cmol.kg-1。土壤改良效果随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对0~20cm土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大于20~40cm土层土壤。施用生物黑炭各处理春茶鲜叶产量分别为CK的106.61%、105.62%、99.89%和99.23%,各处理及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研究了农田土壤有效态铅、镍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Pb含量平均值为28.11 mg·kg-1,变异系数为38.60%,全Ni含量平均值为35.96mg·kg-1,变异系数为18.24%.土壤有效态Pb含量为1.04~12.04 mg·kg-1,平均值为3.75 mg·kg-1,变异系数为56.26%.土壤Pb的活化率平均值为15.64%,变异系数为46.88%.土壤有效态Ni含量为0.25~2.38 mg·kg-1,平均值为1.31 mg·kg-1,变异系数为39.91%.土壤Ni的活化率平均值为3.38%,变异系数为49.65%.(2)回归分析表明,pH、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效态Pb含量影响相对更为重要,pH对土壤有效态Ni含量的影响最大,达极显著负相关,<0.01 mm黏粒含量影响次之,pH是影响有效态Ni含量的主要因素.CEC对土壤Pb活化率的影响相对较大,pH值是影响Ni活化率的主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Pb、Ni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Pb、Ni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Pb、Nj含量和土壤Pb活化率和Nj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栽培时间对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对土壤酸度和土壤生理毒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为评估酸化雷竹林地土壤铝毒胁迫强度及其在雷竹林土壤退化过程中的贡献提供理论支持。设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幼林地)和栽植年限分别为2,6(2009年冬天第1次覆盖),8,11,16和20 a(退化林地)的雷竹林地共8种/类样地(处理),每种(类)样地设3个采样样方,取样剖面分别为0~10,10~20和20~40 cm。结果表明:改植雷竹后,随着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酸碱度从对照的pH 6.53(水稻土)和pH 5.57(红豆杉幼林地)下降到pH 3.55(栽培20 a雷竹林地),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在覆盖后逐渐上升,土壤腐殖质稳定性不断下降,而土壤电导率随竹林经营强度和施肥量的变化而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雷竹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随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和土壤酸度值的下降而增加,相比较于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幼林地(10.08 mg.kg-1和22.94 mg.kg-1),栽培16 a后雷竹林土壤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高达108.01 mg.kg-1,分别高出对照(水稻土和红豆杉幼林地)10倍和5倍;雷竹林土壤中乙酸提取态铝与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1 7,P〈0.000 1,校正后的R2=0.828 7)。以上结果说明:随着雷竹林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和土壤持续酸化,雷竹林地遭受铝毒胁迫的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60 cm土层,而20~40 cm和40~60 cm间无显著差异.0~6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有机质4.66~9.83 g·kg-1,全氮0.33~0.61 g·kg-1,全磷0.49~0.52 g·kg-1,有效氮21.56~41.80 mg·kg-1,有效磷0.73~1.31 mg·kg-1,有效钾58.31~102.01 mg·kg-1.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条件略好于草本阶段,说明植被演替草本阶段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为群落向灌丛演替阶段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养分环境.灌木初期不同,灌木树种间的土壤养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灌木树种定居所需适宜的土壤养分条件也不同;灌木初期除土壤全磷外,其他各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0.
张德刚  刘艳红  全舒舟  杨瑞  陈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33-6834,6913
[目的]为果园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云南蒙自石榴园距树干基部水平方向0~200cm、垂直方向0~80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果树根区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区石榴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4.71g/kg,碱解氮含量平均为48.83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94.92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97.22mg/kg。在垂直方向上,石榴园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和20~40cm土层,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基部0~50cm范围内,随着距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结论]除碱解氮外,研究区石榴园养分含量普遍较丰富。  相似文献   

11.
