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0篇
  1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探究单萜酚类化合物与杀菌剂混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筛选能够防治水稻、玉米纹枯病的药剂,本研究分别将百里香酚、香芹酚与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混配,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R. solani的抑菌活性,并以孙云沛法评价了单萜酚与杀菌剂混配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香芹酚、百里香酚与噻呋酰胺以1:5、1:4、2:3、3:2、4:1和5:1比例混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香芹酚和噻呋酰胺4:1混配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928 mg/L,共毒系数(CTC)为1397.39;香芹酚与苯醚甲环唑以3:2、4:1和5:1比例混配以及百里香酚与苯醚甲环唑以2:3、4:1和5:1比例混配也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百里香酚和香芹酚对苯醚甲环唑和噻呋酰胺增效作用明显,香芹酚与噻呋酰胺的4:1混剂对R. solani抑菌活性高,具备应用于水稻、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的潜力。天然单萜酚类化合物与杀菌剂以一定比例混配能够显著提高其抑菌活性,在杀菌剂研发、筛选中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荞麦轮纹病的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可利用的抗轮纹病的荞麦种质资源,本研究以TP2和KP14为供试材料,在健康荞麦叶片正面针刺处理,然后用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菌饼进行接种;利用建立的抗性鉴定方法,对50份荞麦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针刺5针接种叶片病斑出现较快,且比针刺1针、针刺3针的叶片病斑大,针刺5针的病情指数最高。50份荞麦种质资源的病情指数有差异,其中YZ-18的病情指数为29.63,为高抗种质资源,YZ-2、YZ-5、YZ-13和YZ-9的病情指数均低于40,为中抗种质资源,其余为感病种质资源。因此,接种前叶片正面针刺5针的方法为最佳的抗性鉴定方法。50份抗性评价的荞麦种质资源中,筛选出5份抗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蚕豆上南美斑潜蝇防治指标及危害损失率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豆生长期间,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及人工控制,使之形成斑潜蝇危害虫情梯度来研究斑潜蝇种群数量对蚕豆产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建立了蚕豆生长期间斑潜蝇危害的虫情指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数学模型:y=8.704 2-0.046 6x, r= -0.874 0。根据相关模型得出,要使蚕豆受南美斑潜蝇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田间虫情指数达到18.4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田间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群体中AVR-Pia基因的分布及变异,利用水稻单基因系IRBLa-C水稻品种对自云南省13个市(州)采集分离得到的471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抗性基因Pia有效性测定;利用无毒基因AVR-Pia特异性标记对471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PCR检测和测序,并分析稻瘟病菌群体中无毒基因AVR-Pia的分布及DNA结构变异;利用有效性结果和PCR检测结果对471株菌株进行反应型划分,筛选鉴定菌株;利用鉴定菌株对云南省112份地方稻种进行Pia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在47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对含有Pia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IRBLa-C表现为抗病和感病的菌株数分别为139株和332株,所占比例分别为29.5%和70.5%;在47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244株和227株菌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a和不含有无毒基因AVR-Pia,所占比例分别为51.8%和48.2%,无毒基因AVR-Pia主要为完全缺失变异;在47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A-和V+反应型菌株数分别为56株和161株,共217株,占总菌株数的46.1%,在13个市(州)稻瘟病菌群体中,A-和V+反应型菌株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在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玉溪市4个市(州)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7.8%、57.1%、52.1%和50.0%;在112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质资源中,有20份地方稻品种含有抗性基因Pia,主要分布在9个市(州)中。表明云南省13个市(州)绝大部分水稻产区水稻Pia基因已丧抗性,含Pia基因的水稻种质在云南省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5.
 食禾梯管蚜(Brachysiphoniella graminivora)于2000年由张丽坤和张广学定名,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的无翅孤雌蚜。笔者于2003年4月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站的野生稻上发现大量蚜虫危害,经鉴定是食禾梯管蚜。对其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描述,并列出梯管蚜属(Brachysiphoniella Takahashi)已知3种的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检索表,提供实际工作中鉴别使用。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敏感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组建并分析了小菜蛾敏感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3士0.5)℃,RH85%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为0.1895;周限增长率λ为1.2086/d,净增殖率R0为22.7262,平均世代周期T为16.4852d;种群增长1倍所需时间t为3.66d,其存活曲线为DeeveyI型,即死亡率是年龄的增函数。  相似文献   
7.