宝鸡某冶炼厂周边土壤铅镉总量及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宝鸡某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中铅镉含量及形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壤中铅镉总量及各形态含量与小麦中铅镉含量的相关性,目的在于为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表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中Pb形态的高低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硫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Cd形态为:可交换态>残渣态>有机硫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土壤中Pb总量及Pb、Cd铁锰氧化态在距离冶炼厂500 m处含量均显著高于1 500 m和2 500 m处,后两者之间无差异;而Cd总量及Pb、Cd可交换态、有机硫结合态和残渣态在三个采样距离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克里金插值分析表明,除Pb可交换态外,Pb和Cd其余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均显示出与风向的一致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Pb、Cd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与小麦Pb和Cd含量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冶炼厂周边旱地土壤中,Pb、Cd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都可能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和有效性表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洗涤蜂窝煤灰渣对污染土壤中铅的稳定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窝煤灰渣具有稳定污染土壤中铅的作用,但可增大土壤pH和电导率(EC)。将蜂窝煤灰渣经过水洗和稀盐酸酸洗后加入铅污染土壤(1000mg·kg-1Pb),研究了不同处理灰渣对铅有效性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渣经水洗和酸洗后,其pH(分别下降1.94、3.70)和电导率(0.785、0.890mS·cm-1)明显下降,重金属有效性和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水洗和酸洗灰渣加入土壤后,土壤磷有效性有一定的上升。污染土壤在未加磷条件下加入原灰渣、水洗灰渣和酸洗灰渣后,DTPA-Pb含量分别下降67.2、195、117mg·kg-1,加磷情况下加入这3种灰渣土壤DTPA-Pb含量分别降低102、91.8、86.8mg·kg-1,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连续提取的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林地土壤中黑碳的出现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碳是生物质不完全燃烧残留于自然界的碳形态,是土壤中高度稳定的有机碳,对土壤碳库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为了解森林土壤中黑碳的分布特点,以浙江省为例,采样分析了亚热带林地土壤中黑碳的数量、对土壤碳库的贡献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中普遍存在黑碳,枯枝落叶层、表土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黑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27-67.63,0.83-22.42和0.27-8.72g·kg^-1,分别占有机碳总量的0.12%-13.14%,1.87%-21.40%和3.31%-27.13%。火灾发生对林地表层土壤黑碳数量有较大的影响,近期(40a内)发生过火灾的样区枯枝落叶层和表土层黑碳质量分数明显高于近期没有发生过火灾的土壤(P〈0.05)。因此,表层土壤中黑碳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林地火灾发生的情况。黑碳在地表可发生侧向迁移,但垂直迁移相对较小,土壤中黑碳的积累量在山坡坡脚区域明显高于坡顶和上坡。残积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黑碳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土壤;但坡积母质发育的土壤中,剖面中下部也有较多的黑碳积累。土壤中黑碳颗粒大小呈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4种蔬菜对土壤Cd和Pb富集能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采集的蔬菜和土壤的分析数据为基础,探讨了14种蔬菜对土壤Cd和Pb的富集能力及其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蔬菜Cd或Pb的转移系数(全量基或DTPA基)随土壤Cd或Pb量(全量或DTPA有效量)的升高而降低.以DTPA提取的有效Cd或Pb为基础计算的转移系数比以土壤Cd或Pb全量为基础的转移系数在衡量蔬菜对土壤Cd或Pb的吸收富集能力方面更具合理性.一种作物对土壤Cd或Pb的代表性转移系数应该根据转移系数与土壤Cd或Pb之间的回归方程,在特定的土壤含量点上估算,而不应简单地用平均数或中位值表示.本试验在DTPA有效Cd含量为0.1 mg.kg-1和DTPA有效Pb含量为25 mg.kg-1的点上估算了Cd、Pb的转移系数.Cd向各蔬菜的转移系数(DTPA基0.1)为0.01-0.38,Pb向各蔬菜的转移系数(DTPA基25)为0.0005-0.0063.空心菜对土壤Cd、Pb的富集能力很强,葫芦很弱.空心菜对土壤Cd、Pb的富集能力分别是葫芦的38和12倍.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地区交通干线附近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郑州市郊潮土区域连霍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交叉处附近农田,采集0~20cm土壤样品50个,同时采取远离道路和污染源的农田潮土作对照,研究了土壤DTPA态Ni、Zn、Cu和Pb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DTPA态Ni、Zn、Cu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29、1.71、1.02、1.16mg/kg,且Ni和Cu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区域(P<0.05),Zn和Pb有效性高于对照区域,,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地重金属有效性较高,花椰菜地重金属有效性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i、Zn、Cu有效性受相同因素影响,Pb有效性受另一因素影响。公路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铁路对重金属有效性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交通干线导致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增加,但程度较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空间分布受公路的影响比铁路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浙江省义乌市12个蔬菜基地土壤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状况的评价。12个蔬菜基地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Cd 0.36 mg·kg-1;Zn 279.02 mg·kg-1;Cr 62.93 mg·kg-1;Cu 5.16 mg·kg-1;Hg 0.28 mg·kg-1;As 2.14 mg·kg-1;Pb 21.20 mg·kg-1。在供研究的7个重金属元素中,As和Hg的变异系数最大(110%);Cd,Zn,Cr和Cu的变异系数居中(60%~94%);Pb的变异系数最小(28%)。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Pi)平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 (1.01)> Hg(0.81) ≈ Zn (0.80) > Cu (0.33)> Cr (0.29) > Pb≈As (0.10)。处于安全水平、警戒线和轻度污染的土壤样品数分别占总样品数的33.3%,25.0%和41.7%。总体来看,义乌市蔬菜基地部分土壤已经受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耕地有效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宁波市9个县(市、区)的747个土壤样品的有效硅含量,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及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波市耕层土壤有效硅(SiO2)平均含量为68 mg.kg-1,土壤有效硅含量丰富(≥130 mg.kg-1)、中等(100~130 mg.kg-1)、缺乏(50~100 mg.kg-1)和极缺水平(<50 mg.kg-1)的土壤分别占15.8%,5.5%,19.8%和58.9%。旱地有效硅的平均含量(95 mg.kg-1)高于水田(61 mg.kg-1),两者的缺硅土壤面积分别占各自总面积的58.8%和83.5%。不同土类的有效硅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滨海盐土(133 mg.kg-1)>潮土(110 mg.kg-1)>水稻土(61 mg.kg-1)。在水稻土中,有效硅含量以渗育水稻土最高(88 mg.kg-1),淹育水稻土最低(49 mg.kg-1)。各地貌类型的土壤有效硅含量: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丘陵山区。土壤有效硅含量与pH、有机质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与有效磷、速效钾均无显著相关性。针对宁波市耕地严重的缺硅现状,提出了补施硅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恩施烟区土壤和烤烟总氮含量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6-2007年,以湖北省恩施烟区有代表性的宣恩县和咸丰县为试验地点,选取了129个土壤样本和124个烤烟样本,分析了该区土壤氮素含量和烤烟总氮含量状况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幅分别为0.70~3.90 g.kg-1和66.8~233.9 mg.kg-1,平均分别为(1.65±0.34)g.kg-1和(131.69±30.97)mg.kg-1,全氮含量的变异系数略小于碱解氮含量变异系数.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以表层0~20 cm含量最高,20~40 cm居中,而40~60 cm最低;烤烟总氮含量变幅为15.80~29.50 g.kg-1,平均为(21.30±3.30)g.kg-1,变异系数为15.49%;烤烟总氮含量在品种间、等级间和海拔高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品种间表现为:‘K326’>‘云烟85’>‘云烟87’,等级间表现为:B2F>C3F>X2F,海拔间表现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烤烟总氮含量随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氮素含量亦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而烤烟总氮含量则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蔡海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99-16301
在位于黑河源流区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选择旱柳利用根钻1/4样圆法取样,采用根系密度分析项目区旱柳根系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200 cm垂直剖面上,旱柳细根系(d≤2 mm)根系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衰减趋势。0~60 cm土层细根根密度较大,在60~80 cm土层细根根系密度分布较为稳定。旱柳粗根根系密度在剖面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减-增-减"的趋势变化,40~80和120~180 cm土层为旱柳粗根根系密度分布的高密度区。距树干50、100、150、200 cm处,旱柳细根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32.97%、27.01%、21.98%、18.05%,粗根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51.35%、33.16%、6.96%、8.53%。垂直方向上,旱柳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显著的负指数衰减。粗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基本相似,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高密度区所占比重依次减小。水平方向上,旱柳根系生物量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滇池流域农田,重点是滇池滨湖区和入滇河流柴河流域,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气相色谱(ECD)分析。结果表明,试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检出率为95.9%,OCPS的残留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nd~63.4μg·kg-1、6.3μg·kg-1,以p,p′-DDE为主要残留物,98.3%的样点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50μg·kg-1)。与国内同类报道相比,滇池周边土壤中OCPS的残留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氯残留量排序为:设施栽培>水稻田>露天菜地>荒草地>坡耕地;不同大棚种植年限土壤中,棚龄长于15a的OCPS残留量要明显高于棚龄短于15a的,而棚龄短于15a的,土壤中OCPS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