 对食禾梯管蚜在2种野生稻上分布调查表明,该虫在2种野生稻上的空间分布图式是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并得该害虫在2种野生稻上的最适抽样数模型,即:药用野生稻N=(11.968 8/m+0.869 8)/D2,元江普通野生稻N=(2.804 3/m+0.618 3)/D2,景洪普通野生稻N=(2.456 6/m+1.187 3)/D2;并根据最适抽样数公式确定既定精度抽样停止线。  相似文献   
8.
旨在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科学防控、适生性分析以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以盆栽香蕉苗、玉米苗和草地贪夜蛾3~4龄幼虫作为试材,用室内接虫和田间自然感虫的方法,测定了选择压力和非选择压力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对香蕉和玉米的危害指数、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蛹体大小及成虫羽化率。在非选择压力条件下草地贪夜蛾主要选择危害玉米,对香蕉‘桂蕉6号’只是试探取食,接虫7天后对玉米和香蕉危害指数分别是89.05、1.58。在选择压力下草地贪夜蛾幼虫接虫3天后开始取食危害香蕉,接虫后3、5、7天危害指数分别为11.74、16.51、24.76,说明香蕉不是草地贪夜蛾适宜的寄主作物。取食香蕉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生长缓慢、虫体小,3龄幼虫至化蛹历时9~14天,比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长2~4天;成虫羽化历时9~14天,比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长4~7天;取食香蕉明显影响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为20.0%、化蛹率68.1%、蛹体大小1.25×0.35 cm、蛹重0.13 g、成虫羽化率47.8%,明显低于取食玉米寄主的幼虫存活率为86.7%、化蛹率97.4%、蛹体大小1.57×0.5 cm、蛹重0.21 g、成虫羽化率92.0%。草地贪夜蛾在选择压力下会取食危害香蕉,危害程度相对较轻,能完成世代生活史,但生长发育速度也较慢。香蕉不是草地贪夜蛾适宜的寄主植物,但在香蕉上暴发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云南鲜切花主产区玫瑰和香石竹植株上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对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丁醚脲、炔螨特和哒螨灵的抗性。结果表明,昆明北郊和呈贡地区玫瑰上的朱砂叶螨雌成螨对阿维菌素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阿维菌素对2个地区的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40.25和19.67mg/L,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441.08和1192.86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其LC50分别为118.18和9.24 mg/L,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2805.73和219.35倍。昆明北郊的朱砂叶螨对溴虫腈的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2371.40倍,呈贡和晋宁的朱砂叶螨对溴虫腈的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162.01和173.38倍。丁醚脲对昆明北郊、呈贡和晋宁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244.58、385.41和54.93 mg/L,相对毒力指数在3.01~21.10倍。昆明北郊、呈贡和晋宁的朱砂叶螨种群对炔螨特和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155.39、424.49和62.70 mg/L,其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6.45倍、17.63倍和2.60倍。朱砂叶螨对药剂抗性水平趋势从高到低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丁醚脲>炔螨特、哒螨灵,抗性最高的地区为昆明北郊,晋宁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荞麦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云南荞麦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适施用量,以‘云荞1号’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生物有机肥(F1、F2、F3)的3个不同施用量(T1:300 kg/hm~2、T2:600 kg/hm~2、T3:900 kg/hm~2)对荞麦病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物有机肥均有防治荞麦褐斑病的效果,其中F3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最好,但施用量对病害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荞麦各农艺性状及产量来看,3种生物有机肥均可增大株高等农艺性状,增加产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其表现值也增加,T3时各性状及产量的表现值为最大值,但这些性状在生物有机肥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荞麦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荞麦褐斑病发病率,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荞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